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历朝都追求统一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的疆域核心区自秦代起已奠定基础。

东到东海,西到嘉峪关,北抵长城,南到南海。

但是统治如此巨大的领土,对于古人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反而统一成本高的离奇。

那为何古代中国要统一如此巨大的疆域

呢?


第一部分:统治如此巨大的领土到底有多么困难?

中国所处的东亚地区,现今的很多中国人受西方人影响,认为中国的地理地形非常便于统一。

曾有学者断言,中国大一统和欧洲各国分裂,是因为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便于统一,

其实这种观点错的很离谱。

中国境内地理状况分布地形迥异,

西北的黄土高原,中部的华北平原,北部的蒙古草原,西南的青藏高原以及云贵高原,东南的丘陵山地,再加上西域的戈壁荒漠

这些地区的

文化、民族、习俗

各不相同,怎么能说中国的地理地形便于统一呢?反而欧洲的地理地形便于统一,欧洲东部有巨大的东欧平原,西部有连成片的波德平原,只有中部地区的阿尔卑斯山脉算是比较难以跨越的屏障,欧洲总体的地形趋向于

中部高、四周低,

理应欧洲应该统一成大帝国啊!那为什么最后它们会成为小国林立的状态?

暂不说现今的中国统一有多么困难,就说古代中国的核心区中原地区,其实整合统一中原地区也是非常困难,将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分隔开的

太行山脉

,将关中平盆地、汉中平原和四川盆地分隔开的

秦岭和大巴山

,将南北风隔开的

长江天堑

,将江南与岭南分开分隔开的

五岭

,怎么能说中原地区易于统一呢?


这些地区在古代

生产能力低下,并且交通不便利

的情况下,跨越这些地区的成本应该是非常的高。中原地区应该形成像欧洲那样小国林立的状态啊!但为什么之后的中国会一直形成大一统的局势?又有人会说中国的汉字维系着中原地区,要知道战国时期的汉字也会演变,

一个"马"字,七个国家有七种写法

,说明

不光欧洲的拉丁文字会演变,中国的汉字也会演变。

上面说了中国地形难以统一,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代中国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

中原地区由于拥有许多水土条件非常好的耕地,东亚90%多的平原都在中国境内。古代中国从华北平原的地势平坦,水土适宜,气候温和,适合耕种,到关中盆地、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沃野千里。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出现了星罗棋布的小村庄,传统的小村落趋向于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它们是以由一个个

小村落构成的小型社会

。是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古时候有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说明传统村落并

不需要进一步整合成大一统国家,

这一个个小村落都像是一个个的雅典城邦,他们没有理由形成的大一点的组织机构。

小农社会的基本形态都是

由同姓为核心家庭组成不太大的村落共同体。

它们也有一定的好处,节省土地,便于邻里互助,相互提供治安安全,必要时一起从事公共工程。比如修路,盖房等。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多,意味着

血缘、亲缘和地缘进一步的弱化

,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如果家中耕地距离村落有十几里,甚至上百里,这其中的行为成本就上升了。

因此会进行分化成其他的村落,地理分离意味着交往距离进一步的扩大,交往次数下降。汉代因此有名谚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的说法,既然每一个村落统合在一起成本如此之大,但为何又要必须统合在一起,以至于形成像中国如此之大的区域范围。难道这不很奇怪吗?


第二部分: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中国大一统,内在机制是什么?

这其中便有两个原因,

内在原因:中原地区境内的黄河经常泛滥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治理,修建水渠,大运河,长城等重大工程,需要全国范围的集结。

外在原因:中国北方的边患问题

,反作用促进中原整合在一起,小国家无法应付越来越严重的边患问题,得整合在一起,共同对抗外部边患。这两种原因是中国统一在一起的内在机制。

内在原因

虽说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但是这个母亲的脾气太暴躁了,动不动就泛滥。给黄河中下游的老百姓带来了无穷的苦难,一直

严重影响和威胁两岸平原上的老百姓

,平原地带不光受洪水影响大,而且洪水来了,老百姓也没法逃。即使是局部洪灾,流离失所的老百姓也会影响其它未受灾区,这就会引发社会的动乱。


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

黄河得治理啊!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治理黄河都是那个时代的超级工程,需要跨地区治理,需要先规划好,需要专业人才,要做成这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得有强有力的组织能力吧!组织各个地区的老百姓凭借劳动力去治水,治水这项大工程

不是一两个村子联合或者一两个小诸侯国联合所能应付了的。

一定得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让黄河沿岸的老百姓都认为这是与自己休戚与共的大事,关系身家性命的大事。从而就

会形成超越村落,超越小诸侯国的政治集团和政治核心人物,

这样才能聚集起各地的资源和技术人员,建立专业治理黄河的机构。

比如春秋时期,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就九合诸侯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倡导黄河中下游各诸侯国签订盟约,共同治理和防范黄河泛滥。在远古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强有力的领导人,一些组织制度,一旦这些领导人有了权力,便会想谋求更大的利益。

比如

大禹治水,

由于他的功绩和能力,获得了老百姓的认可,他就将他的权力传给了儿子启,从而建立了

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接下来的几千年中,黄河几经泛滥,就是由于它的灾害性,将黄河中下游各个部落、各地区、各个小国联立起来,这就为中国注入了大一统的基因。


外在原因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北方边患问题,这些

游牧民族的压力又重新塑造了中国,使中国必须走上统一的道路

,才有可能、有能力去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文明同时兴起的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文明,随着

农耕区和草原游牧区分别的扩张

,这两者之间就产生了交集,为了利益便会有各种冲突。

古代中国,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大一统国家,与此同时,北方草原也由

冒顿单于重新整合了匈奴各部。

这并不是一个巧合,而是必然,从春秋到战国,北方游牧民族只是各个部落区域性的骚扰中原地区。

比如当时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仅赵国一个小国,便可以阻挡北方边患。然而到了秦国统一六国,秦始皇派了30万大军在北抵匈奴,这个时候的匈奴已经开始整合了,到了汉高祖刘邦时期,冒顿单于

将刘邦围在白登山

上,都体现出

北方游牧民族在日益强大。


由于北方草原生存环境恶劣,除了草就是荒漠和戈壁,这些东西在气候正常的情况下能养活游牧民族,但当气候恶劣之时,比如冬天一场暴风雪,牲畜就会被冻死一大片,这些游牧民族

连饭都吃不上,必然会向南方抢掠。

在南部的中原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定和利益,便也会派出大量的人去北方防御,

在北方修建长城。

这些工程也绝非像希腊雅典一样的城邦所能应付了的,必须得有更多的资源、人力去防守。

因此,形成大一统的中国也成为必然。


总结:

对于中国的地理地形以及小农社会形态是很难产生大一统国家的,但由于

国内黄河泛滥,严重的北方边患问题

,必须得让当时的中国人采取办法去应对。因此,拥有强有力的、超强组织能力的大一统国家就此形成,为什么中国会分久必合,最终走向大一统,就跟这些原因有关。

文章思想来源于《大国宪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