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洪應明在《菜根譚》中寫到:“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比如在飯局上,總有些不會“做人”的人在一旁高談闊論,甚至說到了我們的痛點和揭露了我們的傷疤,令我們難堪,不給對方留面子和餘地。

身處凡塵俗世間,沒有人能脫離羣體成爲一座孤島。在紛繁複雜的大社會,令我們心憂的,莫過於過多的閒人與瑣事。

所謂“人來人往不自在,是非複雜惹人愁。”生活中人與人,人與事的關係,就像李白所言“抽刀斷水水更流”一般,我們無法斬斷,也不可分離。

所以,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如何處事,這些疑問成了我們心中難以打開的“死結”。況且,我們終其一生要追求的事業或者生活,都根源於“待人處事”上。

洪應明在《菜根譚》中寫到:“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

人生一輩子,總會遇到過多的矛盾和疑惑。有的人走出半生,迎來新天,有些人糾結了一輩子,到底還是迷茫。

懂得凡事不計較,小人不理會,對錯不埋怨,才能更好的生活。從自己的角度來看,是對後半生負起責任,可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說,則是懂得“與人爲善”,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人心最難測,可能前一秒還是笑臉盈盈,但後一秒卻翻臉。見識過太多,那便權當“日常”罷了。以“三德”修身,正己息人,化無形爲有形。

不責人小過,人心自寬

曾聽到一個老人說:“人這一生,大事不多,但小事卻是煩人,很多人看不透,不是在大事上看不透,而是糾結於小事。”

在平常的日子裏,大多人談論的不是“家長裏短”的小事,便是“成敗得失”的瑣事。可唯獨我們陷於“泥潭”之中,卻難以知曉。

在學校旁,家長責備自己的孩子考試考砸了便一頓痛罵,甚至一氣之下動起了手。頓時,親子關係和家庭氛圍變得“針尖對麥芒”。

在單位裏,我們因同事獲取了一絲利益,便心中不滿,不僅影響了表面上“風平浪靜”的關係,更擾亂了未來的工作狀況。

在家庭中,我們與伴侶因家務活方面的一些小事而爭執了起來,甚至引起雙方的“冷戰”,讓本就美滿的生活多了一道裂痕,得不償失。

事後,我們都明白要寬容要原諒,可當時卻被一時之氣遮蔽了雙眼。有些事,發生了就不能改變了,因爲世上唯一沒有的藥,就是後悔藥。

老子曾言:“大道之行,不責於人。”

我們做不到事事寬容,這是人的正常本性。但小事小過卻要迅速忘卻,因爲這是“生活垃圾”,我們的內心並不是垃圾桶。

不求能行“大道”,只求還自己一方“淨土”。多爭之事易過,多過之人必失。小過小事,倘若無妨大局,便將它當垃圾一般,一掃而空。

不發人陰私,正守己身

一般情況下,我們心中最厭惡的,便是有些不明事理的人戳破那張如紗布一般薄的窗紙,揭露我們的“隱私”。

比如在飯局上,總有些不會“做人”的人在一旁高談闊論,甚至說到了我們的痛點和揭露了我們的傷疤,令我們難堪,不給對方留面子和餘地。

所以,那些總喜歡在人前人後說別人長短的人,總是惹人厭惡,因爲他們並沒有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只是一昧地大張“宣傳”。

“發人陰私”就像一種無形的傷害。你所認爲的無關痛癢,在他人看來就如同“刀割”一般,令人陷入不滿。

這樣的後果,只是在別人的傷口處撒鹽,而別人卻要忍着痛反抗我們。一來一往,不僅影響了未來的日子,更影響了雙方的家庭。

孔子說:“敏於行而訥於言。”

爲人做事,第一要務是要懂得“少說”而“多做”,少“貶低”而多“尊重”。就像是天平一般,過分傾斜只會破壞了人與人的平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線,但要在底線里加一條,那就是“少言人短,多言人長”。給人面子,就是給自己面子。所謂“感同身受”,於己於人,百利而無一害。

不念人舊惡,學會無視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道難以言明的傷痕,我們對傷害我們的人深惡痛絕,甚至一生都不會原諒,這是一種銘記於心的記憶。

既然如此,爲何“不念人舊惡”呢?與其說是“老好人”式的寬容,不如說是一種“無視”。

這世上最被人欺負的,就是“老好人”。而每個老好人最後都學會了“無視”,因爲他們深知,對待惡人最好的方法,不是還他“一巴掌”,而是學會“無視”般的不在乎。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對他人最大的報復,就是活得比他好。”

你知道哪些“惡人”最喜歡的是什麼嗎?就是你把他們傷害你的記憶一直保存在心中,一直折磨你,一直煩擾我們的內心。

外在的傷痛是一時的,可內心的傷痛卻是一輩子的。除了我們所愛的人,除了愛我們的人,沒有人值得我們放在內心深處珍藏。

不念人“舊惡”,就是從另一個方面去看問題,不讓他人的“持續性”傷害的想法得逞。而是“當斷就斷”,不然只會“必受其亂”。

所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放下“仇恨”,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寬恕他們,但我知道,當我們活得“瀟灑精彩”時,我們根本不會再看他們一眼,不是因爲糾結,而是因爲他們“不配”。

人生“三德”,與其說是“德”,不如說是人生歲月的沉澱。風一聲,水一聲,聲聲入耳;人一世,物一世,事事順心。如此,便足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