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朝政府中絕大多數人並不排斥引進西方先進火器技術,許多士大夫並非因循守舊,不懂革新,他們大都期望朝廷能夠通過仿製西洋大炮,重見昔日的軍事輝煌。爲學習西洋大炮技術,朝廷任命張燾、孫學詩爲欽差赴澳聘請葡籍炮師與購買火炮。

大家好,我們的不一樣的我不一樣的歡樂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單從軍事角度而言,晚明的“洋務運動”無疑是成功的, 至少爲明軍的肌體裏注入了一分勝利和自信的底氣,延續了明政府的存在。但這場改革處在一種政局飄搖、國防危急、財政不足、人心思亂的情形中,從一開始,也就註定了它最後的悲劇結局。
電影《繡春刀 Ⅱ修羅戰場》某橋段中,一陣刀光劍影,有人拼盡全力扔出手雷,殺傷一大片。電影固然誇大了明代手雷的威力,但火槍、手雷這樣的熱兵器在明代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卻是不爭的事實。這是因爲在明朝後期,朝廷曾發起過一場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 史學大家陳寅恪對趙俞之所言“火攻之法,用有奇效。我之所長,轉爲厲階”表示高度的贊同,“此數語實爲明清興亡之一大關鍵”。
明朝後期,各種新思潮蓬勃興起,各種新事物層出不窮。隆慶開關後,海外貿易日益擴大,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出現了商品經濟條件下的一些社會特徵。此時,社會上出現的種種新現象,如士風開放、文人結社、追求新奇等等,“囂”、“競”、“燥”成爲這一時期士人風氣主要特點。朝野上下,對於西方的基督教義和科學知識表現出莫大的興趣。
明朝政府中絕大多數人並不排斥引進西方先進火器技術,許多士大夫並非因循守舊,不懂革新,他們大都期望朝廷能夠通過仿製西洋大炮,重見昔日的軍事輝煌。其中有很多人還積極學習西洋科技、仿製和改進西洋火器。從九五之尊,到文武百官,他們在引進西洋火器上的態度都是積極的。
迫於最現實的軍事壓力,明朝各邊鎮守軍更是積極請求朝廷撥付西洋火炮、炮車及炮手以備邊防。正德十六年(1521),東莞白沙巡檢何儒祕密派人到葡萄牙人船上,請在西洋多年,懂得造炮技術的中國人戴明、楊三等上岸,仿造佛郎機銃。第二年,明軍在新會縣西草灣與葡萄牙別都盧率領的軍隊交戰,又繳獲一批佛郎機銅炮。嘉靖九年(1530),兵部尚書汪鋐奏請從廣東調匠人鑄造佛郎機炮,以防守沿邊重鎮之用,均獲得朝廷准許。
△ 佛朗機炮
萬曆四十七年( 1619 年) 薩爾滸之戰是一個轉折點,明軍以絕對的優勢兵力大敗於後金,從此失去在東北的優勢,與後金的對峙由攻轉守。明朝政府急需提高戰鬥力,正在此時,徐光啓等人從澳門引進先進的西洋火器,奏稱造炮建臺等抵抗八旗軍事進攻之策:“西洋神器 , 既見其益 , 宜盡其用 。臣竊見東事以來 , 可以克敵制勝者 , 獨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
負責管理練兵事務的徐光啓通過教會的李之藻和楊廷筠,私派張燾,孫學詩二人赴澳門購置西洋火器。在廣東按察司的協助下順利抵澳,並捐資購得四門大炮,寄送徐光啓,以便轉獻給皇帝,以爲軍援。不僅如此,他們二人“復以自費聘請炮手四人,蓋欲以此表示效忠於君也。” 由於此行非官方行爲,隨炮而行的葡國炮手技師等人,不得不中途返澳,後張燾等人自費將火炮運抵江西上饒,首次購炮半途而廢。
天啓元年(1621),明軍在遼東戰場失利,關外重鎮遼陽、瀋陽相繼被後金攻陷,朝野震驚。無奈之下,朝廷啓用精通西洋火器的徐光啓和李之藻負責鑄造大炮。李之藻與兵部尚書崔景榮先後上疏,請將滯留江西的四門大炮運抵北京。爲學習西洋大炮技術,朝廷任命張燾、孫學詩爲欽差赴澳聘請葡籍炮師與購買火炮。後在兩廣總督胡應臺的協助下,兩位欽差攜二十四尊西洋火炮,葡籍士兵百人一同啓程回京。
朝廷對西洋的火炮技術十分重視,葡籍炮師抵京後,皇帝即命令兵部安排人員訓練炮手。兵部尚書董漢儒特別提到保密事項:“教演之所,行巡視御史,委兵馬司官時時巡綽,毋令外人闖入窺伺漏泄”,得到皇帝的肯定。
在之後的寧遠之戰中,袁崇煥統帥的明軍,藉助西式炮臺、西洋大炮,以及受過葡籍技師訓練的炮手,以不滿二萬人兵力,重創後金五六萬人的進攻。此戰是後金發動戰爭以來遭到的首次重大挫折,努爾哈赤本人對此挫折鬱忿成疾,不久便含恨死去。西洋大炮,即紅夷大炮從此聲名鵲起,激起了明朝政府購買和仿製的熱情。
天啓皇帝連發諭旨,要求如法炮製西洋炮,以資防禦。 隨後在天啓七年(1627)五月的“寧錦大捷”中,袁崇煥又憑藉西洋大炮大敗皇太極。明軍反攻灤州城,以紅夷大炮連攻擊三日,轟破城垛口而登城,殺後金軍四百餘人,奉命留守的二貝勒阿敏倉皇而逃。至此,西洋大炮已成爲明軍的重要戰術依賴。
崇禎皇帝即位後,採納徐光啓製造火炮的建議,有意購募西洋大炮,兩廣大吏李逢節、王尊德等奉命轉託澳門葡萄牙商人採購火炮。葡人隨即捐獻大炮十門,步槍數支,以公沙的西勞爲領隊,耶穌會士陸若汗爲翻譯,帶領數名炮手,於崇禎二年(1629)北上。然而,當該炮隊抵達涿州時,後金軍隊正在大舉包圍北京,火炮一時難以運進京城。情急之下,炮隊“將銃分部城上,晝夜防禦”,參與抵禦後金軍的進犯,並在戰鬥中發揮重要威懾作用。後金久攻不下,只得移師東進 , 撤回關外。 後金撤兵後,炮隊將六門大炮運入北京,四門仍留守涿州城,翻譯陸若汗又向朝廷進呈了兩具大炮車架式樣。崇禎帝對葡籍炮師和火器的到來十分滿意,命令京營總督李守錡等“設大炮于都城衝要之所,精選將士習西洋放法”,並賜炮名:“神威大將軍”。
不久,徐光啓上《西洋神器既見其益宜盡其用疏》,請求朝廷多造火炮,以訓練士兵。崇禎帝下旨,葡籍炮師留京教演等事。“仍擇京營將官軍士應用,不得迂緩。”徐光啓得令後,組織葡籍炮手在宣武門外將軍校場訓練100名軍士,“月餘,悉皆諳曉。”訓練收到不錯的效果。
由於先前西洋火炮在戰場上的卓越表現,引起了更多前線將領的注意,他們紛紛請調西洋火炮和葡籍炮師,使得朝廷難以一一應對。陸若汗、姜雲龍等請求將公沙的西勞及炮師留下繼續訓練士兵,製造大炮,自己則帶人再赴澳門購炮募兵,得到朝廷的允可。
除了仿製實物火炮,明朝的軍事專家還寫了相關的專著,如王尊德《大銃事宜》,張燾、孫學詩《西洋火攻圖說》,廣東總兵何汝寶《西洋火攻神器說》等。 此外,遼海監軍王徵還製造有“西洋神器測量定表”和“活臺架炮”等儀器。這些都從側面反映了,晚明西洋火炮技術的傳播與示範作用。
崇禎三年 (1630) 時,徐光啓曾奉命組建一支用西洋火器裝備爲主的火器營 , 以提高明軍的戰鬥力。徐光啓對他的學生,同爲天主教徒的登萊巡撫孫元化寄予厚望 , 不遺餘力地支持其學習西洋火器技術。火器營裏,除了徐光啓和自己的愛徒,還雲集了精通炮術的監軍王徵 ,登萊副總兵張燾、在京教演火器的葡人公沙的西勞、葡人陸若漢等。
火器營的家當日益豐厚,孫元化的部將孔有德、耿仲明率領的炮隊不僅裝備了直接從澳門引進的西洋大炮 , 而且當時還僱有公沙的西勞等幾十名葡萄牙炮手和制炮技師 , 直接傳授西式大炮的操縱點放之法,堪稱“大明葡械師”。
△ 寧遠大捷中的火炮
崇禎四年(天聰五年)1631年秋,後金又以仿製西洋大炮作爲火力支援,大舉圍攻大淩河,將祖大壽部團團圍住、動彈不得。登萊巡撫孫元化派遊擊孔有德部率軍增援,然而增援部隊到吳橋時,由於給養不足,孔有德率部突然譁變。他們的背叛,不但給明軍在登萊方向造成莫大的損失,而且使關外明軍處境更加惡化,祖大壽部明軍敗走錦州。此次戰役,後金軍繳獲明軍大小火炮3500餘門,大大增強了後金軍的武器裝備。
更爲糟糕的是,孔有德率叛軍於崇禎五年( 1632 年) 正月反戈一擊,攻陷登州城,俘獲孫元化、張燾、王徵等,先進的西方火器盡爲叛軍所得。在登州的葡軍統領及教官也有12人陣亡,15 人重傷,損失殆盡。被叛軍放回的孫元化、張燾遭棄市,王徵則被髮配戍邊,支持學習西洋火器技術的兵部尚書熊明遇、內閣首輔周延儒也因此遭到彈劾而去職。明廷引進西炮西兵西學的成果完全喪失。
翌年 , 明朝將領尚可喜也攜帶包括4門紅夷大炮在內的大量火器投降後金。由於孔、耿及尚叛軍的到來 , 許多直接購自澳門葡萄牙的優質火炮 ,自澳門聘請的葡籍技師,相關的鑄炮和操炮技術悉數落入滿人手裏 。使得後金迅速跨越了引進紅夷火器技術的初始階段 , 短短數年之間 , 八旗軍的裝備水平和作戰能力大大提高。
談到晚明的歷史,總讓人感覺到一種吞沒、虛空、無解之憂,猶如黑洞。明之滅亡,消失於自己內部的一種混沌、無形、吞噬一切的力量,一種物質塌陷。當黑暗積累的太久,也許就會生成自我毀滅的力量。
崇禎帝絕非真正的傑出人物,他的見地、覺悟與道德都不足以力挽狂瀾,他本人性格方面的諸多瑕疵,置他於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境地,並抵消他的所有努力。他幾乎每一個好的方面,都同時伴隨着致命的缺陷。
除了皇帝的侷限性,此時的官僚集團也在黨爭的後遺症中纏鬥着,拉幫結派成爲朝中的主旋律。官員們爲了爭權奪利,而逐日攻訐,爲此舌敝脣焦,心思全然不放在國家大政的得失上,這使得整個國家徒陷內耗。
譬如第四次赴澳購炮募兵時,盧兆龍爲何要誣告葡人及姜雲龍?耶穌會曾德昭對此事看得明白:“在廣州中國人之與葡人貿易及作經濟人的中國商人,他們曾從貿易中獲得巨大利益,毫無疑問,如葡萄牙人得到進入中國特許的便利,由葡萄牙人直接經營時,他們的利益將會喪失。
於是他們在葡人成行前,就呈文極力阻止。並揭露廣東地方利益集團,通過賄賂朝臣以達到這一目的。” 國運多舛之際,人心徹底渙散,整個朝野上下完全返回到”人爲財死,鳥爲食亡“的狀態,這真是“好一似食盡飛鳥各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參考文獻:
1、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
2、徐光啓撰、今王重民輯校:《徐光啓集》 ,中華書局
3、孫文良、 李治亭:《 明清戰爭史略》,江蘇教育出版社
4、萬明:《 中葡早期關係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黃一農 :《紅夷大炮與明清戰爭 ———以火炮測準技術之演變爲例》,清華學報
6、張小青:《明清之際西洋火炮的輸入及其影響》, 《清史研究集》第 4 輯 , 四川人民出版社
7、徐宗澤:《明清間耶酥會士譯著提要》,中華書局
8、李巨瀾:《澳門與明末引進西洋火器技術之關係述論》,《淮陰師範學院學報》, 1999 年第 5 期。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