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上海,編輯 黃君芝)訊,金銀比表示一盎司黃金可以購買的白銀數量,在過去幾十年該比率的均值爲60附近,一般高於或接近80說明白銀被低估。"金銀比究竟能否傳遞有效信息?"這個問題一直在黃金交易圈中被廣爲爭論。

懷疑論者認爲,最初的金銀比爲15(源自美國18世紀的雙貴金屬體系)只不過是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憑空捏造出來的政治數字,因此在今天毫無用處。還有人提出,黃金是純貨幣性金屬,而白銀既有工業品屬性又有貨幣屬性,這就像是拿蘋果換桔子,因此不能作爲未來價格參考的指標。

"上述兩個論點似乎都合乎邏輯,但不必爲此爭論。"知名金融作家John Rubino在其網站DollarCollapse.com上發文稱:"多年來,金銀比之所以會在一個明確定義的寬泛範圍內波動,真正的原因在於,人類具有生動的視覺想象力。"

image

John Rubino曾與GoldMoney創始人James Turk合著有《貨幣泡沫》(The Money Bubble,2014)和《美元的崩潰與如何從中獲利》(The Collapse of the Dollar and How to Profit From It,2007)等書。在獲得紐約大學金融MBA學位後,20世紀80年代他先後在華爾街擔任過交易員、股票分析師和垃圾債券分析師。

具體運作方式

在貴金屬牛市初期,人們對避險資產的需求持觀望態度,因此流入該領域的資金大多流向了超級安全的"黃金"。黃金相對於白銀上漲,金銀比隨之上漲。

金價持續上漲帶來了新的資金流入(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被金價的漲勢所吸引,而非對貨幣本質的理解),推動金價進一步走高。

早期的黃金投資者獲得了巨大的收益,並開始有些洋洋自得,因此更願意承擔額外的風險以博取更大的收益。他們開始四處尋找"下一個黃金",然後發現了白銀,另一種貨幣金屬,正在相對較低的價格附近徘徊。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之所以覺得白銀在相對低位,主要是受到視覺想象的影響。他們會將一盎司金幣和一盎司銀幣要花費的錢做對比,然後經腦補發現,以一枚金幣的價格可以換回兩把閃閃發光的銀幣,銀幣顯然非常便宜。

image

轉而又想到,銀幣的使用性似乎比金幣的更強,因爲它面額較小,可以充當20美元的鈔票(人們可以用白銀購買雜貨和子彈),不像金幣動輒1000美元以上,流動性相對不佳。

至此,投資者突然意識到白銀的優勢,並得出結論,在當前的相對價格下,購買白銀是一個不需要思考的必賺買賣。

"目光轉回此次新冠病毒大流行,"Rubino指出:"此次疫情期間的金銀比走勢也反應出了人們的這一腦補過程。"如下圖所示,在避險情緒爆發的初期,金價飆升,漲勢遠遠超過白銀,金銀比自然隨之上漲,一度創下歷史新高。隨着金價到達了瓶頸,投資者又逐漸將目光轉向了白銀,此後白銀上漲,金銀比隨之回落。

image

未來將如何?Rubino指出,從歷史上看,銀價後期的上漲速度會快於金價,直到投資者認爲一枚金幣比一堆銀幣更有價值。而目前還尚未到達這個轉折點,因此他預計未來幾年投資者的想象力將對白銀有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