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真之外的族羣,渤海人最早認同金政權。金朝的漢人、契丹人、奚人都屢有反叛行徑,唯獨渤海人例外,說明金朝對渤海上層的籠絡政策是成功的,渤海人對金政權具有高度認同。

古代民族是族羣共同體,民族認同是族羣意識和行爲,指人們對自己族羣的血緣、文化、歷史記憶和鄉土懷有的強烈感情及相應的行爲實踐。國家是政治共同體,中國古代的國家認同即王朝意識與相應的政治行爲,指人們(社會羣體、族羣)對王朝政權正統性、合法性及其制度和文化的認同。族羣意識先於國家意識而產生,民族認同可以提升爲國家認同,也可以解構國家認同。遼宋金元是中國歷史上民族大遷徙大融合、從分裂到建構更加鞏固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時期。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建立的遼金元朝各民族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突出表現了民族衝突和民族交融相互激盪的時代特點。

渤海人對遼金兩朝認同的差異。契丹“以武立國”,相繼征服了北方各部族。926年,滅亡“世仇未雪”的“海東盛國”渤海國,爲逐鹿中原掃除了後顧之憂。遼朝將渤海人的主體部分從牡丹江流域和長白山地區遷到遼東,又陸續把一部分渤海人遷徙到契丹腹地,千餘戶渤海富人被遷到遼南京(今北京)。渤海人與漢人交錯雜居。遼朝既徵彪悍善戰的渤海人從軍,驅使他們爲遼朝征戰,守衛國土,又對他們處處設防。

渤海人在遼朝的政治地位,明顯低於漢人和奚人。渤海人對遼朝的認同感也比較低。渤海人的反抗,貫穿遼朝始終。規模最大的有兩次,一次是遼聖宗太平九年(1029)渤海王室後裔大延琳舉兵反叛,另一次是遼末渤海人高永昌領導的東京(今遼陽)暴動。這兩次鬥爭,渤海人都建立了政權。在反抗遼朝的鬥爭中,渤海人的民族認同得到強化,對遼朝的認同一再被解構。

女真之外的族羣,渤海人最早認同金政權。在舉兵之初,女真人便提出“女真、渤海本同一家”的口號,以族源相近來爭取渤海人的政治認同。金朝釋放俘獲的渤海兵士,讓他們回鄉宣傳女真對渤海人的懷柔招撫政策。此後,金朝完成遼東地區的統一,渤海復國夢想破滅後,渤海人轉而支持“本同一家”的女真,共同參加到推翻遼朝、征戰宋朝的戰鬥中。在渤海人看來,金朝是女真和渤海人共同的國家。

女真貴族扶持渤海大族,與他們通婚,並讓他們加入金政權。“契丹時不用渤海,渤海深恨契丹。女真兵興,渤海先降,所以女真多用渤海爲要職。”(《三朝北盟會編》卷98)金朝統治者希望通過渤海大族和官員的國家認同引領渤海民衆的認同。金朝皇帝的母親和嬪妃多有出自渤海大族者,她們的家族在金朝享有榮寵,對渤海人的政治認同具有重要影響。金朝的漢人、契丹人、奚人都屢有反叛行徑,唯獨渤海人例外,說明金朝對渤海上層的籠絡政策是成功的,渤海人對金政權具有高度認同。渤海人自身的民族認同逐漸淡化,或者融入女真,或者被漢族同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