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世紀“東國”的具體範圍主要包括毛野、常陸、總、信濃、相模、武藏、甲斐、駿河八個地域。從和銅元年出羽建郡至陸奧與出羽之間通道的打通,經過了近30年的經略,終於使“東國”成爲律令制國家徵夷事業上最可靠的力量。

公元3世紀,日本九州北部誕生了部落聯盟“邪馬臺國”。在“邪馬臺國”正處於古代國家形成的萌芽期的時候,西日本與畿內各地域的政治勢力也在逐漸成長。
4世紀末至5世紀初,從畿內地區興起的“大和國”經過不斷地擴張和戰爭,將西日本各地變爲自己的隸屬領域,形成了以畿內爲中心的中央政權。
至7世紀的推古天皇時期以後,隨着“官司制”的出現,最終實現了古代國家的形成。
與西日本不同,東日本經濟、政治與文化的發展一直比較遲緩。至7世紀時,日本列島東北地方的北部還未納入“大和國”的領域範圍之內,東北地方的南部也尚未被“大和國”完全掌控,當時“大和國”的統治範圍以鈴鹿關與不破關爲界,大致從關東地方、北陸地方至九州島北部。
7世紀“東國”的具體範圍主要包括毛野、常陸、總、信濃、相模、武藏、甲斐、駿河八個地域。“東國”恰好位於大和國尚未完全統治的地域,顯示出了很強的獨立性。
天智天皇即位以後,同百濟結盟並與大唐、新羅聯軍交戰-白村江之戰,結果以慘敗告終。
“壬申之亂”後,東國首次自願歸附大王,畿內政權對東國的統治終於穩定下來。
“東國”邊境開拓
從大化二年“改新之昭”的頒佈,到大寶元年《大寶律令》的施行,經過了近半個世紀的改革後,逐漸確立了律令制國家。
爲了強化對整個國家的控制,將全國劃分爲畿內與七道:東海道、東山道、北陸道、山陰道、山陽道、南海道、西海道,下設國、郡、裏,分別由國司、郡司、里長治理。
大化改新之前,“東國”主要指在大和王權看來位於東邊的地域。律令制國家確立以後,日本版圖迅速擴大,人們對“東國”所指地理範圍的認識發生了變化。
在古代日本的東北地區,居住着一些不屬於律令制國家管轄的居民,史籍中稱這些居民爲“蝦夷”。爲了開拓東方的邊境,在靠近東北地區的“東國”設置“城”、“柵”,逐漸建立起一個征服蝦夷的基地。
和銅元年(708年),越後國新設出羽郡,作爲統治蝦夷的一個據點。但很快激起了蝦夷人的抵抗。於是徵發遠江、駿河、甲斐、信濃、上野、越前、越中等“東國”士兵,令諸國運送兵器到出羽柵,令越前、越中、越後、佐渡四國運送船隻100艘到出羽柵,以鎮壓蝦夷的叛亂。
爲了加強對蝦夷地區的管制,和銅五年(712年),將出羽郡改爲出羽國,並將陸奧國的最上、置賜兩郡劃分給出羽國。
從和銅元年出羽建郡至陸奧與出羽之間通道的打通,經過了近30年的經略,終於使“東國”成爲律令制國家徵夷事業上最可靠的力量。10世紀以後,“東北”具有獨立性質的政治權力的消亡正是通過“東國”勢力的滲透所實現的。
“東國”武士的叛亂
嘉祥元年(848年),上總的浮囚發生叛亂。至承和(834—847年)末年時,武藏國“盜賊充阡”。貞觀三年(861年),武藏國出現了“兇猾成黨,羣盜滿山”的形勢,不得不“每郡置檢非違使一人”。
此後,爲了鎮壓“東國”的“羣盜”,又陸續在上總、下總、上野等國設立檢非違使。至延喜年間(901-922年),武藏、安房、上總、下總、常陸、上野、下野的國司、郡司還被特別許可擁有武裝。
9世紀末期,“東國”各地爆發的反律令制國家的騷亂更加活躍、更加廣泛。爲此,朝廷不得不在“東國”通往畿內地區的關口相模足柄阪與上野碓冰阪設置兩道關口。
結果導致了“東國”的信濃、上野、甲斐、武藏等地受“僦馬黨”的害更爲嚴重。
在動亂中,新興武士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從9世紀中期起,強大的莊官爲了鎮壓莊民叛亂,對抗國司與擴大莊園,逐漸組織起以自己的一族爲骨幹的私人武裝力量。
在藤原氏壟斷政權下,一些被賜姓後降爲臣籍的皇親也來到地方當國司。寬平元年(889年),桓武天皇的三世孫高望王被賜姓平朝臣,充任上總“介”,並定居於上總。後來,高望的子孫在上總、下總、常陸各國擴充實力。
天慶二年(939年),平高望之孫平將門起兵對抗朝廷,宣佈常陸、武藏、安房、相模等八國獨立,自稱“新皇”,仿照京都朝廷設文武百官。
雖然平將門在“東國”建立的獨立政權只維持了很短的時間,但其影響極爲深遠。此後“東國”的豪族或者在名義上服從朝廷的同時,又確保對東國的實際統治;或者效仿平將門反抗朝廷自立,如“平忠常之亂”、“前九年之役”與“後三年之役”等。
由於當時朝廷已無力鎮壓叛亂,於是新興的源氏與平氏兩大武士集團在鎮壓“東國”的叛亂中,對“東國”的實際控制權也逐漸得到中央的承認。伴隨着院政政治的出現,中央政權內部的矛盾更加複雜化和尖銳化,源氏與平氏藉此逐漸介入中央政權。
日本進入了通過軍事手段決定政權歸屬的“武者之世”,並且“武者"從支持中央政權最終轉變到直接另立朝廷。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大局大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