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型农民起义,也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后一次农民起义,这场运动绵延十四载,战火波及半个中国,让全世界为之震撼。但是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更何况这又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利用宗教进行的奇异起义。由于其带有一些宗教性,和普通的农民起义不同,所以其内部的管理模式也和其他起义军不同。太平天国的官制始终都是比较复杂的,只是天京事变后进一步混乱了,以至于可以用“混乱不堪”来形容。
在太平军正式起义之前,便已经开始在队伍中设立军职。最初,太平军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每军中各设有军长、副军长、先锋长及所属百长、营长等官。不久后又仿照《周礼》,将各级军官改为军帅、师帅、卒长和两司马。
到咸丰元年(1851年)时,洪秀全称天王,设立有四军师——左辅正军师、右弼又正军师、前导副军师、后护又副军师,同时又设五军主将,统率侍卫、总制、监军及军帅以下官员。
当年秋冬时,太平军在永安封王,五军主将改为东、西、南、北、翼五王,分别由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和石达开担任,其中西王、南王、北王和翼王,均受东王杨秀清节制。同时又增加了丞相、检点、指挥、将军等级。
咸丰三年(1853年)3月,天平天国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又增设侯爵,形成了王、侯、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十三等官阶制度。
在太平天国的官制中,王、侯是爵,丞相以下是官,形成了朝内和军中官两套体系。朝内官以丞相为最高,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有正、又正、副、又副四人,共二十四人;以下另设有检点三十六人,指挥七十二人,将军一百人。
军中官体系中,以总制最高,以下依次为监军、军帅,监军与军帅,每军各设一人。其中,军帅以下,辖有师帅五人,旅帅二十五人,卒长一百二十五人,两司马五百人。平时军帅独负管理训练之责,战时由总制、监军实行统辖。丞、检、指、将奉命出征,则统率数军,总制以下均受调遣。
此外,在太平天国中还有守土和乡官。直接管理地方行政的官员称守土官,有郡总制和县监军,均由中央政府任命;县以下地方各级政权,则参照军队组织设有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等,由乡民公举,称乡官。
以上三个职官系统中,官阶的区别并不分明,甚至非常混乱,尤其是朝内与军中官更是如此。可以说,即便不考虑太平天国后期,其前期的官制体系已经混乱不堪。
到天京事变以后,杨秀清被杀害,韦昌辉与秦日纲被处死,石达开又负气出走,使得天平天国元气大伤。更为重要的是,原本许多职官都遭受牵连,数以万计的人在这场浩劫中丧命,使得洪秀全不得不重新启用新人。
洪秀全当时沉迷于歌舞升平之中,依然是糊里糊涂,只能通过大肆封王来提拔新人。如此一来,太平天国内几乎遍地是王,以至于连洪秀全自己都难以将爵位与人名相对应。
而且,由于洪仁玕主政时又推行过改革,将爵位与军中官的职责相互打乱,造成了军中诸将与朝中爵位之间交互交叉,使得名衔与实际职务更加混乱。
到太平天国末期,为了加强天王的集权,在大肆推行封王手段的同时,又将爵位搞成虚衔,并无实权。受此影响,使得朝中又不得不再设置新的官员,或是命之前的官员来监管事务,使得天平天国的职官一片混乱。
深究起来,太平天国的职官之所以混乱,最为重要原因便是其统治者缺乏足够的统治经验,他们在宣扬与旧社会、旧传统决裂的同时,又盲目地从旧典籍中照搬照套,形成了几套不伦不类的职官体系,又使得彼此之间相互交叉,职责不明。
而随着洪秀全的日益腐败和杨秀清等核心领导的离开,太平天国内部更是乱成了一锅粥,使得官制难以用体系来形容,堪称一团乱麻。透过如此混乱的职官情况,也足以反映出这次农民起义是必然要失败的。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