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然到了清朝之后,规定对皇帝的官方称呼还是要庙号谥号才得体,那谥号太长怎么办。因为汉至隋朝的皇帝多以谥号称呼,而唐宋元则以庙号称呼,至于明清两朝,由于朱元璋开创了一世一元的规矩,规定后世子孙不得随便更改年号。

到了唐朝武则天加谥之后,历朝谥号名称越来越长,比如李世民,他的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这个谥还算少的,像清朝努尔哈赤,谥号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这不但读起来费劲,写起来更惨,稍不留神就得吃官司。

因为汉至隋朝的皇帝多以谥号称呼,而唐宋元则以庙号称呼,至于明清两朝,由于朱元璋开创了一世一元的规矩,规定后世子孙不得随便更改年号。

清承明制,同样也把这制度给继承了下来,明清两朝三十二帝,改过年号的也只有明朝的朱祁镇和清朝的皇太极,其余在任时都没改过年号,所以多用来称呼他们,认知比较方便。


庙号这制度是从商朝就传下来的,得名于王朝对功绩最大的帝王进行建庙祭祀的做法,最开始只有有四个:太、高、世、中。周朝和秦朝出现断绝,到了汉朝刘邦时代又再次使用,由于只有四个,所以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终两汉四百年也只有七个人有庙号:刘邦、刘恒、刘彻、刘询、刘秀、刘庄、刘炟七个。

那其他没有庙号的皇帝要如何称呼呢?由于年号是从汉武帝时才开始使用,而且没有后世一世一元制度,一般是看到什么祥瑞或是国家有什么变化,甚至是皇帝想改元就可以改元,像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年号就有十一个,平均下来就是五年改一个,这样如果用年号来称呼皇帝的话就太麻烦了。


而反观是庙号,除去一些不正常的之外(例如被夺皇位),几乎是每个皇帝都有,这时候用谥号来称呼皇帝就又不太适合了,所以改以庙号称呼,“以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制度,唐朝以后的皇帝多称为某祖某宗,而某帝的称呼就越来越少了。

当然到了清朝之后,规定对皇帝的官方称呼还是要庙号谥号才得体,那谥号太长怎么办?简单,取“皇帝”二字之前一个字就可以了,像康熙皇帝,官方称呼则为“圣祖仁皇帝”。圣祖为其庙号,“仁”则是以其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中的“仁皇帝”三字。用以做官方称呼。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