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2日,距離市區單邊2小時車程宜賓市敘州區柳嘉職業學校的“技能大師工作室”裏,科創輔導教師王宇一一展示學生的作品,說到精彩處簡直停不下來。很多職校專業老師都是終身學習的典型,從黑白電視教到彩電,從顯像管教到液晶屏,王宇希望通過言傳身教,授人予魚也授人予漁,這樣學生纔有更強競爭力,用學習和勞動爲自己掙得理想的生活。

王宇介紹科創作品

5月12日,距離市區單邊2小時車程宜賓市敘州區柳嘉職業學校的“技能大師工作室”裏,科創輔導教師王宇一一展示學生的作品,說到精彩處簡直停不下來。

柳嘉職中是唯一一所位於鄉鎮的國家級示範職業學校,在遠離文化經濟中心的邊緣地帶,這裏卻自發生成了一個創新教育的中心。王宇則是其見證者之一。

成功轉型 源於興趣和堅持

王宇1986年畢業於宜賓師範學院,之後分配到柳嘉教初中數學、物理。於1985年將高中改製爲職中的柳嘉職校,缺乏專業教師的問題日益突出。10多個教師裏僅1、2個是專業教師。爲此,王宇通過自學和培訓等方式,改行做了電子教師。

“好在上學時就對電器感興趣,跟着老師買舊零件,自己組裝出一臺收音機。”王宇說道,有興趣、有好老師引導、有成品出來,早年經歷讓他“轉型”頗爲順利。

但學校設備跟不上就很頭疼。比如要做一個“裝配穩壓電源”的實驗,但學校沒有變壓器,只有託人到成都成華區去買。那是90年代初期,一個變壓器十多元,工資也才幾十塊,沒錢多買幾個,只有學生輪着使用一個變壓器。

2000年左右,學校和富士康公司聯合辦班,王宇也到深圳的廠家接受了手機維修等2個月的培訓。“最深刻的印象是辛苦,加班多,但流水線的工人工資漲幅有限,晉升空間也不大,工人流失率高也是自然。三年後這個班也停掉了。”王宇說,這種情況更堅定了他們高素質勞動者的觀念,而不是簡單可被替代的勞動者。

柳嘉職校大師工作室

參加比賽 磨礪技能擴展視野

2000年以後,各級科技創新比賽興起。王宇和同事們帶着學生有了更大的舞臺。第一次參賽的作品“地震報警器”就獲得宜賓市一等獎、四川省二等獎。

這與學校支持和校園整體氛圍分不開。

“作爲職校,動手實踐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農學專業要自己養豬餵雞挖魚塘,學校老師每年都能分到幾斤自己師生養的魚;枇杷結果了,學生還拿出去賣掉;牀、圍牆、護欄壞掉了,學生拎着工具就能上……”校長蔣小川說道,老師想上新項目,比如黃酒釀造,就可以用入股形式籌建,生產、教學、研究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此外,參加科創比賽獲獎老師,在職稱評定上有加分。

再者,學校增加了科創投入。2010年買了雕刻機,之後陸續購入了十多萬元的激光切割機、十多萬元的數控車牀十多萬元以及4萬元的3D打印機等。有些零件手工很難做出來,用3D打印就大大提高了從大腦到圖紙到落地的效率。王宇介紹。

在各種利好條件下,“主電路快速檢測儀”獲得了全國二等獎,下個目標是全國一等獎。

不過,通過參加大賽,王宇清楚的認識到,他們的科創集中在電子領域,生物、計算機等則完全沒有優勢。“上次有個‘分子篩’,不像高中生,更像大學生、研究生的作品,讓我們見識到了差距。”王宇說,下一步農學專業的教研資源也將往科創這邊發力,在樟油提取、嫁接、育苗等方面爭取有所突破。

尤其宜賓樟油產出佔全國七八成,大公司收購村民提煉的粗油,但村民使用的方式是較爲原始落後的。這方面有很大的作爲空間。“我們已經有了初步的農村柴竈煙霧淨化器,就是服務於樟油的初加工。”王宇說道。

主電路快速檢測儀

建工作室 “問題解決能力”讓學生受益終身

終其一生,每個人都在不斷遇到問題,有人迴避、有人妥協,但解決問題才能實現蛻變和成長。王宇認爲,科創就是鍛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整個社會福祉的過程。

很多學生的創意源自生活實踐,因而生動且極具生產指導價值。

譬如,有學生髮現農村的畫眉、麻雀等鳥兒啄食水果、作物種子、糧食,造成或大或小損失。察覺這些鳥兒對綠色光線很敏感之後,發明了聲音、激光結合的驅鳥器。

“我們這個科創興趣小組已成立近8年,每週二、三、五下午訓練,學生有好的主意,大家就一起想辦法完善,把想法落實。”王宇介紹,旅遊專業的學生張慧敏從視頻上看到有沙發罩固定器,於是想到,可否發明牀單固定器?這樣就不用天天整理牀鋪了。大家就真的焊接了一個固定杆,效果還不錯。

走出的畢業生也有不少靠“腦洞”賺錢。文寬鵬在重慶創辦了一家科技公司,發明了觸電體驗儀,分爲單線觸電、雙線觸電、跨步觸電,可體驗1-3級的安全觸電感受,在各大科普館非常受歡迎;此外,“分娩體驗儀”也是一個爆款產品。此外,宜賓很多職校的電子專業老師,也是從這裏走出來的。

很多職校專業老師都是終身學習的典型,從黑白電視教到彩電,從顯像管教到液晶屏,王宇希望通過言傳身教,授人予魚也授人予漁,這樣學生纔有更強競爭力,用學習和勞動爲自己掙得理想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