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操从此对荀彧有所不满。这是他们两人常有的合作模式:曹操打前线,荀彧守后方。

大家好,我们的大柱聊生活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荀彧是曹操手下重要的军师,为曹操初期的发展方向奠定坚实的基础。
故事一开始,是董卓专权的时代。年轻的荀彧开始他第一个神准预言:
颖川(荀彧家乡)会有战争,赶快搬家。家乡的人很多都怀念故土,不肯搬家,只有荀彧家族搬走了。几年后那些不肯搬家的颖川人几乎都死于战争。
除了判断力,荀彧展现的是一种能放下包袱寻找出路的态度。如果在现代,这种能力光炒房地产就赚翻了吧?由此可见他有多厉害。
曹操进攻徐州,留下荀彧顾好大后方。这是他们两人常有的合作模式:曹操打前线,荀彧守后方。
我想这证明荀彧有几个特质:
1. 工作态度上,忠诚度高,不会乱来;尽忠职守,遇到意外还是尽力把任务顾好
2. 能力上,处理小事稳重又够细心,不出差错;处理大事独当一面,不需他人指挥就能有条理地把事情做好,就算遇到意外也能临危不乱(等一下发生的故事马上能验证)
独当一面和高忠诚度是很难兼具的特质,毕竟当人能够独当一面时,常常就不想听人指挥,这也难怪曹操器重荀彧了。
然后陈宫、张邈两位趁着曹操进攻徐州,后方兵力不足时,偷偷勾结吕布和曹操的手下将领来造反。
荀彧手下本来没多少兵力,少数将领又都偷偷勾结外敌,正常来说荀彧应该要提早出局了。结果他一个快刀斩乱麻,找来夏侯惇,一夜杀掉几十个想造反的叛徒,让城内治安稳定下来。
接着郭贡带了一批军队到荀彧城下,求见荀彧。众人都怀疑郭贡跟吕布有勾结。
这时候荀彧来了一段精彩的分析:
1.郭贡跟张邈、吕布等人本来没什么交集,匆匆赶来也只是想见机行事,当个墙头草
2.趁着这个墙头草还没决定要往哪边倒,应该赶快说服他往我这边靠拢,或是至少保持中立
3.这时候怀疑他有异心,反而会逼得他跟敌人合作
出来乱世混,大家都是拿一家老小的人头在赌局上梭哈。这时候处境有点像变形版的囚徒困境。
总之,对荀彧和郭贡双方来说,这是个决定"信任"或"怀疑"对方的博弈:
状况一:双方都怀疑对方。荀彧觉得郭贡要打他;郭贡也觉得荀彧对自己有敌意,因而跟吕布合作打荀彧。
状况二:双方都信任对方。各自维持友好和平局面。
(这时候基本上不存在一方信任、一方怀疑对方的情况,毕竟战争中人不会这么单纯)
对荀彧最有利的情况,自然是维持和平,毕竟他已经腹背受敌了;对郭贡来说,情况就复杂多了,他要考量以下几种因素:
一,成功率:留情不下手,下手不留情;要是能一举把曹操掀掉,对自己最有利;要是失败,以后就等着被曹操修理了
二,曹操(荀彧)阵营的态度:如果曹操方有敌意,那郭贡更是必须选择打曹操,"你都怀疑我了,将来肯定找机会修理我,那我当然先下手为强"
因此荀彧决定亲自接见郭贡,释出善意,也让郭贡误判曹操后方很难打,自动知难而退。
成功预测家乡会有战争、能够放下包袱搬家;理解郭贡的墙头草心理,做出最安全的决策……到这里,年轻的荀彧已经初步展现对人性与时局的优越洞察力。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徐州老大陶谦死了,曹操想趁机捡便宜。
这时候荀彧表示应该先守好根据地兖州:"当初汉高祖刘邦、东汉光武帝刘秀都是先巩固根据地,才一步步向外扩张,所以虽然偶尔会打败仗,但是都能东山再起一统天下"
孙子兵法有三个观念可以解释这个战略: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制人而不制于人
要求胜,必先确保自己处于不败之地,才去找敌人弱点攻击(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根据地顾好,敌人想攻击你也没地方下手;你却可以等时机对自己最有利的时候才开战(先胜而后求战),因此你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制人而不制于人)。
曹操是要争天下的高手,不是看到哪里有便宜捡就无脑往前冲的流寇。巩固根据地,才不会哪天打个败仗就疲于奔命。
除了前面提到的固守根据地,荀彧还提出了以下几个不应该进攻徐州的理由:
1.吕布会趁机来偷袭
2.陶谦虽死,徐州还是不好打:上次曹操进攻徐州,过度使用刑罚,因此徐州人民看到曹操又跑过来,一定会奋勇抵抗;就算打不过曹军,也不会那么容易让你掠夺资源
孙子兵法讲的"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减少破坏你要进攻的国家,才能占领他们的资源)"也符合这个道理。
然后曹操就被说服了,改采荀彧建议,先巩固根据地、消灭陈宫、吕布这些威胁。
曹操公关学:奉主上以从民望VS 挟天子以令诸侯
东汉末年,朝廷力量变弱,相对地方世族和平民的力量就变强了。
曹操、袁绍等等军阀要争天下,就要搞定这两股力量;搞定这两股力量,要靠公关这门高深的学问;要搞定公关,要嘛你像刘备一样自带皇族血统,要嘛像袁绍出身世族,或者更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名义上)奉主上以从民望"。
什么意思?简单来说,你成为辅佐皇帝的重臣,挟持皇帝当你的橡皮图章,你所做的一切都"经皇帝同意"。古代社会,只要以上行为操作得当,舆论就会支持你。
当然,操作不顺利就会有严重的反效果。就像某些政治人物说了政治正确的言论,一般都会得到支持;但是如果被发现是假借政治正确来谋取自己利益,就等着被说是"恶心的大人"吧。
要是假装辅佐君主的把戏被揭穿,舆论会说你"挟天子以令诸侯",大逆不道。
一样是挟持皇帝来搞独裁,曹操获得众人支持,董卓刚开始就被荀彧预言"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毕竟董卓的"暴虐"形象和"辅佐君主的贤臣"不符合,何况想到暴虐,有些古代人会立刻联想到商纣、夏桀两位仁兄,这两位当到君主,照样因为暴虐而被正义之师取代。
董卓形象不好,舆论自然当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讨伐董卓就师出有名,连抹黑的功夫都省了。
董卓垮台之后,皇帝又被挟持了。荀彧建议曹操把皇帝救回来,实行"奉主上以从民望"政策。理由如下:
皇帝流亡在外,现在又被逆贼挟持,百姓感念旧时代的汉朝,也为皇帝感到悲伤。顺应这样的民意,曹操应该出兵把皇帝救回来,奉主上以从民望;并趁此机会吸引跟你志同道合的有义之士,这是道德正义的行为!
曹操的解读:救出皇帝,趁机挟天子以令诸侯,利用皇帝帮自己背书,以控制舆论;并利用皇帝打好公关,骗人才进来,让他们以为自己是在为皇帝做事,帮我曹操做牛做马领低薪
总之,此后的曹操成功地打着汉朝重臣名号,招募各路人才,壮大势力。
同时期更有实力的势力袁绍错过这个机会,对曹操很不满。当时处于创业撞墙期的曹操,各种腹背受敌,无可避免地将面临一场大规模争霸。
局势又将有变,荀彧如何在这样的困局中,稳定曹操阵营的士气?如何用管理学、博弈等学问帮助曹操打败袁绍、收罗北方势力?
故事渐渐到了尾声,晚期的大军师荀彧渐渐流露出他忠于汉室的执着,他的悲凉结局也显示狡兔死走狗烹或许是历史铁则。
死亡倒数计时前,荀彧在官渡之战、设置九州事件都曾发表精湛的策略分析,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官渡之战:神预测
有段时间,曹操处在创业撞墙期。一下打吕布,一下打张绣,还打得不太顺。袁绍这个北方最大势力看着曹操的狼狈样,用很嚣张的语气写了封信给曹操。信件内容三国志没写,总之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曹操这时候都举止异常了。
大家都以为是因为当时被张绣打败,只有荀彧说:"以曹操之高智商、高情商,不会去追究这种事,一定有其他事情让曹操不开心"
于是他向曹操询问。曹操表示:"我想打袁绍,但是实力不够,怎么办?"
荀彧说:"重点不是实力,是领导才能。当初刘邦实力也不如项羽,照样一统天下"接着荀彧提出了著名的四胜四败分析(后面有白话文分析,放心):
1. 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
2. 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
3. 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
4. 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
我来分析一下:
就我短短的工作经验,事情常常一环卡一环,一件事没做好,其他事情也会跟着卡死,甚至恶性循环。袁绍的情况就类似这样:
袁绍喜欢打着他爸爸的名声,假装自己很厉害,所以容易招募到有虚名没内涵、只会喊口号的员工,组织文化不佳。
——只会喊口号的员工、打着爸爸名号的装逼袁老板自然不会订出什么有效的考核制度;没法考核就没法公平公正给予奖惩
——根据公平理论,公平的奖惩机制,是激励下属的重要因素,袁绍阵营的士气低落可想而知
——士气低落的团队自然提不出什么好企划案(甚至常有人想跳槽),难怪袁绍常常怀疑下属
——做决策还得一边怀疑下属,难怪袁绍都要想东想西,常常误了时机
——所以绩效不佳,重视实务的人才不会想加入袁绍,招募进来的很多是一些重虚名的人;法不责众,袁绍没办法一次惩处太多失职的人,造成赏罚不公,恶性循环
相对地,曹操老板不管你爸爸是谁,只录取有能力的人;组织文化重视实务,绩效考核严明、赏罚公正,加上曹操自己平常都很省钱,但是绝不亏待有功劳的下属。士为知己者死,曹操团队自然士气高昂,能招募并留住人才。
后来孔融来嘴炮,觉得曹操打不过袁绍,因为:
1. 袁绍兵多
2. 袁绍阵营的田丰、许攸两位有谋略,能规划好企划案
3. 袁绍阵营的审配、逢纪两位很忠心,能执行企划案
荀彧直接一一打脸:
1. 袁绍兵多——没用,奖惩机制不明,
2. 袁绍阵营的田丰、许攸两位有谋略,很能制定企划案——没用,田丰个性太直,会让老板不开心;许攸太贪财
3. 袁绍阵营的审配、逢纪两位很忠心,很能执行企划案——没用,这两位有忠心但是太刚愎自用,许攸的家人要是在许攸忙于官渡之战的时候贪污,这两位一定会很有忠心地判他们刑,到时候前线的许攸就会叛逃到曹操阵营
……结果荀彧一一料中。
设置九州事件:又一场博弈
接着有人建议曹操依照古代制度设置九州,简单来说就是假借遵循古代国土划分制度的名义,把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划进曹操的管辖范围。
荀彧又跳出来反对了:"如此北方的地方势力(地头蛇)会害怕曹操夺取自己土地,必定会坚守抵抗;不如先威胁南边的刘表,责备他『没向朝廷纳贡』,这样各方势力就会知道只要纳贡给朝廷(=缴保护费给曹操)就不会被修理"
又一场博弈:
曹操可以选择打或不打地头蛇;地头蛇们可以选择坚守地盘或不防备曹操。
状况一:曹操置九州,摆明了就是要打地头蛇,地头蛇们当然坚守地盘——两败俱伤
状况二:曹操不打地头蛇,地头蛇也信任曹操不会打自己,所以不防备——一开始双赢,但是最后曹操就会找机会慢慢并吞这些地头蛇们
想当然,状况二对曹操有利多了。因此曹操自然要先释出善意,让地头蛇们以为自己可以缴个保护费就平安过一生。
大军师荀彧的结局
有人拱曹操晋升为有封地的公爵,还偷偷问荀彧的想法。这触及了荀彧的道德底线,曹操和荀彧之间那个包装很漂亮的矛盾就此浮上台面:曹操终究还是想篡位的;荀彧内心深处总有那个君子曹操辅佐汉朝皇帝,实行仁政、厚爱百姓,并且功成身退,不恋栈权力的乌托邦理想。
曹操从此对荀彧有所不满。
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或许他心目中,还存在那个意气风发,痛斥各路诸侯不敢讨罚董卓的青年曹操;那个气量十足,容纳各方豪杰的贤者曹操;或许他有时还会回忆起当年他向曹操说的那些话:"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曹操)匡天下之素志也"
这样童话式的浪漫执着,在群魔乱舞的现实社会,只会让人更轻易理解如何对付、利用你。
然而,到底该像贾诩那样明哲保身,还是像荀彧那样坚持理想?这我说不上来,我只知道每个人的抉择都有他的一套想法,心胸开阔、放得下的人自然不会去要求别人必须怎样,只需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就够了吧?
故事尾声,曹操请荀彧到东吴战场劳军,荀彧从此淡出权力中心,最终(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忧虑而死。隔年,曹操达成目的成为魏公。
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三国志里这样平淡的一句话,其实是充满画面的。
经典电影《教父》第一集结尾,教父在教堂参与神圣仪式和教父派手下狠心杀人的画面交替呈现;这段文字则是荀彧忧郁而病死的憔悴与凄凉,紧接曹操及位的风光与霸气,对比之下,有种悲凉感。
荀彧劝谏曹操时,几乎都会拿汉高祖刘邦、东汉光武帝刘秀当例子,多少也透漏他心向朝廷;而拿遵奉周朝皇帝的晋文公与曹操类比,更是表现他心目中有个仁者曹操形象。可惜当权力摆在面前,又有几人能不腐化?
曹操辛苦奔波大半辈子,还几次差点搞掉小命,为的是什么?或许这不是稳居后方的荀彧能想像的,
也可能荀彧忠于辅佐曹操复兴汉朝的理想,无法对曹操产生怀疑,
或许是曹操擅长控制下属的心理,辅佐天子的假面具一戴几十年,
或许曹操也曾经是有理想的,只是乱世中太过忠于理想的人,下场都跟荀彧一样惨,才让曹操渐渐黑化…
结语
前期的曹操,需要打公关战,需要树立贤者形象、需要假装遵奉天子,因此也需要荀彧这种心向汉朝的人替他做好形象经营,以拢络世族和百姓。
一旦曹操掌握权力,培养出自己的班底,荀彧这种人才就可以"杯酒释兵权"了。荀彧太过执着于兴复汉朝的理想,自然到后期不见容于曹操了。
有别于新创团队,成熟组织(像是后期的曹操)的领导人需要的,是倾向"怎么完成目标? "的人才,而不是擅长"该设定什么目标? "的自走炮。
毕竟领导人自己都把大方向设定好了,下属只需设法把事情做对、做好。
三国第一毒士贾诩也有类似的倾向:
当曹操、曹丕想要进攻东吴、蜀国时,他们需要的是"进攻东吴、蜀国策略企划案"(怎么完成目标?),贾诩的策略却是"不要发动战争、专注经营自己国家"(该设定什么目标?)。
这自然不容易被采纳,难怪荀彧、贾诩似乎都不如郭嘉受器重。贾诩还算好,不会执着说一定要/不要做什么事情,放得下、看得开,能够活到寿终正寝。
像荀彧这种还会要求老板不要设九州、不要晋升魏国公的人,只会坏了领导人的目标与计画,下场当然就更惨了。
当初曹操录取荀彧的时候,说了句"吾之子房也"。可惜,荀彧最终没能像子房一样,放下执着,告老还乡。这也是时代的悲哀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