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古代也有清水衙門,就是撈錢無門的。陸游就寫過順口溜譏諷這個時弊,“吏勳封考,筆頭不倒 ;戶度金倉,日夜窮忙;禮祠主臘,不識判硯;兵職駕庫,典了祓褲。”說的是吏部和戶部收錢收到手軟,而禮部和兵部窮得叮咣三響。
春節是闔家團圓的節日,現在春節七天樂全民放假,而在古代,直到唐朝纔有了春節假期。所以之前的朝代,官員們就是過春節也一樣得上班。
現在的春節日期是漢武帝定下來的,漢朝的官員在這一天不只是上班,還得給皇上送禮。《續漢書··禮儀志》中就介紹了,過年這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天還沒亮,文武百官就得按照級別給皇上拜年,而且還不能空手,得送禮,一般就是玉製品、活的就是羊羔等等。
唐以前雖然沒什麼法定假日,但是官員們是五天休息一天,也就是“休沐”,而唐朝之後則是十天才能休息一次,是爲“旬假”,不過怕官員太操勞,於是法定假日自然也就多了起來。
唐宋假日多 宋朝最多時過年能休一個月
我國曆史發展到唐朝階段,各個方面都有了完整的制度規劃,就連節假日都有了相應的法規條款。
唐朝的《假寧令》裏就有18條關於各種假期的規定,從年節到婚喪嫁娶,乃至出行等等方面都有規定,幾乎涉及了人們所有生活。
根據《唐六典》等資料綜合,在唐朝,一年有各種假期,加起來有48天,而春天還給官員15天回家幫忙種地的“田假”,秋天也有15天假期,讓官員們幫忙秋收,不過爲了好聽,起名爲“授衣假”,再加上十天一休息,唐朝官員一年能休息110多天。
而春節假期,在唐朝不用湊什麼前後週六週日,從唐玄宗開元時起直接就是放七天假。
“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 ——《唐六典》(元正就是春節)
當然放假歸放假,正月初一的早朝大典仍是文武百官必須參加國家大典,基本上等於這一天就交代給皇上了。
宋朝一開始也是延續了唐朝春節七天樂的制度。基本上是正月初一的前後三天放假。但是有些年頭,春節假期卻特別長,因爲很多皇帝隨口定下的假期趕到一塊去了。
趙匡胤的爺爺死在臘月初七,於是趙匡胤定得放假三天,一直放到臘月初九,到了初十那天,宋仁宗的母親過生日,於是又放假三天;這假期放完了就是冬至假期,又是七天長假;七天過完了也就差不多春節了,等初四上班,趕上宋真宗的時代,天慶節又放假五天;隨即就是元宵節(上元節),肯定又是放七天假。再加上中間的休息日,或者趕上皇帝高興,比如生了皇子,媳婦生日等等也要放假,官員們很簡單地就能休上一個月的假。
南宋時期,大概是想着勵精圖治吧,官員的假期就縮短了,春節放五天,元宵節放三天。
而元明清,春節的假期則縮短爲了三天。
東漢高官的“臘賜”等於一年俸祿
漢朝的時候,雖然沒有春節的法定假日,但是人總是能找到辦法解決的。那時候給國家出差辦事當然是公費的,不過如果是誰願意承擔這筆差旅費的話,那麼就能享受假期,當然,漢朝的時候皇帝都賣官呢,就別怪官員們上行下效了用錢辦事了。
東漢皇帝對於大臣們是很厚待的,年終獎就是從東漢開始的。據《漢官儀》書中記載,年終獎的名稱爲“臘賜”,就是臘月的時候賜的錢財。
大將軍 、三公這些超品大員的臘賜,各錢 20萬,除了發錢之外還發實物:牛肉 200斤、粳米200斛等。
其餘官員,侯爺15萬,九卿 10萬,校尉 5萬,尚書 3萬,侍中、將、大夫各2萬, 俸祿千石、六百石的官員都是7千,虎賁郎、羽林郎等郎將各有3千。
這“臘賜”是多是少呢,有研究稱,東漢時的大將軍一年俸祿是20萬錢左右,所以等於一下子又多發了一年工資。這是歷史上的最高額度的年終獎了。
相比之下,宋朝的年終獎就是最寒酸的。當然也是因爲宋朝時官員的俸祿是最高的。
以包拯包青天爲例,他一年的俸祿差不多一萬貫,其中不僅有工資,也有餐補、車補、出差補助、防暑降溫費、取暖費等等,有人估算一萬貫的購買力相當於今日的六百萬元。
那麼包拯得到的年終獎是多少呢。錢是沒有的,全是實物發放:5只羊 、5石面 、2石 米、2壇黃酒,應該是相當於皇帝給他報銷了一頓年夜飯吧。
朝廷允許官員放貸 甚至還幫着出本錢
能讓皇帝直接發年終獎的都是大官了,至於下面州縣官員可沒有規定的年終獎待遇,想年底揣點錢回家,就得自己想辦法弄小金庫了。
小金庫的來源最主要的是兩種,一種是做買賣,一種的放貸。
做買賣當然是用的公家的款,而且發的都是壟斷的財,比如朝廷專賣的鹽酒醋等等,而早在古代,房地產開發就是一個來錢極快的買賣。
放貸也是國家允許的,放貸的本金由朝廷掏,分爲“本錢”和“公用錢”,至於公用錢,是宋朝由財政撥給地方官一筆錢,類似於公務接待的特別費。除了朝廷的錢外,官員們自己也會集資,放貸的對象就是與各衙門口有買賣關係的商人,月息最少百分之三。放貸得的錢,朝廷是要拿回一小部分的,剩下的就當是年終獎了。
一張“千佛名經”的條子代表多少錢?
明清時期,官員的俸祿是最低的,當然除了海瑞那種人之外,其他人撈錢的手段有的是。而且經常是前途遠大的京官與能有活錢的地方官編成關係網。
“瑞雪逍遙下九重,行衙吏部掛彩燈。頻叩朱門獻暖爐,玉做火塘熔炭紅。”
這首詩說的是“炭敬”,就是一到快過年了,地方官就給京官送錢,由頭是天冷了,給大人們買點炭取暖,別凍壞了。
清朝時候年前皇帝發的年終獎也是有的,只不過不是年年有。清朝皇帝發年終獎的形式是發一荷包,包裏就裝着錢。當然這荷包是有大有小了。
據《嘯亭續錄》記載:歲暮時諸王公 大臣皆有賜予;御前大臣皆賜歲歲平安荷包一個。
皇帝賜給蒙古親王的荷包是一大對,裏面一般裝有各色玉石八寶一份。然後還有小荷包 四對內裝金銀八寶各一份。最後還有小荷包一個,內裝金銀錢四枚、金銀錁四枚。
地方官給京官的除了炭敬之外,過年紅包自然也不能少。但是談錢多俗氣啊,於是清朝人發紅包講究個“文雅”。
紅包裏當然要寫個條子,不過上面卻不寫多少銀子,而是寫一些既能表明數字又很文雅的詞句。何德剛在《春明夢錄》裏記錄到:四十兩銀子,就寫:四十賢人。三百兩銀子,會說:毛詩一部。
這本清朝官員寫的日記隨筆中還寫了一個笑話:有人給一位貝勒爺寫了一張“千佛名經”的條子。結果這位貝勒爺不知其意,就給在座的客人看了,一打開,居然是一張一千兩的銀票。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