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中山西路與西里街交叉口南行幾十米,路西有一家名叫貴喜龍的飯店,門口掛着“隨園食府”的牌匾,門內有清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和美食家袁枚的雕像,裏面小橋流水亭臺水榭縱橫交錯,恍如讓人置身江南。而提到袁枚,便不得不說起那本餐飲行業的“九陰真經”——《隨園食單》。

《隨園食單》的背景

充滿童趣的“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無比悽美的“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還有那句幾乎成爲口頭禪的“書非借不能讀也”等千古名句,均出自袁枚之手,單憑此便可奠定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更不用說還有在中國餐飲史上堪稱劃時代意義的《隨園食單》了。

袁枚康熙55年(1716年)出生,比《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小2歲,卒於嘉慶2年(1797年),正處於歷史上的“康乾盛世”,經濟繁榮,生活穩定,各地方菜的流派初具規模,烹飪水平與現代沒有明顯差別,《隨園食單》也應運而生。

袁枚12歲考上秀才,23歲高中進士,但仕途之路並不平坦,終其一生只是“七品芝麻官”。於是33歲那年抽身退步,在南京以“300金”購得已顯破敗的隋園,並更名爲隨園。這座園林原是時任江寧織造的曹雪芹的爺爺曹寅所建,也就是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原型,袁枚在他的《隨園詩話》中寫道:“中有所謂大觀園者,即餘之隨園也。”曹家被抄後,園子落入繼任江寧織造隋赫德手中,改稱隋園。

隨園伴隨了袁枚差不多半個世紀的人生。購得隨園之後,袁枚進行了精心裝修,一造三改,並且將原來的圍牆推倒,掛上一副對聯“放鶴去尋山裏客,任人來看四時花”,將私家宅園變成免費的公園供人遊玩,不知道這是不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拆牆透綠”。隨着遊人的增加,如何喫飯成爲擺在眼前的問題,對飲食本來就頗有研究的袁枚,不失時機開了家美食店,寫了本美食攻略《隨園食單》,加上美女載歌載舞,美景,美食,美人,以及袁枚和大觀園的頂級“IP”,想不成爲網紅都難。

袁枚還現場籤售《隨園詩話》、《隨園全集》、《隨園食單》等暢銷著作,上至達官貴族,下到市井商販,甚至海外諸如琉球等地都不乏重金求書者,僅賣書一項每年便有三四千兩白銀的收入。旅遊-餐飲-文化,一條現代化的文創項目由此而生,袁枚也自稱“千秋萬世,必有知我者”。

《隨園食單》的誕生

雖然在餐飲行業來說,《隨園食單》可稱得上輝映千古,但實際上編纂成書並非易事。

衆所周知,在封建社會,作爲高級知識分子,食單一向被認爲是“俗氣”之舉。唐宋八大家的歐陽修,寧願爲花作《牡丹譜》,也不願與食單爲伍;明代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多次“又折桃花換酒錢”,卻對食單敬而遠之,皆因“君子謀道不謀食”。袁枚之所以成功,一是本身便是個“精緻的喫貨”,具有獨特的飲食觀,把它當成了一種學問進行研究,另一方面,也是盛年退隱之後,把享受生活作爲人生的目標,是不折不扣的“飲食男女”,加上本身兼具詩人、名士、文人等多重身份,這是其他人無法比擬的優勢,最終,上承古人,博採衆家,“擇其精饌,匯作食單”。

《隨園食單》出版於乾隆57年(1792年),分爲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等14個方面,其中須知單提出20個嚴格的操作要求,戒單提出了14個注意事項。還用大量的篇幅詳細記述了中國14世紀至18世紀流行的326種南北菜餚飯點以及美酒名茶,絕大多數與現在相比並無太大的變化。

自從問世以來,《隨園食單》便被視作經典,也是提高烹飪技術、研究傳統菜點以及烹製方法的指導性書籍,英、法、日等大語種均有譯本,是中國餐飲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劃時代鉅作。袁枚自認“食學成就不在詩學之下”,著名學者林語堂則用英文向西方介紹說:“偉大的詩人和學者袁枚,寫了厚厚的一本書來討論烹飪方法。”

《隨園食單》的意義

《隨園食單》之所以備受推崇,除了它的專業性,還在於超前性,其中很多技術如今還在應用。

比如,書中提出要精選料,細加工,“大抵一席佳餚,司廚之功居其六,買辦之功居其四”。同一種原料,由於品種資質、季節時令上的細微差別,便好醜判若天淵,美惡分爲冰炭,豬宜皮薄,雞宜騸嫩,夏宜用芥末,冬宜用胡椒,務精務實,達到五味調和。

而作爲資深“喫貨”,袁枚對菜品要求極爲苛刻,要色、香、味、形、器、序等因素俱全,濃厚而不油膩,清鮮而不淡薄,鹹淡合宜。所謂的“器”,指盛菜品的器具,“美食不如美器”,要“皆精好”。而如今絕大多數飯店中,對於“器”方面的功夫遠遠不夠,更多是簡單實用的一次性餐具,不但難以滿足比較挑剔的顧客需求,還讓菜品的賣相和自身價值大打折扣,若是袁枚復生,不知會作如何感想。

食品安全方面,袁枚同樣非常重視。在“洗刷須知”中,要求燕窩去毛,海蔘去泥,魚翅去沙,鹿筋去躁,點明魚破膽全盤皆苦,鰻涎存滿碗多腥。作爲廚師,要保持操作檯清潔,多磨刀,多換布,多刮板,多洗手,防止菸灰、汗液、蠅蟻等混入菜品,以免食客“掩鼻而過之”。

除此之外,袁枚對於上菜的次序也異常嚴格,甚至絲毫不亞於西餐。他提出,要以鹹淡、濃薄、幹湯爲序,基本上符合胃口變化的規律,讓人們始終沉浸在舒適美味的味覺享受之中。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用獨立的章節全面討論上菜次序,果然無負“食聖”之名。

在《隨園食單》序言中,還介紹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從中多少可以理解袁枚爲何能夠寫就此書。作爲當時的名士,袁枚自然不缺少宴請,只要遇到好喫的,就會派自己家的廚師“執弟子之禮”前去學藝,或者把人家的廚師接到家中,如果對方拒絕,便會軟磨硬泡,甚至不惜身份“爲佳餚而折腰”。

餐飲文化的缺失

《隨園食單》代表了中國古代餐飲文化的巔峯,但如今,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和行業競爭的日益激烈,傳統的餐飲文化正處於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莫過於“利益至上”。無論是管理者還是從業人員,一味追求“短平快”的效益,而傳統的餐飲文化,最需要的偏偏是“沉澱”和“功夫”。一位餐飲界資深人士介紹說,以石家莊某老字號飯店爲例,這裏原來的每一道菜品,都有悠久歷史,服務人員也瞭如指掌,會聲情並茂的講給到店客人聽,讓客人享受美食之餘,還可以學習到很多歷史知識。但是現在,這家店只保留了一小部分菜品,更多的丟失殆盡,主要原因是製作工藝複雜,費時費力,以至於從業者不願意去學,技術層面上達不到要求,長久以往,傳統的技藝便日漸冷落直至失傳。

另一方面,現在的餐飲從業者習慣於跟風。其他店面推出“爆款”菜品,便直接克隆過來,盲目跟從,完全不考慮“淮南爲橘淮北爲枳”,這樣導致的後果便是,餐飲門店常常“各領風騷三五年”便更換門庭。能夠常年堅持下來的,都是有着傳統文化和歷史的門店,譬如巴渝風格的辣婆婆水煮魚,燕趙風格的保定會館,塞外宮廷風格的八旗羊湯、八旗涮肉坊等。“真正把餐飲文化與菜品結合到位的門店,都不會缺少客源。像保定會館,大家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消費有些高,但是,它貴是貴在文化方面,而不是菜品,所以人們覺得物有所值,而不是花了冤枉錢。”

“作爲餐飲行業人員,一定要把傳統文化做好,纔能有更長遠的發展。”餐飲界人士表示,“現在來看,要找回缺失的傳統餐飲文化,任重而道遠。”

(燕都融媒體記者 旭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