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宫廷,有个特殊的节日——万寿节。万寿节指的是清朝皇帝诞辰的日子,它与每年的元旦、冬至合称为清宫中的“三大节庆”。当万寿节临近时,紫禁城内会变得非常热闹,官员、嫔妃、宫女都会提前做准备。根据相关资料记载,1790年,乾隆即将过八十大寿,胡季堂曾献出一整套寿礼,乾隆皇帝看后,竟连声说好。这套寿礼究竟是什么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提到清朝最具代表性的“皇帝”时,很多读者会想到乾隆,乾隆是我国年寿最高的皇帝,同时,他也是留下诗词作品数量最多的诗人。在晚年时期,乾隆为歌颂自己的功绩,特意命官员撰写《十全记》,并自称“十全老人”。
清乾隆五十五年农历八月十三,是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寿,早在两年前,乾隆就开始为自己的寿宴做准备,官员们看到乾隆积极的态度,自然不敢怠慢。在做筹备工作的过程中,官员也在“挖空心思”寻找合适的寿礼。
乾隆喜欢收藏珍贵的器物以及各种奇珍异宝,所以,一般的寿礼根本无法拿到台面上,更别说入乾隆的眼了,正因如此,一大批官员愁得直挠头。
胡季堂是礼部侍郎胡煦之子,曾担任刑部尚书、山东巡抚等职务。这日,胡季堂坐在书房发呆,还忍不住叹气,乾隆八十岁大寿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但让自己的寿礼在众多“奇珍异宝”中脱颖而出,却是一个大难题,最尴尬的是,他手中又没多少银两,无法购置过于贵重的物品。
师爷看到满脸愁容的胡季堂后,立即猜到胡尚书在愁什么。前不久,胡季堂曾和师爷探讨过送寿礼的相关事情,乾隆是一位有文化的皇帝,他并不喜欢只有价格,没有内涵的物品,而有文化的东西,无非是名人留下的书画,文玩和古物,这种礼物看上去文化气息十足,但明显不够分量,并且送书画是最容易雷同的,也就是说大家送的东西都没有什么“特点”地类似。
师爷想了想,走上前说:大人,您有收藏皇帝诗集的习惯,不如咱们在这上面做文章。胡季堂纳闷地问道:“难道你想将皇帝的诗词刻板刊行?”
师爷连连摇头,他的意思并不是将乾隆所写的诗进行刻板刊行,而是要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当成寿礼,献给乾隆。
乾隆有一个绰号“盖章小能手”,他非常喜欢在自己喜欢的字画上盖章。王献之的《中秋帖》共有22个字,乾隆却在上面盖80多个章,只要发现留白的地方,乾隆拿起章直接盖。所以,师爷认为该投其所好,雕刻一组精美的印章,而印章所篆刻的内容,需要从乾隆的诗文中寻找带“福”字的诗句。
经过一番翻书查找和挑选的工作后,胡季堂决定刻120个印章,并选用上好的和田玉。工匠加班加点进行赶工后,120个印章终于制作完成,这些印章的形状非常丰富,造型完全不一样,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这些印章我们只能用高端、大气和上档次来形容。
转眼间,乾隆八十大寿到了,宫中十分热闹,到处都洋溢喜庆的气氛。如果用现代话来形容: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飘飘,人山人海,老鼻子喜庆了。乾隆收到的寿礼都能堆成一座小山了。
当胡季堂将印章呈上去,乾隆的眼睛立即被吸引住了,他拿起印章,仔细地看了看,越看越爱不释手——印章的精美,雕工的巧妙,这都不用说了,这些印章更是乾隆写了一辈子诗的总结。乾隆满脸笑容,他命太监将印章收起来,并下旨奖励胡季堂。
寿宴结束后,乾隆命工匠将印文用缂丝织造出来,以便于每日观赏和品鉴。在当时社会,缂丝是专门用来制作龙袍的工艺,并取名为“缂丝宝典福书册”。从乾隆的这个举动,我们也能看出乾隆对120枚印章的喜爱程度。
如今,乾隆命工匠制作的“缂丝宝典福书册”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中,如果各位读者想近距离感受这件文物独有的魅力,可以趁着假期去看一看,这件寓意极佳,充满了福气的宝贝。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