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圈”(或“破圈”)就是某種文化、作品的傳播突破圈層的壁壘,被固定受衆人羣之外更多的人所瞭解。尋找大衆審美的最大公約數,很大程度上就是打破這兩個文化圈層的壁壘,構建起兩個羣體審美的交集。

尋找審美的最大公約數

【熱點觀察】

近日,經偵題材電視劇《獵狐》收官,不僅穩居同時段衛視全國收視第一,更在不同年齡觀衆羣體中收穫了良好口碑。把時間前移至2019年,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不僅收穫了31億元的票房佳績,更讓大量90後、00後觀衆感動得“抹眼淚”。同一年,網絡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不僅用音樂連接起60後、70後、80後、90後、00後等不同年齡羣體,也將一直小衆的搖滾音樂推向主流視野,引發社會對搖滾文化的討論。

上述不同類型的文藝作品“雅俗共賞”“老少通喫”,打破了人們對文藝作品受衆羣體的理解,用現在互聯網上流行的話來說,它們紛紛“出圈”了。本以特定羣體爲目標受衆的文藝作品,開始流入更開闊的場域,靠近更廣闊的人羣,不僅反映出這些文藝作品表達能力的提升,也說明不同圈層和羣體間存在着審美共識。

打破文化圈層壁壘

圈層指人們信息的接受、文娛產品的選擇、社交等,在某一相對固定的羣體範圍內進行。不同圈層間,必然存在着相互區分的界限和壁壘。“出圈”(或“破圈”)就是某種文化、作品的傳播突破圈層的壁壘,被固定受衆人羣之外更多的人所瞭解。

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圈層,B站(bilibili,嗶哩嗶哩)上的用戶根據興趣愛好,就形成了涵蓋動畫、音樂、舞蹈、遊戲、科技、時尚、生活等7000多個多元化的垂直興趣圈層。不過,就審美而言,大致可分爲兩類:生活於現實世界的成年人和在二次元(對動漫、遊戲等作品中虛構世界的一種稱呼用語)文化中成長起來的青少年。長期以來,我們的文化市場一直爲現實主義文化主導(它也代表了社會的主流文化),二次元圈層文化一直處於“圈地自萌”的狀態。這兩個不同文化圈層之間的審美衝突,在看似多元化的網絡時代變得越來越常見。尋找大衆審美的最大公約數,很大程度上就是打破這兩個文化圈層的壁壘,構建起兩個羣體審美的交集。

近幾年,《如果國寶會說話》《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等主流文化內容,無一例外都是先在B站、豆瓣等二次元文化的聚集地率先走紅,並且在這些平臺上的播放量遠遠大於在傳統電視媒體和視頻網站上的播放量。

傳統的主流文化內容是如何打破次元壁的呢?以《國家寶藏》爲例,該片在講述乾隆故事時,舞臺背景屏幕展示的是網文小說封面的乾隆形象;介紹越王勾踐劍時,還特地給了旁邊的吳王夫差矛一個特寫,並配有解說字幕,觀衆紛紛腦補出一部勾踐夫差版相愛相殺的《博物館奇妙夜》。BGM(背景音樂)引發的討論最多,節目中播放了大量古風動漫和遊戲的BGM作品,隔天這些音樂就出現在了各大音樂類App的歌單上。此外,彈幕更是標配,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觀衆們不僅參與互動、主動傳播,還爲節目的後續創作操碎了心。就這樣,通過爲青少年構建起一個他們可以主導參與的文化空間,主流文化內容實現了在二次元羣體中的有效傳播。

進行精準的現實主義表達

成長於互聯網時代的二次元羣體,在面對歷史和現實時,一般有三個傾向:他們不缺乏主動了解歷史的熱情,但反感生硬的、填鴨式的說教灌輸;他們不缺乏瞭解歷史的方法,但缺乏觀察歷史細節的契機或“入口”;他們也許不關注現實生活的複雜,但卻容易被現實中的困難困撓。懸浮於生活、內容粗糙的“放空炮”作品,不要說難以進行跨圈層傳播,就是在圈層內部,也不會受到待見。

觀察近幾年火“出圈”的主流文藝作品,它們都沒有刻意對青少年觀衆進行說教式的“大水漫灌”,也沒有刻意突出歷史的某種必然性或正確性,而是通過對歷史現實的精準描寫,通過人物與故事來展現個體命運與時代洪流的激盪,從而在個體生命歷程中烘托出一種史詩感。

《大江大河》如此,《我和我的祖國》亦如此。以《我和我的祖國》爲例,不同於以往的獻禮作品,它將視角從偉人、英模人物轉移到到普通人身上,以平凡人反映大時代的敘事手法,去表現中國人心中最真摯的家國情懷,最終實現了再現歷史瞬間,締造全民記憶,形成集體共情的藝術魅力和傳播效果。

影視劇也好,綜藝節目也好,都是綜合藝術,觀衆在對其欣賞的過程中通過對該作品進行不同角度的感受、理解和“再創造”,從而達到高度的興奮狀態,並因此獲得巨大的、不可言喻的審美享受,這就是藝術共鳴。讓“網生代”對主流文藝作品產生藝術共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我們始終相信,好內容是自帶破壁能力的,我們也相信年輕人具備對好故事的鑑賞力。

現實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豐富而複雜,它需要在文藝作品中找到相應的呈現,需要將主流價值的表達與類型化的探索進行有機融合,那樣才能創造出好的內容。做到了這一點,在不同圈層受衆之間建立審美共識才具有可能性。

期待更多“破圈”效應

我們期待越來越多的文藝作品能夠“破圈而出”,“破圈”不是爲了刷存在感,而是爲了豐富我們的藝術表達,進而尋求一種審美共識乃至價值共識。

二次元文化與主流文化破壁交融的進程將逐漸加速。在這一進程中,主流文化如果對二次元充耳不聞,只會拉大與青少年羣體的距離。爲了更好地獲得青少年的認同,我們應當行動起來,通過參與創作或評論引導的方式影響二次元文化,引領其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令人欣慰的是,“破圈”效應下,我們看到很多主流文藝作品改變了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態,開始用“接地氣”的形式去吸引觀衆。另外,以羅翔爲代表的一批學者型“網紅”也開始亮相直播間,並以強烈的人文關懷色彩構築別樣的文化風景,甚至成爲網絡文化的引領者。我們同時也看到,一些二次元文化開始向主流靠攏。《中國軍魂》《鋼鐵洪流進行曲》這樣的革命英雄主義音樂作品,在B站2020年跨年晚會上唱響,《中國新說唱》對外來的嘻哈文化進行改良,讓不少嘻哈作品變身成中國風的紅色說唱,這些都是不同圈層文化尋求審美共識的有益嘗試。

隨着二次元羣體的成長,以及二次元文化與主流文化都努力向對方走近,它們之間的壁壘也正在鬆動。希望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找到二次元文化與主流文化互相嵌入對方的契合點,使二者的互動更爲積極,進而形成一種良好的文化生態。

當然,任何文化藝術都自帶時代性和侷限性。如果不以現實的社會洞察連接當下,任何文化藝術總會有被淘汰的一天。畢竟,所有文化藝術形式“出圈”的路,最後都是在交流和對話中“踩”出來的,因爲只有那樣,才能讓更多的人有興趣審視這種藝術形式本身的美。

【來源:光明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