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些環境優美、運動設施齊全的體育公園,成爲不少上海市民的健身打卡地。上海市體育局相關人士說,職能部門十分重視體育公園建設,上海已相繼建成閔行體育公園、普陀體育公園、黃興體育公園、上海市民體育公園等,配備籃球、足球、羽毛球、健身步道等設施,受到廣大市民和健身愛好者歡迎。

圖片說明:中國男子足球隊在上海厚湃爾體育公園集訓

如今,喜歡戶外健身的市民越來越多。那些環境優美、運動設施齊全的體育公園,成爲不少上海市民的健身打卡地。

近日,青浦趙巷體育公園向市民開放、浦東新區前灘體育公園部分區域投入使用,附近居民紛紛點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申城戶外體育公園數量超過10個。

家住閔行合川路的宋傑,是一名體育健身愛好者,平時下班後會去踢球健身。他詢問“萬能”的微信朋友圈:從5月20日起,全上海有164座公園“24小時開放”——上海市民身邊的體育公園越來越多,能否也能“24小時不打烊”?

圖片說明:在“洛克公園”籃球場,籃球愛好者隨時體驗運動的樂趣

並非簡單“草地加器械”

體育公園最大的特色,在於將運動體驗與生態自然相結合。體綠結合,首先保證有足夠活動場地,其他設施圍繞健身需求展開,最好一年四季充分利用。

家住閔行區的伊虹,是一名路跑愛好者,她常去閔行體育公園跑步。夏日繁花、秋日銀杏,微信好友們總能在朋友圈看到她曬出公園的美麗景緻、專注的運動身影。2004年對外開放的閔行體育公園,是上海首個體育主題公園,園內不僅有開闊的草坪、寬廣的湖面,更有籃球、自行車、垂釣等體育項目設施。

上海市體育局相關人士說,職能部門十分重視體育公園建設,上海已相繼建成閔行體育公園、普陀體育公園、黃興體育公園、上海市民體育公園等,配備籃球、足球、羽毛球、健身步道等設施,受到廣大市民和健身愛好者歡迎。

什麼是體育公園?上世紀90年代,歐洲出現體育公園概念,書籍《世界公園》對體育公園的定義是:體育設施、運動場設在風景如畫的公園中,體育健康活動、體育比賽等在這裏舉辦,吸引居民前來觀看休息。顯然,簡單的“草地加器械”,無法涵蓋體育公園的內涵。

上海社區體育協會副會長劉欣則認爲:“體育公園一般是指有較完備的體育運動及健身設施,供各類比賽、訓練及市民日常休閒健身的專類公園,在規劃設計時應向融合多種活動的生態綠地方向發展,強調活動多樣,滿足各年齡層使用者的要求。”

體育公園最大的特色,在於將運動體驗與生態自然相結合。目前上海的體育公園,可分爲專項型、休閒型、健身型三類。今年初開放的上海市民體育公園·足球公園,是全國最大、最集中的專項型足球公園;前灘體育公園也是球類運動爲主的公園,公園內一片4萬多平方米的天然草坪,適合足球、美式橄欖球、英式橄欖球、棒球、板球、壘球等各項運動;趙巷體育公園則集生態、運動、休閒、娛樂於一體,設有BMX自行車場地、生態漫步道、攀巖活動區、網球場、籃球場、慢跑道等健身設施;位於菊園新區的北水灣體育公園是嘉定首個以體育運動爲主題的公園,也是上海唯一擁有沙灘排球場的體育公園,公園內有健身步道、籃球場、足球場、門球場、網球場、游泳池等設施,極大緩解了嘉定北部大衆體育鍛煉場地不足的問題;中國國家隊近期在上海集訓,訓練場地所在的厚湃爾體育公園位於閔行浦江鎮,佔地53畝,公園內有3片全新建設的11人制天然草足球場。

體育公園如何更好地滿足市民健身需求?資深體育評論員段翔認爲:“體育公園就是體綠結合,首先要保證有足夠充分的活動場地,其他配套設施可圍繞健身需求展開,最好考慮一年四季都能得到充分利用,需要室內和露天設施相結合。”

圖片說明:足球愛好者在前灘體育公園11人制場地踢球

應展現更多“老幼關懷”

體育公園不僅要打開園區的物理“邊界”,更要放開功能性“邊界”。以大衆運動項目爲主,可多配置老年人健身活動項目,並與兒童活動場地相結合。

市民屠小姐十分懷念在上海體育場觀看中超聯賽的日子。“這裏交通方便、配套齊全,週末看一場上港比賽,順便在附近購物、喫飯,已成爲一種習慣。”徐家彙體育公園正在進行改造,她對未來充滿期待,“這裏將建成沒有圍牆的體育公園,到時候看球、購物和生活的體驗會更棒。”

作爲市民體育健身活動空間,城市體育公園是一種新興發展方向。數據顯示,2017年,上海新增體育場地314.3萬平方米,人均場地面積1.96平方米。上海市民對體育場地的滿意度爲81.8分,比往年顯著提升。上海的目標是,到2020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爭取達到2.4平方米。申城不斷湧現的體育公園,正助力這一目標實現。

當然,體育公園在具體發展過程中,也具備進一步完善的空間。上海市政協委員朱東、陸小聰、陳佩傑、芮乃偉在提案《關於推動本市體育公園建設的建議》中提出,目前上海徐家彙體育公園、上海市民體育公園足球公園等大型體育公園建設,爲上海公共體育設施事業開了好頭,但目前體育公園的建設和管理過程中,仍有較大改進空間。

根據專家調研,上海部分體育公園有幾點值得完善:一是與城市空間封閉隔離,缺乏開放性和便捷性;二是標識標牌不清晰、無障礙設施配置不全;三是公益性服務時段較少,免費健身項目和老年人運動項目較少;四是場館面積偏小、功能單一等。朱東建議,體育公園不僅要打開園區的物理“邊界”,更要放開功能性“邊界”,以大衆運動項目爲主,強調通用性和普適性,以滿足市民實際的健身鍛鍊需求。

“體育公園關注更加全面的不同人羣的健身需求。”相關專家建議,體育公園在推進場館無障礙化的同時,可以多配置老年人健身活動項目,並與兒童活動場地結合在一起,展現出更多的“老幼關懷”。

政府和社會資本展開合作

目前上海還有6個體育公園在建,體育部門將通過政策引導推動公園和綠地建設體育設施。讓更多體育公園24小時開放,需職能部門、市場主體攜手努力。

上個週末,位於古北紅松東路的體匯+名都體育公園門口十分熱鬧。隨着青少年培訓重啓,公園內的兒童足球、美式棒球、壁球、壘球、籃球和網球等場地,逐步恢復人氣。場地運營人士介紹,“這裏是國際社區,運動氣氛濃郁。目前一個週末參與培訓的孩子數量接近600人。”

“這塊地原本在高壓線下,附近還有垃圾處理站,因爲長期閒置,出現大量違法建築。”上海仲益體育場館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龐毅介紹,改造成體育公園後,不僅解決了附近居民體育健身、學生的體育課需求,周圍整體環境也有明顯提升。此外,企業還投資3.2億元參與閔行文化公園中的“體匯+紅館”,佔地260畝、室內面積20000平方米,還有3片戶外足球場。據悉,這是體育場地建設常見的PPP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上海市體育局有關人士介紹,目前上海還有6個體育公園在建,如虹橋體育公園、長興島體育公園、南橋體育公園和松江體育公園等。體育部門加強“體綠、體旅、體教”融合發展,通過政策引導積極推動公園和綠地建設體育設施。

根據規劃,正在改造中的徐家彙體育公園,將成爲上海第一個24小時公共開放的體育公園。改造完成後,這裏既有戶外運動設施,也有休閒綠地,將極大豐富市民參與體育活動的形式。

讓更多體育公園24小時開放,需要職能主管部門、市場主體的攜手努力。上海市體育局在答覆相關提案時明確表示,將聯合市綠化和市容局,結合公園、綠地建設要求和《上海市公園綠地市民健身體育設施設置導則》,對體育公園物理空間的開放時間、便捷性、功能定位、項目設置、公益性服務標準和運營管理模式進行研究梳理,制定體育公園建設管理指南,爲體育公園建設提供政策性依據。

位於徐匯綠地繽紛城的24小時“洛克公園”籃球場,給其他謀求24小時開放的體育公園,提供了技術支持的樣板。由於相關智能技術、場地硬件的加持,不管是凌晨還是傍晚,籃球愛好者可以通過24小時無人化智能掃碼進場。球場運營主管表示:“24小時球場的推出,解決了球友們上班時間和運動時間的衝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