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31)
主笔:闲乐生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看到刘备抛开自己独吞了益州,心中非常不爽,因为当年孙权曾邀请刘备共同取蜀,刘备却说刘璋是他宗兄,也算是抗曹联盟的一部分,大家不能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并信誓旦旦地表示:“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逼得孙权罢手,结果他自己一转头独吞了益州,这就是赤裸裸的政治欺诈啊,还好意思说自己不肯失信于天下,实际上却说一套做一套,哪里还有半点政治信用可言?这叫孙刘联盟还如何维系呢?所以孙权就在这年五月份派了诸葛瑾去向刘备讨要荆州地盘,以完善东吴的江防体系,刘备却信守一个拖字,说:“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
刘备真是不会说话,既然已经失信了孙权一次,这次就应该真诚点,哪怕就说我不舍得给啊咱们再坐下来谈谈其他条件行不行啊,也比这样一句骗鬼的话要好一点。
果然,孙权听了刘备的话,更加气愤了。你个渣男骗子,上次骗了我一次,这次还想骗我啊!谁知道你啥时候才能拿下凉州,就算拿下凉州,到时候你又说等拿下关中再还荆州,我你信个鬼。你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好了,没啥好说的了,说不通就抢!孙权也很好玩,他也不跟刘备开战,竟直接派了一帮官员去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上任,倒是留了武陵郡和南郡给刘备,反正就自作主张把荆州给分了,你们是同意呢还是同意呢?
关羽当然不同意,孙权派来的官儿连衙门口都没摸到,就被关羽揣着屁股给赶走了。孙权大怒,立刻派吕蒙率领两万大军前去攻打三郡,三郡一时没有准备,很快被吕蒙拿下,零陵太守郝普等人都被吕蒙擒获,只有长沙太守廖立孤身逃到刘备身边,但刘备认为廖立是个难得的人才(注1),所以既往不咎,仍让他担任巴郡太守。
注1:见《三国志 廖立传》:“诸葛亮镇荆土,孙权遣使通好於亮,因问士人皆谁相经纬者,亮答曰:‘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
然后,刘备竟然亲自点了五万兵马,从成都沿江而下两千里,来到公安,并派关羽领兵三万进驻益阳,大战一触即发。此时孙权在荆州只有鲁肃一万人,吕蒙两万人,而刘备从益州带了五万人,关羽手下也有三万人,真打起来孙权肯定要吃亏。而就在孙权着急上火,准备从江东再调人马与刘备决一死战的时候,刘备突然软了,竟派人来向孙权求和。原来,刘备听说曹操竟然已拿下了益州的门户汉中,汉中军阀张鲁则已南下逃亡巴中,益州危矣!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就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境地。如果他继续与孙权争荆州,则有可能被曹操抄了后路,就算诸葛亮和赵云保住了蜀中,但巴中夷汉杂处,其中板楯蛮与廪君蛮等巴夷又多为五斗米教徒,若张鲁鼓动他们断了刘备的后路(注2),刘备就会被两面夹击,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当时"蜀中一日数十惊,守将虽斩之而不能安也。"(《资治通鉴》)更可见当时情势之危急。
注2:当时,刘备手下偏将军、巴西宕渠人黄权就对刘备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见《三国志 黄权传》)
所以,现在刘备只有一条路了,那就是和孙权讲和。但孙权既已知刘备窘境,那当然是漫天要价。而刘备既已失去谈判的本钱,如今也只能让步妥协,要回一个零陵郡便算了,长沙、桂阳二郡则就此归了孙权,双方以湘水为界,中分荆州。但湘水实在算不得天险,两国的国界处在一种相当不稳定的状态,很容易擦枪走火,闹出事端,所以双方必须抽调兵力随时防范对方,属于一种隐形内耗,曹魏仍是坐收了渔翁之利。
好不容易解决完这笔烂账,刘备又马不停蹄,率领五万大军,两千里跋涉再赶回成都。因为曹操拿下汉中后仅一个月后,也就是建安二十年九月,巴中七姓夷王朴胡、杜濩竟然带领数万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部众投降了曹操(注3),曹操于是任命朴胡为巴东太守,杜濩为巴西太守,并将他们全部封为列侯。看来,张鲁真准备带着巴人一起降曹了,再这样下去,刘备就死定了。
注3:这里面包括很多牛人。比如成汉政权奠基人李特的祖父李虎,他率领五百多家族人归附曹操,被拜为将军,先迁到汉中,汉中之战后又被迁到天水郡,今甘肃省秦安县以北地区。再比如蜀汉后期的顶梁柱王平,当时也随杜濩、朴胡投降曹魏,被拜为假校尉。后来曹操派张颌透入张飞的巴西郡抢夺人口,也是为了当地强悍的少数民族板楯蛮兵源。这些板楯蛮,曾助武王伐纣,曾为秦昭王射虎,还曾被东汉王朝高价雇佣去伐羌,总之是骁勇善战,号为神兵,更被称为“东方的斯巴达人”,还好后来王平带了一部分板楯蛮降回刘备,否则真是亏大了。
建安二十年十一月,刘备率五万大军终于赶回巴郡,然后立刻以黄权为护军,率诸将北上迎张鲁以共抗曹操,但刚好晚了一步,张鲁已率其部众北上南郑投降了曹操。
按照《魏书》的说法,张鲁其实早有投降曹操之意,南逃巴中也只是想坚持一下,表示自己不是败降,这样投降时也比较有筹码。《华阳国志》更说张鲁在选择降曹还是降刘的时候,还曾勃然道:“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但我觉得张鲁未必没有考虑过投降刘备,他这么说应该是久等刘备不派人来,发现自己只有降曹一条路走了,所以说句狠话来哄曹操开心,并堵住手下异见者的嘴。否则他何不早在九月份的时候就率巴中七姓夷王一同降曹,这样岂不是功劳更大吗?何必再多等两个月(注4),明显是在犹豫,同时也试探一下曹操的态度。
注4:见《三国志 武帝纪》:“(建安二十年)十一月,鲁自巴中将其馀众降。”
总之,从以上刘备这通令人窒息的瞎操作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的两大缺点。
第一点:行事迟疑。
曹操尝言:“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宋代诗人刘克庄也有诗云:“华容芦荻里 ,一炬可无遗,叹息刘玄德,平生见事迟。”刘备这个人,虽然优点很多,比如用人不疑,比如百折不挠,比如宽厚弘毅,但他反应有点慢,想问题做事情总比别人慢半拍。当初赤壁战后,如果刘备早半日在华容道放火,曹操一干人全都得死光。如今曹操打到汉中,刘备又不知道早点派人去与张鲁及巴中夷王们联络,商谈结盟事宜,结果导致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选择投降曹操。要知道曹操出征汉中之时,才建安二十年三月,张鲁被打败逃亡巴中,也才七月,可刘备却直到建安二十年十一月,才派黄权“率诸将迎鲁”,迟了整整八个月的时间,谁等的花儿也谢了,难怪张鲁要说“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么打天下,哪有不失败的!如果现在谁这么追女孩,肯定一辈子打光棍!
当然,刘备虽行事迟疑,曹操却失之太急,没掌握好火候,最终还是促成了两家和解。若曹操等孙刘开战后再拿下汉中,当不至于发出“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之哀叹,或许可以一举功成,让刘备诸葛亮的梦想提前断送。诸葛亮也不是神仙,在蜀中主力都被刘备调走的情况下,也没法创造啥奇迹。
第二点:刘备缺少外交敏感性,或者说外交水平太低,又或者说,不注重培养外交人才。刘备集团之中,外交人才太少。
刘备的外交敏感性太低了,赤壁之战后,孙刘的抗曹联盟形成,在此期间,刘备与诸葛亮数次出访江东,与孙权交好,鲁肃也劝孙权嫁妹子借南郡,一直致力于维系联盟关系。但刘备独取益州之后,双方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孙权把自己的妹子接回了娘家,孙妹妹还一狠心想把阿斗带走,幸亏赵云抢了回来,但事已至此,刘备两口子的夫妻关系已名存实亡,这反映出孙刘联盟关系也处于崩溃边缘。在这种时候,孙权派人来讨要荆州,而且不派别人,派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这说明孙权还是希望双方能够坐下来谈的,所谓漫天要价就地还钱,有什么事儿不能商量呢?
然而,刘备根本不想商量,一个“拖”字解决问题,说啥等拿下凉州就会把整个荆州全部给孙权,话说得好听,谁信呢?相比之下东吴这边,就算双方剑拔弩张,大战已经一触即发,鲁肃还是豪气万千,毅然单刀赴会,想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不希望联盟破裂。但显然刘备关羽当时并不想谈判解决问题,总之到手的江山,是一寸也不肯让的,如果不是曹操拿下汉中的消息传来,双方肯定要拼个你死我活!
所以说刘备的大局观还是相当有问题的。孙权派吕蒙夺取荆州三郡的时间,是在建安二十年五六月份,比曹操出征汉中的时间还晚两三个月。也就是说,曹操大军已经出动两三个月了,刘备还不赶紧联合张鲁共抗曹操,却率领五万大军劳师远征跑去跟孙权争夺荆州,真是本末倒置不知所谓。难道刘备认为张鲁能够独自打败曹操,或者是能够拖个一两年之久吗?这也太看得起张鲁了,当然,这种可能当然也不是没有,但问题是刘备干嘛要这么冒险去赌一把?他明明可以派一位重臣去巴丘和鲁肃孙权来个外交谈判就行了,就算谈不拢,等到拿下汉中再回头夺三郡也不迟啊,从武陵去往三郡,又没啥天险,吕蒙能轻松夺走,关羽也能轻松多回来。
但可惜刘备都没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最笨也最贵的方法,竟直接率领五万大军两千里劳师远征,然后再两千里赶回蜀中,五万大军来回四千里,耗费了多少金银粮草,损耗多少时间士气就不说了,结果还是丢了长沙、桂阳两郡,这也太傻太亏了吧!
事实上,后来就连当事人之一的廖立也觉得刘备此举太烂了,时过境迁,到了十年后公元225年,廖立仍对此耿耿于怀,甚至向蒋琬抱怨说:
军当远出,卿诸人好谛其事。昔先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
廖立可是刘备的亲信,他不到三十岁就当了长沙太守,而且弃职逃跑丢了长沙也没被惩罚,反而被带回益州担任巴郡太守,后来刘备称汉中王,只提拔了太傅许靖、尚书令法正与四方将军等数人而已,其中竟包括廖立,他被提拔为侍中,也就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与秘书,这可是与九卿同秩级的宠臣近臣。可见廖立实为刘备的嫡系心腹,连他都这么说,其他人就更加有怨气了。卢弼《三国志集解》也认为廖立有理:“此虽忿言,然当日情势实如此。”
当然,刘备外交水平差,也与他手下外交人才少有关。本来刘备早期的谋士简雍、糜竺、孙乾等人,都是不错的外交人才(注5)。另外诸葛亮也曾亲自前往江东与孙权谈成结盟之事。但到了建安二十年,简雍等人皆已死或老迈不堪用,诸葛亮又是刘备的大管家根本走不开,结果刘备的外交人才一时出现断层(注6),关羽更是无礼拒绝了孙权世子孙登的求婚,放弃了其女日后有可能成为东吴皇后乃至太后的机会。后来刘备夷陵惨败,才想着重视外交,但手头也没什么现成的人才,一个马良,战死沙场,一个费诗,被贬蛮荒,一个宗纬,无名之辈,一个费祎,当时太嫩,一个丁厷,言辞浮艳,一个阴化,闪烁其词,后来还是诸葛亮着力培养的邓芝,才总算让两国的关系正常化了(注7)。
注5:见《三国志 简雍传》:“雍与麋竺、孙乾同为从事中郎,常为谈客,往来使命。”
注6:反观孙权那边一直外交人才鼎盛。鲁肃单刀赴会,虞翻说降公安,皆有苏秦张仪之奇;后又有赵咨、沈珩、冯熙、陈化出使曹魏,不仅奉使称意,不辱使命,还传出不少外交佳话。夷陵之战期间曹丕坐视观望,便是东吴外交战线的巨大胜利。所以陈寿说:“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西晋陆机《辩亡论》也说:“赵咨、沈珩以敏达延誉。”
注7:见《三国志 邓芝传》载孙权与诸葛亮书:“丁厷掞张,阴化不尽;和合二国;唯有邓芝。”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