影片改编自克里斯托弗·普瑞斯特的同名小说。作为西方较为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克里斯托弗·普瑞斯特的大多数作品都广为受读者们的喜爱。如今已是70岁高龄的英国人普瑞斯特依然活跃在文坛之上。

他最为著名的作品有《倒转的世界》、《致命魔术》、以及《分离》等等。除了在广大读者中的颇为受欢迎之外,普瑞斯特的小说作品还曾多次获得“英国小说科幻奖”、“雨果文学奖”等多项享有盛誉的文学奖项,克里斯托弗·普瑞斯特堪称是英国科幻文坛的巨匠。

自我牺牲才是精彩魔术的代价

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魔术产生盛行的维多利亚时期,出现了两位极有天赋的年轻魔术师,出师同门。

一位是天生的表演家,他知道如何在舞台上将自己完美地展现给观众;

另一位是天赋极高且非常富有创造力的魔术天才,因为不修边幅和天真的个性而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更不懂得如何使用华丽的手段去表现他的魔术想法。

最后因为种种,及至因为互相嫉妒猜疑,而成了势不两立的对手。

他们用勇敢取代了道德、技巧取代了科学、野心取代了友谊,为了战胜对方,以便能够证明自己才是这个时代的第一魔术师。

事态渐渐不受控制,两个人的忠诚与信仰都受到了最大限度的考验,直到引发了一场谋杀,这场世纪大战才以悲剧收场。

“我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是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像我的前辈希区柯克那样,不仅仅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拥有着奇想能力的人。”

执迷是诺兰经常反映的主题。

《记忆碎片》中,伦纳德执迷于追寻强奸和杀死他妻子的歹徒,《蝙蝠侠诞生》中,蝙蝠侠执迷于扼制犯罪来为父母报仇,《致命魔术》中,安杰尔执迷于致伯登于死地。

而这些故事中,执迷不悟都令人物经受了精神或肉体上的危机。

他的非线性讲述手法也是为人熟知的。

在《追随》、《记忆碎片》、《致命魔术》中都有突出表现,一幕幕呈现的场景引发了观众产生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的疑问。

而《失眠症》、《蝙蝠侠诞生》虽然采取了较线性的讲述方式,但依然有闪回式的情节。

也许把这部好看的商业片套上这样的一个主题显得不合时宜的夸张,但好玩的电影永远不会排斥解释的多重性,况且诺兰也是一个十足好玩的导演。

既然他可以在极精巧的结构下来探讨人类的记忆历史,那么为什么不能更巧妙地谈论人类的“魔术”呢。

叙事一向是诺兰的杀手锏,他不会在意时空的跳接会给观影者造成麻烦,他在意的是叙事结构与影片的整体氛围的联系。

影片一开始的几个小魔术昭示了这一点,一位瘦削的中国魔术师把自己伪装成胖子,一个把小鸟变没的魔术其实是把小鸟压扁。

也许儿童的眼睛最锐利纯真,他知道真相,他固执地说小鸟死了,但大人们选择被欺骗,因为在被欺骗时,人们获得快感。

影片开头的这个小魔术其实是电影提纲挈领之处,它的作用远远超过展示魔术的一般过程和引出人物,而是在于它创造了一种笼罩全片的比喻和氛围。

一种对于牺牲生命和真相的机器的隐喻和一种悲剧氛围。

诺兰的电影总是围绕一个情感化或概念化的主题来展开。他的电影中常出现精神的极端状态,这种状态扭曲真实的感觉,并令人物丧失某些官能。

他将角色着眼于负罪感(安杰尔激愤于发生在妻子身上的事)和困扰与执迷(两个本是朋友的魔术师反目成仇)。

魔术师安杰尔企图破坏令他妻子惨死的对手的事业和生活。

最终,主角是达到了目的,但同时也牺牲了自己的生活、道德准则、快乐。

这部粗加工的影片在电影节上的轰动给诺兰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其充满魅力的拍摄手法和无与伦比的灵感与才能把诺兰快速推向事业的巅峰。

在《致命魔术》中,诺兰以倒叙作为基本的电影叙事语言,然后在倒叙的基础上又将时间彻底地敲碎,再将这些时间的碎片粘贴在一起,使得这部电影有了远比实际时长更不可思议的长度。

一位为了魔术创造生命也牺牲生命;一位大搞分身也牺牲分身。是金钱还是名利还是嫉妒,一对好兄弟相互残害了对方。是谁开始了命运的纠斗?

两个前途大好的天才魔术师,个性迥异选择了同样的人生道路,却因复仇而用卑劣的手段互相报复伤害。

针锋相对的两人,最后却反被嫉妒和仇恨吞噬,找不到自己的生活。

也许这是因性格的差异而决定,但如果他们都能本着对魔术最原始的热爱而原谅对方的错,更加宽容一些,结局也许就不会这么悲剧、苦涩。

痴迷——人性中的另一特点,清晰而直接地反映在两位主人公对待魔术的态度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上。

痴迷使得安杰尔和伯顿不断的追求提升,达到个人的极限,虽然两个年轻人性格迥异,但在骨子里都有着一种对魔术的痴狂和不服输的精神。

从学徒时代,两位魔术师就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波顿说没有人能演他的魔术,因为波顿和法伦两兄弟合二为一,将自己奉献给了魔术,两人合饰一角;

而安吉尔反唇相讥你看不到我的伪装,因为他掩盖了自己的贵族身份,潜心学习魔术,一人分饰两角。

影片在这里已经刻画出了波顿和安吉尔性格,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虽然方向相反,拥有的却是同一颗心。

是一个人的牺牲,还是一个时代的牺牲。愿意放手让魔术师欺骗自己的眼睛,反而能走进魔术师的世界。

从一开始,当安杰尔与伯顿还是学徒时,他们就做出了自己的抉择。

当他们两人观看“中国”魔术师程连苏的表演后,伯顿评价程连苏“完全地为他的艺术献身,巨大的自我牺牲”,其实已经暗示了他自己的选择;

随后安杰尔在家同妻子说:“伯顿马上就看出来了(中国魔术师的秘密),而我却不行。让我一生都装成另一个人,我受不了。”

安杰尔还曾说过:我觉得换个名字算不上伪装。

结合最后的卡洛尔勋爵剧情,表明安杰尔学徒时也掩饰了自己的过去,他本就出身贵族。

这是两个人最初为魔术做出的牺牲。

艺术家们终究用属于自己的最浓烈的语言向观众传达了剧情以外的话。

影片叙事仍然偏向主观性的手法。

影片中故事通过两位魔术师各自在笔记本上的记录和回忆被过滤,然后再由画外音转述。

片中一个角色可能读到另一人的笔记,而其作者又在其中记叙他阅读对方的笔记!

当然这些戏中戏是被交叉剪辑的,由其中一人的故事情节来替代叙述对方之前的经历。

倒叙的类型大致有三种:一是把结局提前,二是把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三是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有趣的是本片包含了所有三种类型。

就像本片的片名一样,这个讲述魔术的电影本身就有着魔术一样的奇妙结构,在解开这一故事结构的时候,就像是揭开魔术奥秘一般。

可以说,影片把安杰溺死(特指最后一次)后提至安杰溺死前,构成了片子的主要倒叙,这从片子的开头就开始了。

片子开头是魔术道具师库特的叙述。

运用平行和类比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在库特为伯顿之女讲解鸟笼魔术时,穿插在时间线上较为靠前的安杰的最后一场演出,两组画面共同展示了“魔术三步骤”——以虚代实、偷天换日、化腐朽为神奇。

此刻片子完成了第一个倒叙开场——和结尾遥相呼应——库特讲解鸟笼魔术也是本片的结尾部分,首尾呼应。

这样影片就用倒叙和跳跃的叙事结构将悬念和矛盾在一开始就抛出来,并随着故事进展将悬疑步步扩大,节奏紧凑充满惊险,将开始显得凌乱的线索逐渐拓展延伸相互交织,直至最后再推导出令观众恍然大悟的真相。

狱中的伯顿得到了安杰的日记,由日记引出安杰在成功表演遁形术之前的科罗拉多之行,片子至此进入了第二个倒叙部分。

巧妙的是,在安杰的这一段日记里,当时身处科罗拉多的他正在阅读伯顿的日记,并由伯顿的日记展开回忆。

也就是说,当伯顿在看安杰在科罗拉多的记录时,当时的安杰也在看伯顿的日记,并又运用了一次倒叙,展现了两人之间的此起彼伏的恩怨报复。

当我们像解构魔术一样来剖开事情的真相时,我们却没有像解谜一般松一口气,反而陷入久久的震撼惊颤和思考局促中。

第三个倒叙部分,便是由伯顿的日记开始,将画面推到时间轴的最开始,即伯顿和安杰认识之初,自此片子开始比较清晰地顺叙而下了。

但这之间第二个和第三个倒叙也有互相穿插的部分。其实这两部分倒叙可以视为两条线索,即伯顿和安杰各自阅读对方日记时所引出的“写日记时”的情景。

只是这两条线索不是平行的,而是一前一后互相穿插和补充的,从而完整交代了安杰溺死前的故事内容。

并在在安杰的最后一场演出时,两条线索终于汇合到一起了,开始讲述安杰溺死后的故事,和影片开头形成交接。

玩杂耍的人,他们靠掩盖一些简单,有时也是残酷的事实为生。

影片中一句“你并不是真的想要知道,你想要被骗”这一道出魔术吸引人本质的话语,同时也首尾呼应地完成了影片在结构上的闭合。

而当库特应法官的要求解释安杰魔术的秘密时,库特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玩杂耍的人,他们靠掩盖一些简单,有时也是残酷的事实为生。

这句话暗示了最主要的剧情。安杰和伯顿都通过掩盖一些简单,但是残酷的事实获得了事业的成功。

在回忆部分中,伯顿在演出后台说:“真正的魔术师会创造出他的同行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的新花样。”

这句话随后成为了安杰和伯顿最大的心魔。

后来,库特嘲笑他说:你一定有这样伟大的魔术,你可以把它卖给我么?伯顿说:“我当然有。但别人变不了我这个魔术。”

还记得在伯顿送莎拉回家时的情节吗,伯顿没法到莎拉家做客而离开,莎拉关门,回过头后发现伯顿已经在屋子里了。

这一剧情,实际上正是后面伯顿的瞬间移动魔术。也是几乎一模一样。

那么伯顿的这句话其实暗示了伯顿最大的秘密,并提示在学徒时,他已经在那样做了。

这部片子非常独到,精辟。

可以说,整部片子贯穿的,揭秘的只有一种魔术,就是开头和结尾都用上的小鸟的魔术。

魔术师不是巫师,魔术就要有牺牲。

中间莎拉的侄子在看这个魔术时就看出了奥秘,说小鸟被他们杀死了,并问伯顿:“它的兄弟在哪里?”

看似的一句童言无忌,却道出了伯顿、甚至是安杰后来的实质,所以安杰和伯顿是注定都要做出牺牲。

你不懂我们为什么要变魔术?观众知道真相。现实既残酷又悲惨。没有奇迹,没有魔法。但是如果你能骗倒他们,即使只有一秒钟,就能让他们惊叹,然后你就能… 然后你就能看到非常特别的事。你真的不知道吗?那就是观众脸上的表情。

魔术的最终目的是带给大众娱乐,吸引注意力、变换为技巧、让人惊诧不已(影片所述的魔术三种特质),而这样的娱乐模式背后被称为技巧的强大技术支持的确让人匪夷所思,是兴趣所在。

用魔术师之间的竞争演绎一段关于人性主题的对抗让影片充满神秘色彩。

两名魔术师之间对抗的核心不是关于技能,抑或不是功名利禄,而是源于私欲横生的心理斗争。

这场斗争在强大的魔术手段的支撑下,变本加厉,逐一升级,从荣辱,到伤害,直至死亡。

两者之间没有政治,没有体制,没有大环境的牵制,只在人性之间。

从某种角度看来,说这个故事脱胎于社会人生的暗战或许更为容易理解。

两名同领域的年轻精英为战胜对方而暗战,起初是为了摆脱贫穷和寻求被掌声包围的成就感。

而后,在高低相当的过招中开始中伤对方,开始长期的阴暗的心理较量,利用各种资源恶意攻击也反被对手攻击。

起初,伤害的仅仅是对手的技能和名气而已,被私欲充斥的两者开始从情感、家庭、社会地位等方面残害对方,这很象在办公室里面为了同一职位的变迁而导致双方的心理变异。

或许社会人生中的斗争本质不是什么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良性运转,有很多却是人性私欲的总爆发。

魔术师的近距离对垒的触目惊心虽然在魔术这种娱乐方式的包装下,看上去神秘惊悚,而种种谋划实现的目标却更让人震慑。

在这场登峰造极直至你死我亡的终极对抗中,两者过招并不是刀光剑影,而是建立在高智商基础上的技能升级。

然而,被可怕的心魔指使的破坏行为则印证了创造不易毁灭容易的真理。

举手之劳不仅摧毁了智力创造出来的财富,而且可以瞬间到达地狱到达那种可以被诅咒的境界去。

尊重科学的工程师秘密建造的电房子就是这种恶性竞争的产物,试验失败离去前的话更是深入人心值得深思。

而两位前途无量的才俊究竟为何如此势不两立呢?

是不是那些久存于深心曾经被穷困窘迫长期压制可是又向往获得尊重的自尊心呢?

或许这就是不幸的根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