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孃家帶的禮物越多越表明女兒對父母的孝順,在孃家親戚和鄉鄰面前也越“有面子”,所以婦女在準備回孃家的禮物時通常不會吝音。回孃家的女兒面對迎接自己的筵席的感覺是複雜的,既有獲得孃家家庭重視的滿足,又有成爲血緣家族“客人”的惆悵。

從年初二開始,中國式老公就開始陪着自己媳婦“回孃家”,具體時間各地不同,像山東某些地區就是初四回孃家。因爲有些本家拜訪活動要初二才能結束,初三可以在體力上進行休整,在物質上進行準備。
一般來說,回孃家的時間,不會晚於初六。否則會被孃家認爲不孝順,“缺禮路”。其他走親戚的,都會刻意避開這一天,以免與主人家“回孃家”的女兒衝突,造成主家的格外忙碌和情感交流的不便。
孃家是婦女在新年“走”的最重要的親戚,與平常日子的回孃家不同,在時間、所帶禮物、飲食等方面皆有講究,是帶有儀式性質的節日禮俗。
春節後的第一次回孃家一定要帶着禮物。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農村生活普遍貧困,物質匾乏,但婦女回孃家要儘量帶較爲豐盛的禮物。
通常其中包括三樣東西:十六到二十個饅頭、一塊豬肉、兩瓶白酒。孃家一般會只留下一半的饅頭和一瓶酒,其它的給女兒帶回。
當然,那年月能帶多少東西回孃家,是由婆婆說了算的。村裏老人回憶說:
“俺那時候忒窮了,拿不出什麼孝順俺娘。餵了一年雞攢幾個雞蛋,想給娘拿上還怕婆婆嫌。過年回孃家帶的東西都是婆婆給拾掇的,留多了怕婆婆不高興,俺娘把多部分都給壓回來。娘拉巴俺一回,沒粘着俺點兒光。”
現在條件好了,帶給孃家的禮物也多了,主要還是食品爲主,有點心、補品、肉食、白酒等。回孃家帶的禮物越多越表明女兒對父母的孝順,在孃家親戚和鄉鄰面前也越“有面子”,所以婦女在準備回孃家的禮物時通常不會吝音。
而且,在這件事情上,大部分婆婆已經沒有發言權了。
這是因爲,兒子結婚後多與父母分開居住,家庭結構中的代際權力下移,在家庭事物中媳婦有了較大的自主權。再者,隨着經濟的發展,許多婦女從事家庭養殖業或加工業,經濟收入多了,地位獲得提高,家庭關係趨向平等。
回孃家活動中最熱鬧的程序是孃家的歡迎筵席。
結婚後的婦女在平時回孃家可以自己隨意地去,但春節期間帶有禮儀性質的回孃家是要和丈夫一起去的,這也是女婿對岳父家表示敬重的機會。
孃家對此也很重視,所以會準備較爲隆重的筵席招待女兒女婿。
結婚後首次春節回孃家的女兒女婿被作爲“貴客”招待,不但酒菜儘量豐盛,而且父母要邀請女兒的叔叔嬸嬸、哥哥嫂子來做“陪客”,鄭重地陪伴女兒女婿談話和喫飯。
村裏人回憶說:
“結婚後第一次和他過年回孃家,一家人都圍着俺倆轉,又端茶又遞水的。看到俺媽媽和嬸子在忙着做飯,我上去幫忙,俺嬸子就是不讓幹,老叫我歇着,說我是客,不用幹活,弄得我怪彆扭的。”
這是剛剛有了第一次婚後回孃家經歷的婦女對歡迎筵席的感受。這種筵席具有雙重涵義:
一方面通過隆重的儀式和豐盛的飯菜表達對女兒女婿的重視,顯示出女兒在孃家地位的尊貴;
另一方面也表明女兒已是“外人”,不能像家人那麼隨意了,開始用客氣的禮節對待她。
回孃家的女兒面對迎接自己的筵席的感覺是複雜的,既有獲得孃家家庭重視的滿足,又有成爲血緣家族“客人”的惆悵。
運營/影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