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大西洋宪章》内容的一部分,英国皇家海军决定派遣不屈号航母、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反击号战列巡洋舰等主力战舰前往远东地区威慑日本。从威尔士亲王号4月份正式服役起算,该舰仅仅存在8个月左右的时间而已,是英国皇家海军少有的“短命”战列舰。

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美国海军和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海域的捉对厮杀。无论是少有的舰炮对决,还是激烈的舰载机对阵,似乎都和遥远的英国皇家海军没有什么关系。


但实际上,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英国在亚洲地区和太平洋海域还存在着非常重要的海外利益。在日本军国主义对东南亚地区丰富的资源蠢蠢欲动之际,英国皇家海军就曾组织过一支强大的远征舰队,意图震慑日本海军。

然而,这支英国皇家海军在进入太平洋海域后,很快遭到日本海军航空兵的打击,最终全军覆没。而在战沉的英国军舰中,就有赫赫有名的英国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该舰的战沉,不仅代表了英国皇家海军战列舰至上时代的终结,也代表了英国皇家海军在没落之路上更进一步


今天本文就以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一生作为主线,向各位读者大致介绍下英国皇家海军在这段时期所遭遇的转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避免各国海军陷入无休止的海军军备竞赛,各大主要海军强国在1922年正式签订了《华盛顿海军条约》,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英国停止开工建造全新的战列舰,以便和各国海军形成海军军力平衡。

但是等到1935年签订《伦敦海军条约》时,与会各国决定对战列舰的建造数量不再进行限制,只要求战列舰的排水量不能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能超过356毫米,这下,有野心的国家开始放开手脚扩充自己的战列舰规模。


英国皇家海军内部关于是否要跟进建造战列舰也有很大的争议,部分反对者认为,潜艇和舰载机的优势已经开始显现,加上两次海军条约中间十多年的时间没有建造新战列舰,英国皇家海军的造舰技术和造舰人才有一定的流失,盲目跟风效果不佳。

但是支持跟进建造战列舰一派最终占了上风,这部分人认为,英国皇家海军已经保持了数百年的海上霸主地位,如果不跟进建造战列舰,会让人对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力产生怀疑,不能够震慑潜在的威胁

其次,针对潜艇和舰载机的威胁,战列舰可以通过增加防鱼雷装置和加强主装甲带来提升自己的防御能力,战列舰完全有能力硬抗潜艇和舰载机所带来的攻击。如果实在打不过,战列舰也可以避开舰载机的活动半径,相机再战


最终,英国皇家海军决定扩建5艘新型战列舰以保持自己的海上优势,这也就是著名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2号舰与1号舰一起在1937年1月1号开建,而其2号舰也就是后来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

作为“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2号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整体舰型和“纳尔逊”级战列舰相同。采用航海性能更好的平甲板、前倾艏柱设计,舰桥为双层舰桥,较下一层的是司令舰桥,用于指挥人员指挥使用,上一层则为航海舰桥。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在外形上最引人注意的,自然就是那10门MK VII型45倍径356毫米主炮了。和当时美国海军、日本海军的大口径主炮相比,英国皇家海军决定用舰炮数量来弥补自己在主炮口径上与潜在对手之间的差距。


其10门MK VII型45倍径356毫米主炮分布在3座炮塔内,舰艏部署一座4联装炮塔和双联装炮塔,舰艉则布置一座4联装炮塔。英国皇家海军对于MK VII型舰炮的性能十分自信,认为其足可以击穿同时期各国海军战列舰的主装甲带。

防空火力方面,为了最大限度驱离舰载机,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安装了8座双联装MK I型133毫米高平两用舰炮,这种50倍径的舰炮射高能达到15000米,可以驱离中高空高度的飞机。而在近程防御方面,则安装了4座8联装的“砰砰”炮。在威尔士亲王号服役后,又见缝插针的部署了部分“博福斯”和“厄利孔”机炮。


在最紧要的防护能力方面,威尔士亲王号采用了“集中防护”的设计理念。防御钢材采用全新的高品质表面硬化钢,弹药舱上的装甲厚度为374毫米,轮机舱的装甲厚度为348毫米。水线以下位置沿着主装甲带布设了侧面保护系统(SPS)。

所谓的侧面保护系统,就是“空隙-液体-空隙”布置的间隔装甲,以层层递减的方式削弱鱼雷的威力。SPS不同装甲层之间的甲板并不厚,鱼雷在击中最外侧的空隙层时就会爆炸,因为空气压缩效果比水好,此时鱼雷爆炸的威力就会削弱。然后再经过后面的液体层和空隙层的进一步削弱,鱼雷对主装甲带的杀伤效果就会被大幅削减。


从整体上来看,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整体设计上还是偏向保守。除了像传统战列舰那样强调单位时间内的火力投送能力外,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在面对舰载机的威胁时,想到的不是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防空火力,而是通过增强装甲防护,提升自己的“抗揍”能力。这种治标不治本的设计,也为后面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在1941年3月31日正式建成,在仅仅经过一个月的大概训练后,威尔士亲王号就携带着部分工厂的设计人员参与了对德国海军俾斯麦号战列舰的围堵。最终,威尔士亲王号和胡德号在丹麦海峡遭遇了德国海军的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战列舰。

本来英国皇家海军在总体战力上并弱于遭遇的德国海军,可惜俾斯麦号的惊天一击直接把胡德号送到了海底,威尔士亲王号不仅需要以一敌二,而且此时一座4联装炮塔还以为弹链堵塞不能射击,只剩下8门356毫米舰炮还能开火。


此时,威尔士亲王号强大的水面装甲带发挥了作用,多次扛住了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的炮击,并最终在第六次齐射时,对俾斯麦号战列舰取得了2发356毫米炮弹命中。一发356毫米炮弹击中俾斯麦号的锅炉,导致俾斯麦号航速降低,另一发356毫米炮弹击穿了其2号燃油舱,为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围歼俾斯麦号创造了条件。

虽然没有参加对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最后围攻,但是威尔士亲王号还是带着荣誉返回英国本土修复在丹麦海峡海战中所遭遇的创伤。在1941年8月份,威尔士亲王号达到了其一生最高光的时刻,即作为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座舰,参与《大西洋宪章》的签订。


不过,和短时间内达到高光时刻一样,威尔士亲王号在《大西洋宪章》签订后几个月,就迎来了覆灭的命运。

作为《大西洋宪章》内容的一部分,英国皇家海军决定派遣不屈号航母、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反击号战列巡洋舰等主力战舰前往远东地区威慑日本。但是不巧,不屈号航空母舰11月初在西印度群岛触礁,这下缺少航空掩护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反击号战列巡洋舰以及4艘护航驱逐舰组成的“Z”舰队,只好孤身深入战区。


12月8号,“Z”舰队正式收到珍珠港事件的消息,随即,“Z”舰队指挥官菲利普斯决定用两艘主力舰的大口径舰炮摧毁日军的登陆部队,支援马来当地英军作战。可不巧的是,“Z”舰队的行动被日军潜艇发现,随即日本海军第22航空队决定对“Z”舰队发起攻击。

在10号早晨,甲攻击队起飞了26架96式陆攻机,乙攻击队起飞了33架96式陆攻机,丁攻击队起飞了26架I式陆攻机。这些陆攻机分别携带航空炸弹和鱼雷,从高空和低空高度对“Z”舰队发起了攻击。

在日军的首轮攻击中,威尔士亲王号的左舷后部和舯部就各命中了一枚鱼雷。因为侧面保护系统(SPS)的保护,其舰体舯部的损伤不大,但是左舷后部命中的那枚鱼雷摧毁了威尔士亲王号的B号螺旋桨,造成了大量进水,并导致威尔士亲王号航速降低、迅速左倾。


战至下午,左倾且机动迟缓的威尔士亲王号右舷又命中了4条鱼雷,其中有一条鱼雷命中了右侧螺旋桨,造成了大量进水。这虽然缓解了威尔士亲王号的舰体左倾,但是航速却降到了8节,并且舰艉因为大量进水开始逐渐下沉。


最终,在下午的2点50分,在航空炸弹和鱼雷的双重攻击下,威尔士亲王号上的弹药库发生了大爆炸,一代名舰威尔士亲王号就此在马来海战中战沉。从威尔士亲王号4月份正式服役起算,该舰仅仅存在8个月左右的时间而已,是英国皇家海军少有的“短命”战列舰。

从马来海战的情况来看,英国皇家海军对战列舰的定位已经落后于时代。在设计之初,英国皇家海军就认为战列舰可以依靠不进入航空兵的作战半径,来避免遭受航空兵的打击。但马来海战恰巧证明了,如果要完成作战任务,有时候战列舰不得不与航空兵进行正面交手


另一方面,面对航空兵的威胁,英国皇家海军不是像美国海军那样,通过进一步提升战列舰的对空火力密度,来抵御航空兵的攻击,而是寄希望于战列舰厚重的装甲能够扛住航空兵的攻击。

虽然威尔士亲王号上的侧面保护系统(SPS)在马来海战中面对日军的航空鱼雷时确实表现不俗,但是日军的航空鱼雷仍然通过命中没有侧面保护系统(SPS)的舰尾位置,让威尔士亲王号丧失了机动性,最终沦为待宰的羔羊。

仅仅8个月就结束了自己一生的威尔士亲王号,表面上看起来是被日军击沉的,实际上击沉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是英国皇家海军在新时代下的陈旧思想。

图源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