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 治疗小儿小便不通:绵黄芪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无时。8. 治疗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黄芪又叫做北芪,棉芪、口芪,历代本草或作黄耆或黄蓍,此外还有戴糁、戴椹,独椹,蜀脂等别名。百本《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其性温、味甘,能够补气固表,是生活中常见的一味中药,其药用历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

民间素有“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说法,即经常用黄芪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具有抗疲劳、抗肿瘤、保肝、强心、增强免疫力、促进生殖功能、调血压、抗病毒、抗溃疡、抗骨质疏松等功能。是临床常用的补气第一要药。

一、同为补气良药,黄芪与人参有何不同?

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

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可补气升阳,固表敛汗,利水消肿。

居家可以拿七八片泡水喝,也可配红枣、枸杞、菊花等药物。

长期饮用,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二、每天一杯黄芪水,能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哪些好处?

1、增强免疫力,治疗脾气虚证黄芪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如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等,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增进脾脏和代谢能力。

2、治疗肺气虚证:其主要表现为气短神疲、咳喘日久、痰雍于肺无力咳出等。

3、对付糖尿病/高血压浮肿:很多糖尿病患者或者高血压老年患者,常会出现浮肿、面色蜡黄的情况,喝黄芪水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4、增强骨质: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患者下肢酸麻的情况。

5、改善皮肤养颜:黄芪可以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调理气血,养颜美容。

三、历代本草记载的黄芪验方

1. 治疗自汗:防风、黄芪各一两,白术二两。上每服三钱,水一盅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风散)

2. 治疗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

3. 治疗诸虚不足,肢体劳倦,胸中烦悸,时常焦渴,唇干口燥,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欲发疮疖,或病痈疽而后渴者:黄芪六两(去芦,蜜涂炙),甘草一两(炙)。上细切,每日二钱,水一盏,枣一枚,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芪六一汤)

4. 治疗消渴:黄芪三两,茯神三两,栝楼三两,甘草(炙)三两,麦门冬(去心)三两,干地黄五两。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芜荑、酢物、海藻、菘菜。日进一剂,服十剂。(《备急千金要方》黄芪汤)

5. 治疗尿血沙淋,痛不可忍:黄芪、人参等分。为末,以大萝卜一个,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二两,淹炙令尽,不令焦,点末,食无时,以盐汤下。(《永类钤方》)

6. 治疗老人大便秘涩:绵黄芪、陈皮(去白)各半两。上为细末,于银、石器内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调药末,空心食前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芪汤)

7. 治疗白浊:黄芪盐炒半两,茯苓一两。上为末,每服一、二钱,空心白汤送下。(《经验良方》黄芪散)

8. 治疗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

9. 治疗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穿破者:黄芪四钱,山甲(炒末)一钱,皂角针一钱五分,当归二钱,川芎三钱。水二钟,煎一半,随病前后,临时入酒一杯亦好。(《外科正宗》透脓散)

10. 治疗石疽皮色不变,久不作脓:黄芪(炙)二两,大附子(去皮脐,姜汁浸透,切片,火煨炙,以姜汁一盅尽为度)七钱,菟丝子(酒浸,蒸)、大茴香(炒)各一两。共为末,酒打糊为丸。每服一钱,每日二服,空心,食前黄酒送下。(《外科大成》黄芪丸)

11. 治疗气虚胎动,腹痛下水:糯米一合,黄芪、川芎各一两。水煎,分三服。(《妇人良方》黄芪汤)

12. 治疗小儿小便不通:绵黄芪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3. 治疗小儿营卫不和,肌瘦盗汗,骨蒸多渴,不思乳食,腹满泄泻,气虚少力:黄芪(炙)、人参、当归、赤芍药、沉香各一两,木香、桂心各半两。上细切,每服一钱,生姜二片,枣子半个,水半盏,煎至三分,去滓,温服。(《普济方》黄芪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