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托里奧·維內託”級戰列艦是意大利建造的最後一級戰列艦,原定建造四艘,但最後僅有三艘建成,其中兩艘參加了各類軍事行動,作戰經驗豐富。儘管“維托里奧·維內託”級戰列艦採用了新型的原創裝甲防護設計,但在空襲之下仍然難有招架之力。
按照意大利軍方的艦種劃分,“維托里奧·維內託”級戰列艦屬於“裝甲艦”,它的建造採用了 1928年時的設計。“維托里奧·維內託”號於 1934年10月28日在的裏雅斯特的亞德里亞海聯合造船廠開建,1937年7月25日下水,1940年4月28日建成。最初按照《華盛頓條約》中的規定,維托里奧·維內託”號的排水量定爲35000 噸,然而當法國於1935年拒絕承認《華盛頓海軍條約》後,意大利隨即提高了它的設計排水量,重新修改了自己的戰列艦建造計劃。
造艦困境
漫長的建造週期實際反映出了當時意大利海軍面臨材料設備極度匱乏並供給困難的窘境,而且大多數籌集到的建造材料質量也無法保證。儘管如此,“維托里奧·維內託”號的設計方案也不乏可圈可點之處,它的整體外形頗具威嚴而又不失優雅。雖然之前曾有裝備 406 毫米(16英寸)炮的計劃,但最後被修改爲採用381毫米(15英寸)炮的方案——原先計劃安裝在“弗朗西斯科·卡拉喬洛”級戰列艦上的 381 毫米(15英寸)主炮,被挪用到“維托里奧·維內託”號上。九門主炮裝在三座三聯裝炮塔內,最大射擊仰角爲35°,射程可達 42260米,能夠發射重 885公斤的穿甲彈和重774公斤的高爆彈,射速約爲每三分鐘四發。
“維托里奧·維內託”號的主炮採用50倍口徑,炮彈初速高達870米/秒,因此意大利軍方一直對其炮彈的穿透力持過高的評價。它主炮的不足之處在於炮管內膛磨損嚴重,容易導致炮彈偏離目標。 “維托里奧·維內託”號的輔助武器爲十二門152毫米(6英寸)三聯裝炮,另外艦上還載有大量防空武器,包括十二門90毫米(3.54英寸)高射炮、二十門37毫米(1.4英寸)高射炮和十六門20毫米(0.8英寸)高射炮,這樣密集的防空火力足以確保“維托里奧·維內託”號的對空防禦萬無一失。
“維托里奧·維內託”號的裝甲總重13331噸,舵部採用厚重的裝甲防護,船內設有多層艙壁,用以抵禦大仰角發射的炮彈的攻擊。水下的防護體系則採用了設計新穎的普列賽系統:防魚雷艙壁與內層艙壁之間設有縱向的艙室,內置一個最大直徑爲3.8米的中空圓筒,懸浮在重油之間,用以吸收魚雷爆炸時所釋放的能量。“維托里奧·維內託”號還是意大利建造的第一艘裝有雷達的戰列艦——1942 年時安裝了“貓頭鷹”EC4 雷達。
20世紀30年代末,意大利建造主力艦的目的都是爲了與法國在地中海的海上力量相抗衡,作爲地中海地區的海上強國,法國同樣在建造新型戰列艦(儘管佛朗哥統治下的西班牙也曾於1939年後鼓吹仿照“維托里奧·維內託”級戰列艦的設計建造一或兩艘戰列艦,但並無任何實際行動)。然而事實上,地中海的實際控制權一直掌握在英國皇家海軍的手上,英國當時正牢牢地把控着從歐洲途經蘇伊士運河前往印度及遠東地區的最短航線。諷刺的是,意大利海軍曾一度成功撼動了英國皇家海軍在地中海地區的絕對優勢,動用的不是戰列艦,而是微不足道的飛機和袖珍潛艇(見“伊麗莎白女王”號戰列艦)。
挑戰日不落帝國
1940年8月31日至當年年底,“維托里奧·維內託”號編入第一艦隊的第九分艦隊,頻繁出動襲擊前往馬耳他的英國船隊,但未有斬獲。同年11月12日,英軍對意大利的塔蘭託港進行突襲,“維托里奧·維內託”號僥倖逃過一劫後被調往那不勒斯,隨後它以那裏爲基地曾經多次執行突擊任務,並在1941年3月27日爆發的馬塔潘角海戰中擔任意大利艦隊旗艦。在這次戰鬥中,“維托里奧·維內託”號被英國“可畏”號航空母艦上艦載轟炸機投下的魚雷命中,拖着被灌入近 3900噸海水的殘破艦體瞞珊駛回塔蘭託港。
1941年8月初,維修結束後的“維托里奧·維內託”號繼續執行攔截馬耳他船隊的任務,這期間還曾護送意大利船隊前往北非。12 月14日,它被英國潛艇“催促”號發射的一枚魚雷擊中,只得再次進行維修整備。1942年6月維修完畢後,“維托里奧·維內託”號再次出沒於馬耳他海域,伺機攻擊盟軍船隊,但此後再沒有參加任何值得一提的軍事行動。“維托里奧·維內託”號總計參與過五十六次作戰任務,其中有十一次與敵方艦艇展開交戰。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與同盟國達成休戰協議,艦隊隨即投降。“維托里奧·維內託”號被先調往馬耳他,其後又前往蘇伊士運河,被扣留在大苦湖。它於1946年2月回到意大利後,作爲賠償艦被移交給英國。1948年2月1日,“維托里奧·維內託”號被除籍,此後至1950年間在拉斯佩齊亞解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