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爲《大西洋憲章》內容的一部分,英國皇家海軍決定派遣不屈號航母、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等主力戰艦前往遠東地區威懾日本。從威爾士親王號4月份正式服役起算,該艦僅僅存在8個月左右的時間而已,是英國皇家海軍少有的“短命”戰列艦。

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場,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美國海軍和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海域的捉對廝殺。無論是少有的艦炮對決,還是激烈的艦載機對陣,似乎都和遙遠的英國皇家海軍沒有什麼關係。


但實際上,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英國在亞洲地區和太平洋海域還存在着非常重要的海外利益。在日本軍國主義對東南亞地區豐富的資源蠢蠢欲動之際,英國皇家海軍就曾組織過一支強大的遠征艦隊,意圖震懾日本海軍。

然而,這支英國皇家海軍在進入太平洋海域後,很快遭到日本海軍航空兵的打擊,最終全軍覆沒。而在戰沉的英國軍艦中,就有赫赫有名的英國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該艦的戰沉,不僅代表了英國皇家海軍戰列艦至上時代的終結,也代表了英國皇家海軍在沒落之路上更進一步


今天本文就以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的一生作爲主線,向各位讀者大致介紹下英國皇家海軍在這段時期所遭遇的轉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爲了避免各國海軍陷入無休止的海軍軍備競賽,各大主要海軍強國在1922年正式簽訂了《華盛頓海軍條約》,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英國停止開工建造全新的戰列艦,以便和各國海軍形成海軍軍力平衡。

但是等到1935年簽訂《倫敦海軍條約》時,與會各國決定對戰列艦的建造數量不再進行限制,只要求戰列艦的排水量不能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能超過356毫米,這下,有野心的國家開始放開手腳擴充自己的戰列艦規模。


英國皇家海軍內部關於是否要跟進建造戰列艦也有很大的爭議,部分反對者認爲,潛艇和艦載機的優勢已經開始顯現,加上兩次海軍條約中間十多年的時間沒有建造新戰列艦,英國皇家海軍的造艦技術和造艦人才有一定的流失,盲目跟風效果不佳。

但是支持跟進建造戰列艦一派最終佔了上風,這部分人認爲,英國皇家海軍已經保持了數百年的海上霸主地位,如果不跟進建造戰列艦,會讓人對英國皇家海軍的戰力產生懷疑,不能夠震懾潛在的威脅

其次,針對潛艇和艦載機的威脅,戰列艦可以通過增加防魚雷裝置和加強主裝甲帶來提升自己的防禦能力,戰列艦完全有能力硬抗潛艇和艦載機所帶來的攻擊。如果實在打不過,戰列艦也可以避開艦載機的活動半徑,相機再戰


最終,英國皇家海軍決定擴建5艘新型戰列艦以保持自己的海上優勢,這也就是著名的“喬治五世”級戰列艦。2號艦與1號艦一起在1937年1月1號開建,而其2號艦也就是後來的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

作爲“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的2號艦,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的整體艦型和“納爾遜”級戰列艦相同。採用航海性能更好的平甲板、前傾艏柱設計,艦橋爲雙層艦橋,較下一層的是司令艦橋,用於指揮人員指揮使用,上一層則爲航海艦橋。

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在外形上最引人注意的,自然就是那10門MK VII型45倍徑356毫米主炮了。和當時美國海軍、日本海軍的大口徑主炮相比,英國皇家海軍決定用艦炮數量來彌補自己在主炮口徑上與潛在對手之間的差距。


其10門MK VII型45倍徑356毫米主炮分佈在3座炮塔內,艦艏部署一座4聯裝炮塔和雙聯裝炮塔,艦艉則佈置一座4聯裝炮塔。英國皇家海軍對於MK VII型艦炮的性能十分自信,認爲其足可以擊穿同時期各國海軍戰列艦的主裝甲帶。

防空火力方面,爲了最大限度驅離艦載機,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安裝了8座雙聯裝MK I型133毫米高平兩用艦炮,這種50倍徑的艦炮射高能達到15000米,可以驅離中高空高度的飛機。而在近程防禦方面,則安裝了4座8聯裝的“砰砰”炮。在威爾士親王號服役後,又見縫插針的部署了部分“博福斯”和“厄利孔”機炮。


在最緊要的防護能力方面,威爾士親王號採用了“集中防護”的設計理念。防禦鋼材採用全新的高品質表面硬化鋼,彈藥艙上的裝甲厚度爲374毫米,輪機艙的裝甲厚度爲348毫米。水線以下位置沿着主裝甲帶佈設了側面保護系統(SPS)。

所謂的側面保護系統,就是“空隙-液體-空隙”佈置的間隔裝甲,以層層遞減的方式削弱魚雷的威力。SPS不同裝甲層之間的甲板並不厚,魚雷在擊中最外側的空隙層時就會爆炸,因爲空氣壓縮效果比水好,此時魚雷爆炸的威力就會削弱。然後再經過後面的液體層和空隙層的進一步削弱,魚雷對主裝甲帶的殺傷效果就會被大幅削減。


從整體上來看,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整體設計上還是偏向保守。除了像傳統戰列艦那樣強調單位時間內的火力投送能力外,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在面對艦載機的威脅時,想到的不是進一步提升自己的防空火力,而是通過增強裝甲防護,提升自己的“抗揍”能力。這種治標不治本的設計,也爲後面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在1941年3月31日正式建成,在僅僅經過一個月的大概訓練後,威爾士親王號就攜帶着部分工廠的設計人員參與了對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的圍堵。最終,威爾士親王號和胡德號在丹麥海峽遭遇了德國海軍的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戰列艦。

本來英國皇家海軍在總體戰力上並弱於遭遇的德國海軍,可惜俾斯麥號的驚天一擊直接把胡德號送到了海底,威爾士親王號不僅需要以一敵二,而且此時一座4聯裝炮塔還以爲彈鏈堵塞不能射擊,只剩下8門356毫米艦炮還能開火。


此時,威爾士親王號強大的水面裝甲帶發揮了作用,多次扛住了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的炮擊,並最終在第六次齊射時,對俾斯麥號戰列艦取得了2發356毫米炮彈命中。一發356毫米炮彈擊中俾斯麥號的鍋爐,導致俾斯麥號航速降低,另一發356毫米炮彈擊穿了其2號燃油艙,爲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圍殲俾斯麥號創造了條件。

雖然沒有參加對俾斯麥號戰列艦的最後圍攻,但是威爾士親王號還是帶着榮譽返回英國本土修復在丹麥海峽海戰中所遭遇的創傷。在1941年8月份,威爾士親王號達到了其一生最高光的時刻,即作爲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座艦,參與《大西洋憲章》的簽訂。


不過,和短時間內達到高光時刻一樣,威爾士親王號在《大西洋憲章》簽訂後幾個月,就迎來了覆滅的命運。

作爲《大西洋憲章》內容的一部分,英國皇家海軍決定派遣不屈號航母、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等主力戰艦前往遠東地區威懾日本。但是不巧,不屈號航空母艦11月初在西印度羣島觸礁,這下缺少航空掩護的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以及4艘護航驅逐艦組成的“Z”艦隊,只好孤身深入戰區。


12月8號,“Z”艦隊正式收到珍珠港事件的消息,隨即,“Z”艦隊指揮官菲利普斯決定用兩艘主力艦的大口徑艦炮摧毀日軍的登陸部隊,支援馬來當地英軍作戰。可不巧的是,“Z”艦隊的行動被日軍潛艇發現,隨即日本海軍第22航空隊決定對“Z”艦隊發起攻擊。

在10號早晨,甲攻擊隊起飛了26架96式陸攻機,乙攻擊隊起飛了33架96式陸攻機,丁攻擊隊起飛了26架I式陸攻機。這些陸攻機分別攜帶航空炸彈和魚雷,從高空和低空高度對“Z”艦隊發起了攻擊。

在日軍的首輪攻擊中,威爾士親王號的左舷後部和舯部就各命中了一枚魚雷。因爲側面保護系統(SPS)的保護,其艦體舯部的損傷不大,但是左舷後部命中的那枚魚雷摧毀了威爾士親王號的B號螺旋槳,造成了大量進水,並導致威爾士親王號航速降低、迅速左傾。


戰至下午,左傾且機動遲緩的威爾士親王號右舷又命中了4條魚雷,其中有一條魚雷命中了右側螺旋槳,造成了大量進水。這雖然緩解了威爾士親王號的艦體左傾,但是航速卻降到了8節,並且艦艉因爲大量進水開始逐漸下沉。


最終,在下午的2點50分,在航空炸彈和魚雷的雙重攻擊下,威爾士親王號上的彈藥庫發生了大爆炸,一代名艦威爾士親王號就此在馬來海戰中戰沉。從威爾士親王號4月份正式服役起算,該艦僅僅存在8個月左右的時間而已,是英國皇家海軍少有的“短命”戰列艦。

從馬來海戰的情況來看,英國皇家海軍對戰列艦的定位已經落後於時代。在設計之初,英國皇家海軍就認爲戰列艦可以依靠不進入航空兵的作戰半徑,來避免遭受航空兵的打擊。但馬來海戰恰巧證明了,如果要完成作戰任務,有時候戰列艦不得不與航空兵進行正面交手


另一方面,面對航空兵的威脅,英國皇家海軍不是像美國海軍那樣,通過進一步提升戰列艦的對空火力密度,來抵禦航空兵的攻擊,而是寄希望於戰列艦厚重的裝甲能夠扛住航空兵的攻擊。

雖然威爾士親王號上的側面保護系統(SPS)在馬來海戰中面對日軍的航空魚雷時確實表現不俗,但是日軍的航空魚雷仍然通過命中沒有側面保護系統(SPS)的艦尾位置,讓威爾士親王號喪失了機動性,最終淪爲待宰的羔羊。

僅僅8個月就結束了自己一生的威爾士親王號,表面上看起來是被日軍擊沉的,實際上擊沉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的,是英國皇家海軍在新時代下的陳舊思想。

圖源網絡,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