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操從此對荀彧有所不滿。這是他們兩人常有的合作模式:曹操打前線,荀彧守後方。

大家好,我們的大柱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荀彧是曹操手下重要的軍師,爲曹操初期的發展方向奠定堅實的基礎。
故事一開始,是董卓專權的時代。年輕的荀彧開始他第一個神準預言:
穎川(荀彧家鄉)會有戰爭,趕快搬家。家鄉的人很多都懷念故土,不肯搬家,只有荀彧家族搬走了。幾年後那些不肯搬家的穎川人幾乎都死於戰爭。
除了判斷力,荀彧展現的是一種能放下包袱尋找出路的態度。如果在現代,這種能力光炒房地產就賺翻了吧?由此可見他有多厲害。
曹操進攻徐州,留下荀彧顧好大後方。這是他們兩人常有的合作模式:曹操打前線,荀彧守後方。
我想這證明荀彧有幾個特質:
1. 工作態度上,忠誠度高,不會亂來;盡忠職守,遇到意外還是盡力把任務顧好
2. 能力上,處理小事穩重又夠細心,不出差錯;處理大事獨當一面,不需他人指揮就能有條理地把事情做好,就算遇到意外也能臨危不亂(等一下發生的故事馬上能驗證)
獨當一面和高忠誠度是很難兼具的特質,畢竟當人能夠獨當一面時,常常就不想聽人指揮,這也難怪曹操器重荀彧了。
然後陳宮、張邈兩位趁着曹操進攻徐州,後方兵力不足時,偷偷勾結呂布和曹操的手下將領來造反。
荀彧手下本來沒多少兵力,少數將領又都偷偷勾結外敵,正常來說荀彧應該要提早出局了。結果他一個快刀斬亂麻,找來夏侯惇,一夜殺掉幾十個想造反的叛徒,讓城內治安穩定下來。
接着郭貢帶了一批軍隊到荀彧城下,求見荀彧。衆人都懷疑郭貢跟呂布有勾結。
這時候荀彧來了一段精彩的分析:
1.郭貢跟張邈、呂布等人本來沒什麼交集,匆匆趕來也只是想見機行事,當個牆頭草
2.趁着這個牆頭草還沒決定要往哪邊倒,應該趕快說服他往我這邊靠攏,或是至少保持中立
3.這時候懷疑他有異心,反而會逼得他跟敵人合作
出來亂世混,大家都是拿一家老小的人頭在賭局上梭哈。這時候處境有點像變形版的囚徒困境。
總之,對荀彧和郭貢雙方來說,這是個決定"信任"或"懷疑"對方的博弈:
狀況一:雙方都懷疑對方。荀彧覺得郭貢要打他;郭貢也覺得荀彧對自己有敵意,因而跟呂布合作打荀彧。
狀況二:雙方都信任對方。各自維持友好和平局面。
(這時候基本上不存在一方信任、一方懷疑對方的情況,畢竟戰爭中人不會這麼單純)
對荀彧最有利的情況,自然是維持和平,畢竟他已經腹背受敵了;對郭貢來說,情況就複雜多了,他要考量以下幾種因素:
一,成功率:留情不下手,下手不留情;要是能一舉把曹操掀掉,對自己最有利;要是失敗,以後就等着被曹操修理了
二,曹操(荀彧)陣營的態度:如果曹操方有敵意,那郭貢更是必須選擇打曹操,"你都懷疑我了,將來肯定找機會修理我,那我當然先下手爲強"
因此荀彧決定親自接見郭貢,釋出善意,也讓郭貢誤判曹操後方很難打,自動知難而退。
成功預測家鄉會有戰爭、能夠放下包袱搬家;理解郭貢的牆頭草心理,做出最安全的決策……到這裏,年輕的荀彧已經初步展現對人性與時局的優越洞察力。
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徐州老大陶謙死了,曹操想趁機撿便宜。
這時候荀彧表示應該先守好根據地兗州:"當初漢高祖劉邦、東漢光武帝劉秀都是先鞏固根據地,才一步步向外擴張,所以雖然偶爾會打敗仗,但是都能東山再起一統天下"
孫子兵法有三個觀念可以解釋這個戰略:
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制人而不制於人
要求勝,必先確保自己處於不敗之地,纔去找敵人弱點攻擊(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根據地顧好,敵人想攻擊你也沒地方下手;你卻可以等時機對自己最有利的時候纔開戰(先勝而後求戰),因此你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制人而不制於人)。
曹操是要爭天下的高手,不是看到哪裏有便宜撿就無腦往前衝的流寇。鞏固根據地,纔不會哪天打個敗仗就疲於奔命。
除了前面提到的固守根據地,荀彧還提出了以下幾個不應該進攻徐州的理由:
1.呂布會趁機來偷襲
2.陶謙雖死,徐州還是不好打:上次曹操進攻徐州,過度使用刑罰,因此徐州人民看到曹操又跑過來,一定會奮勇抵抗;就算打不過曹軍,也不會那麼容易讓你掠奪資源
孫子兵法講的"全國爲上,破國次之 (減少破壞你要進攻的國家,才能佔領他們的資源)"也符合這個道理。
然後曹操就被說服了,改採荀彧建議,先鞏固根據地、消滅陳宮、呂布這些威脅。
曹操公關學:奉主上以從民望VS 挾天子以令諸侯
東漢末年,朝廷力量變弱,相對地方世族和平民的力量就變強了。
曹操、袁紹等等軍閥要爭天下,就要搞定這兩股力量;搞定這兩股力量,要靠公關這門高深的學問;要搞定公關,要嘛你像劉備一樣自帶皇族血統,要嘛像袁紹出身世族,或者更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名義上)奉主上以從民望"。
什麼意思?簡單來說,你成爲輔佐皇帝的重臣,挾持皇帝當你的橡皮圖章,你所做的一切都"經皇帝同意"。古代社會,只要以上行爲操作得當,輿論就會支持你。
當然,操作不順利就會有嚴重的反效果。就像某些政治人物說了政治正確的言論,一般都會得到支持;但是如果被發現是假借政治正確來謀取自己利益,就等着被說是"噁心的大人"吧。
要是假裝輔佐君主的把戲被揭穿,輿論會說你"挾天子以令諸侯",大逆不道。
一樣是挾持皇帝來搞獨裁,曹操獲得衆人支持,董卓剛開始就被荀彧預言"暴虐已甚,必以亂終"。畢竟董卓的"暴虐"形象和"輔佐君主的賢臣"不符合,何況想到暴虐,有些古代人會立刻聯想到商紂、夏桀兩位仁兄,這兩位當到君主,照樣因爲暴虐而被正義之師取代。
董卓形象不好,輿論自然當他"挾天子以令諸侯",討伐董卓就師出有名,連抹黑的功夫都省了。
董卓垮臺之後,皇帝又被挾持了。荀彧建議曹操把皇帝救回來,實行"奉主上以從民望"政策。理由如下:
皇帝流亡在外,現在又被逆賊挾持,百姓感念舊時代的漢朝,也爲皇帝感到悲傷。順應這樣的民意,曹操應該出兵把皇帝救回來,奉主上以從民望;並趁此機會吸引跟你志同道合的有義之士,這是道德正義的行爲!
曹操的解讀:救出皇帝,趁機挾天子以令諸侯,利用皇帝幫自己背書,以控制輿論;並利用皇帝打好公關,騙人才進來,讓他們以爲自己是在爲皇帝做事,幫我曹操做牛做馬領低薪
總之,此後的曹操成功地打着漢朝重臣名號,招募各路人才,壯大勢力。
同時期更有實力的勢力袁紹錯過這個機會,對曹操很不滿。當時處於創業撞牆期的曹操,各種腹背受敵,無可避免地將面臨一場大規模爭霸。
局勢又將有變,荀彧如何在這樣的困局中,穩定曹操陣營的士氣?如何用管理學、博弈等學問幫助曹操打敗袁紹、收羅北方勢力?
故事漸漸到了尾聲,晚期的大軍師荀彧漸漸流露出他忠於漢室的執着,他的悲涼結局也顯示狡兔死走狗烹或許是歷史鐵則。
死亡倒數計時前,荀彧在官渡之戰、設置九州事件都曾發表精湛的策略分析,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官渡之戰:神預測
有段時間,曹操處在創業撞牆期。一下打呂布,一下打張繡,還打得不太順。袁紹這個北方最大勢力看着曹操的狼狽樣,用很囂張的語氣寫了封信給曹操。信件內容三國志沒寫,總之一向喜怒不形於色的曹操這時候都舉止異常了。
大家都以爲是因爲當時被張繡打敗,只有荀彧說:"以曹操之高智商、高情商,不會去追究這種事,一定有其他事情讓曹操不開心"
於是他向曹操詢問。曹操表示:"我想打袁紹,但是實力不夠,怎麼辦?"
荀彧說:"重點不是實力,是領導才能。當初劉邦實力也不如項羽,照樣一統天下"接着荀彧提出了著名的四勝四敗分析(後面有白話文分析,放心):
1. 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爲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願爲用,此德勝也。
2. 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土卒雖衆,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
3. 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
4. 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
我來分析一下:
就我短短的工作經驗,事情常常一環卡一環,一件事沒做好,其他事情也會跟着卡死,甚至惡性循環。袁紹的情況就類似這樣:
袁紹喜歡打着他爸爸的名聲,假裝自己很厲害,所以容易招募到有虛名沒內涵、只會喊口號的員工,組織文化不佳。
——只會喊口號的員工、打着爸爸名號的裝逼袁老闆自然不會訂出什麼有效的考覈制度;沒法考覈就沒法公平公正給予獎懲
——根據公平理論,公平的獎懲機制,是激勵下屬的重要因素,袁紹陣營的士氣低落可想而知
——士氣低落的團隊自然提不出什麼好企劃案(甚至常有人想跳槽),難怪袁紹常常懷疑下屬
——做決策還得一邊懷疑下屬,難怪袁紹都要想東想西,常常誤了時機
——所以績效不佳,重視實務的人才不會想加入袁紹,招募進來的很多是一些重虛名的人;法不責衆,袁紹沒辦法一次懲處太多失職的人,造成賞罰不公,惡性循環
相對地,曹操老闆不管你爸爸是誰,只錄取有能力的人;組織文化重視實務,績效考覈嚴明、賞罰公正,加上曹操自己平常都很省錢,但是絕不虧待有功勞的下屬。士爲知己者死,曹操團隊自然士氣高昂,能招募並留住人才。
後來孔融來嘴炮,覺得曹操打不過袁紹,因爲:
1. 袁紹兵多
2. 袁紹陣營的田豐、許攸兩位有謀略,能規劃好企劃案
3. 袁紹陣營的審配、逢紀兩位很忠心,能執行企劃案
荀彧直接一一打臉:
1. 袁紹兵多——沒用,獎懲機制不明,
2. 袁紹陣營的田豐、許攸兩位有謀略,很能制定企劃案——沒用,田豐個性太直,會讓老闆不開心;許攸太貪財
3. 袁紹陣營的審配、逢紀兩位很忠心,很能執行企劃案——沒用,這兩位有忠心但是太剛愎自用,許攸的家人要是在許攸忙於官渡之戰的時候貪污,這兩位一定會很有忠心地判他們刑,到時候前線的許攸就會叛逃到曹操陣營
……結果荀彧一一料中。
設置九州事件:又一場博弈
接着有人建議曹操依照古代制度設置九州,簡單來說就是假借遵循古代國土劃分制度的名義,把中國北方大片領土划進曹操的管轄範圍。
荀彧又跳出來反對了:"如此北方的地方勢力(地頭蛇)會害怕曹操奪取自己土地,必定會堅守抵抗;不如先威脅南邊的劉表,責備他『沒向朝廷納貢』,這樣各方勢力就會知道只要納貢給朝廷(=繳保護費給曹操)就不會被修理"
又一場博弈:
曹操可以選擇打或不打地頭蛇;地頭蛇們可以選擇堅守地盤或不防備曹操。
狀況一:曹操置九州,擺明了就是要打地頭蛇,地頭蛇們當然堅守地盤——兩敗俱傷
狀況二:曹操不打地頭蛇,地頭蛇也信任曹操不會打自己,所以不防備——一開始雙贏,但是最後曹操就會找機會慢慢併吞這些地頭蛇們
想當然,狀況二對曹操有利多了。因此曹操自然要先釋出善意,讓地頭蛇們以爲自己可以繳個保護費就平安過一生。
大軍師荀彧的結局
有人拱曹操晉升爲有封地的公爵,還偷偷問荀彧的想法。這觸及了荀彧的道德底線,曹操和荀彧之間那個包裝很漂亮的矛盾就此浮上臺面:曹操終究還是想篡位的;荀彧內心深處總有那個君子曹操輔佐漢朝皇帝,實行仁政、厚愛百姓,並且功成身退,不戀棧權力的烏托邦理想。
曹操從此對荀彧有所不滿。
彧以爲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或許他心目中,還存在那個意氣風發,痛斥各路諸侯不敢討罰董卓的青年曹操;那個氣量十足,容納各方豪傑的賢者曹操;或許他有時還會回憶起當年他向曹操說的那些話:"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曹操)匡天下之素志也"
這樣童話式的浪漫執着,在羣魔亂舞的現實社會,只會讓人更輕易理解如何對付、利用你。
然而,到底該像賈詡那樣明哲保身,還是像荀彧那樣堅持理想?這我說不上來,我只知道每個人的抉擇都有他的一套想法,心胸開闊、放得下的人自然不會去要求別人必須怎樣,只需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就夠了吧?
故事尾聲,曹操請荀彧到東吳戰場勞軍,荀彧從此淡出權力中心,最終(按照三國志的說法)憂慮而死。隔年,曹操達成目的成爲魏公。
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諡曰敬侯。明年,太祖遂爲魏公矣。
三國志裏這樣平淡的一句話,其實是充滿畫面的。
經典電影《教父》第一集結尾,教父在教堂參與神聖儀式和教父派手下狠心殺人的畫面交替呈現;這段文字則是荀彧憂鬱而病死的憔悴與淒涼,緊接曹操及位的風光與霸氣,對比之下,有種悲涼感。
荀彧勸諫曹操時,幾乎都會拿漢高祖劉邦、東漢光武帝劉秀當例子,多少也透漏他心向朝廷;而拿遵奉周朝皇帝的晉文公與曹操類比,更是表現他心目中有個仁者曹操形象。可惜當權力擺在面前,又有幾人能不腐化?
曹操辛苦奔波大半輩子,還幾次差點搞掉小命,爲的是什麼?或許這不是穩居後方的荀彧能想像的,
也可能荀彧忠於輔佐曹操復興漢朝的理想,無法對曹操產生懷疑,
或許是曹操擅長控制下屬的心理,輔佐天子的假面具一戴幾十年,
或許曹操也曾經是有理想的,只是亂世中太過忠於理想的人,下場都跟荀彧一樣慘,才讓曹操漸漸黑化…
結語
前期的曹操,需要打公關戰,需要樹立賢者形象、需要假裝遵奉天子,因此也需要荀彧這種心向漢朝的人替他做好形象經營,以攏絡世族和百姓。
一旦曹操掌握權力,培養出自己的班底,荀彧這種人才就可以"杯酒釋兵權"了。荀彧太過執着於興復漢朝的理想,自然到後期不見容於曹操了。
有別於新創團隊,成熟組織(像是後期的曹操)的領導人需要的,是傾向"怎麼完成目標? "的人才,而不是擅長"該設定什麼目標? "的自走炮。
畢竟領導人自己都把大方向設定好了,下屬只需設法把事情做對、做好。
三國第一毒士賈詡也有類似的傾向:
當曹操、曹丕想要進攻東吳、蜀國時,他們需要的是"進攻東吳、蜀國策略企劃案"(怎麼完成目標?),賈詡的策略卻是"不要發動戰爭、專注經營自己國家"(該設定什麼目標?)。
這自然不容易被採納,難怪荀彧、賈詡似乎都不如郭嘉受器重。賈詡還算好,不會執着說一定要/不要做什麼事情,放得下、看得開,能夠活到壽終正寢。
像荀彧這種還會要求老闆不要設九州、不要晉升魏國公的人,只會壞了領導人的目標與計畫,下場當然就更慘了。
當初曹操錄取荀彧的時候,說了句"吾之子房也"。可惜,荀彧最終沒能像子房一樣,放下執着,告老還鄉。這也是時代的悲哀吧!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