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料有獎

南都訊 記者張馨怡鏤空雕、浮雕、淺雕……日前,張大千的侄孫深圳市民張之先向深圳博物館捐贈清代民國木牀榻34件套,市值超過200萬。在這批古牀上不僅能感受到形色各異的雕刻技術,且這些古牀無論造型多複雜,均爲榫卯結構,不採用釘子,讓人讚歎不已。

清朱金木雕花卉紋,浮雕人物故事紋架子牀

據瞭解,此批藏品包括清代至民國時期的金漆木雕牀、嵌骨雕牀、黑漆描金牀、鏤空雕花牀等,是張之先於2012年在江蘇揚州徵集而來,大部分爲江浙等沿海地區傢俱,地域特徵明顯,款式多樣,工藝具有特色。其中有部分木牀工藝精湛,極具代表性。“當時是在安徽發現的,一個藏家手裏有超過100張古牀。”但由於這批文物儲存需要較大空間,這位藏家願意出手一部分。張老看到之後,考慮再三決定耗資百萬將34張古牀收下。“這批古牀的文物價值特別重要,古牀在漢代以後纔開始發展,到了清代有錢人嫁娶都要做牀,古牀的技藝就越做越精彩了。”

深圳博物館副館長蔡惠堯代表深圳博物館爲張之先授予捐贈證書。

其實在收藏這批古牀的過程中,由於不能暴曬還需要防蟲,且佔用空間大,收藏一直讓張之先感到有難度。可面對收購意向,張之先都拒絕了,他一直考慮着有朝一日可以捐贈出去,讓更多人看到這批文物。“我已經74歲了,這些東西都是身外之物。”據悉,專家此前對於這批古牀給出的最低估價爲200多萬,張之先表示實際估價應該達到300萬以上。“中國不可能再生產出這樣的牀了,我希望捐贈出去之後能讓更多人感受到中國古典藝術的美。”

而這次古牀捐贈,多得福田區南園街道文化站站長史巧雲牽線搭橋。“早幾年他就提過他有這樣一批作品,其實有很多人溝通要去購買他,但他覺得這批古牀有捐贈的價值。”在瞭解到轄區居民有捐贈文物的想法後,史巧雲認爲這是一種非常高尚的情懷,對這個行爲也頗爲認可,就通過自身的渠道聯繫了多家博物館,最終,這批文物被捐贈給了深圳博物館。

“這些藏品具有重要的收藏、展示和研究價值,豐富了深圳博物館在民俗傢俱方面的收藏。”深圳博物館副館長蔡惠堯在瞭解了古牀的基本情況及背後的文化淵源後,對張之先先生的捐贈表示肯定和感謝。深圳博物館方面表示,歡迎更多熱心市民向博物館捐贈文物展品,助力博物館建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