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咽喉爲什麼會有反流。”蔡燕文認爲,中醫藥對治療咽喉反流性疾病療效較好。

市民楊阿姨感覺咽喉疼痛,講話後更痛,聲音沙啞,咽乾發燙,咽部像有球堵着,反覆清嗓仍覺得有痰不適。近日,她到東莞市中醫院做了相關檢查,後來被確診爲咽喉反流。

東莞市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中醫師蔡燕文介紹,楊阿姨的情況並非個例。疫情期間,大家都宅在家裏,各種美食唾手可得,放鬆休閒、喫好喝足後再來個“葛優躺”,很是暢快。殊不知,這樣不均衡的飲食和鍛鍊的生活方式可能會出問題,因此引發的“咽喉反流”患者增多。

咽喉爲什麼會有反流?

咽喉反流性疾病又稱反流性咽喉炎,是指因胃內容物異常反流至食管上括約肌以上的咽喉部引起的臨牀症候羣。有數據顯示,普通人羣中約有20%會有咽喉反流的症狀,而在耳鼻喉科就診的人羣中約佔60%。

“咽喉反流是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這種病的年齡跨度很大,嬰幼兒、年輕人、中老年人羣都可能會得。我的門診中,咽喉反流的患者佔了50%左右,且近年來呈逐年遞增的趨勢。”

蔡燕文說,不要忽視咽喉反流對人的傷害,咽喉反流與下嚥癌的發生密切相關,如果在睡眠時發生咽喉反流,嚴重者甚至會致命。

“咽喉反流最典型的症狀是咽喉不適,比如嗓子痛、咽喉異物感或燒灼感等。也有不少患者會持續咳嗽,門診中遇到過一些患者,因咽喉反流持續幾十年咳嗽一直不好。還有一部分患者會有嗓音嘶啞、發音異常的症狀。”

他提醒,咽喉反流與胃食管反流不同。許多咽喉反流患者,胃食管反流的量和持續時間都在正常範圍之內,不至於產生“燒心”和食管炎,但較爲“脆弱”的喉黏膜上皮還是出現了損傷。對於食管來說,1天出現50次的反流都被認爲是正常的。但在咽喉部,一週出現3次反流就能產生病理改變。因此,咽喉反流要“咽胃同治”。

咽喉反流性疾病需防治並重

據介紹,目前西醫治療咽喉反流性疾病多是對症治療,使用抑酸藥,有時配合促胃動力藥。可是很多朋友會發現服用抗酸藥之後,咽異物感、聲嘶、咳嗽清嗓等症狀或有緩解或效果不明顯,症狀反覆難愈。

如何能從根本上治療呢?蔡燕文表示,正所謂“三分治,七分養”,防重於治。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發聲習慣的改變對於咽喉反流疾病的緩解具有重要意義,往往是決定藥物療效的前提,是基礎治療。

改變生活方式包括控制體重、加強體育鍛煉、戒菸酒等。睡前不做彎腰俯身等致腹內壓增加的動作,因爲腹壓增加會導致胃酸逆而向上反流。女士不要穿緊身衣服、不緊束腰帶。疫情期間,李雲英教授建議大家在家裏做一下瑜伽、太極、八段錦、跳操等運動,在小區打羽毛球、小跑等也行,尤其是要飯後多走動。

合理膳食以高蛋白、高纖維、低脂肪爲原則。睡前2~3小時停止進食,餐後避免立即平臥。少飲酒,少食用酸辣刺激、柑橘類及肥膩難消化的食物,這些食物都會刺激胃酸過多分泌。每天飲水2000毫升以上,使咽喉聲帶始終保溼,有利於聲帶黏膜振動。

“被診斷爲‘咽喉反流’的患者如果治療效果不理想,或者停藥後症狀反覆,不妨尋求中醫藥治療。”蔡燕文認爲,中醫藥對治療咽喉反流性疾病療效較好。咽喉反流性疾病應從“脾”論治,因“脾主肌肉”,脾氣健運則全身肌肉充實,也包括食管上、下括約肌。

(文/姚梓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