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生育,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詞。自政策實行以來,這個詞在宣傳上縈繞耳邊,在政策上嚴格落實。無數城市和鄉村的街道兩旁,無數灰牆白磚之上,“嚴格落實計劃生育”的大字異常醒目。從個人角度看,人們最關心的當然只有限制生育,但限制生育只是計劃生育政策的具體表現之一。這一政策不僅關乎人口數量,還關乎國家經濟,生產力發展,生產關係變革等方方面面。例如,從就業市場看,如果計劃生育沒有及時執行,每年新增就業人口數量就會飆升。對於一個發展初期的勞動力市場來說,必然不能滿足大部分勞動力就業。而這一現實會直接導致大量失業,大量失業又會導致社會不安。多米諾骨牌一旦開始,就很難再停下來。
歷史上的中國,自秦漢至清朝康熙年間,人口始終維持在五千萬到一億之間。乾隆初年,人口飆升到兩億,維持了近百年。道光年間,《清實錄》載“人口破四億,爲四億又百萬人。”民國時期,陳獨秀在《憤時俗也》中寫道:“眼見得幾千年河山將亡,四萬萬同胞坐困”,其實此時人口已遠遠突破四億。建國初期,人口達到5.4億,佔當時全球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社會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口問題已經初步顯現,但當時的中國百廢待興,人們的勞動積極性空前絕後,只要能喫飽飯,其它一切都不太計較,因此,5.4億人爲三大改造的完成注入了強大動力。在社會主義革命中嚐到人口紅利後,再生四個億的口號被提了出來,於是,建國後短短21年內,中國人口從5.4億飆升到8.1億(1970),此時,社會問題越來越大。
這種時代背景下,計劃生育國策被提上日程。最初提出計劃生育思想的是馬寅初。馬寅初是中國近代典型的筆桿子戰士,在哥倫比亞大學拿到經濟學博士學位後,回國任教。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經歷了一段時期的嚴重通貨膨脹,馬寅初針對這一現象發表了一系列文章。例如,他在《抗戰財政問題》中寫道:“現在全國上下是‘下等人'出力,‘中等人'出錢,‘上等人'既不出錢,也不出力。”馬寅初這裏提到的“上等人和下等人”,自然是一種諷刺。
同時,他又提出了三大改革方案:繼續降低利率,印刷紙幣,強制實施一定限度的財富轉移。在兩年的去槓桿化過程中,利率的持續降低使得利息減少,因而貸款和消費得到了刺激。紙幣的印刷,恰到好處地對抗了通貨膨脹,使惡性通貨膨脹被成功緩和。一定限度的財富轉移,使當時許多富人手中的財富被大量轉移到窮人手裏,進一步刺激了社會消費。
馬寅初精通經濟學的同時,也研究人口理論。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國飛速增長的人口引起了他的重視和不安。他帶領團隊在全國幾十個省市展開了一場人口普查,最後得出結論:中國當時的人口平均年增長率達到了恐怖的23%,如果按照這種趨勢增長下去,半個世紀後,中國人口總數可能接近世界的一半。對於一個新生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這將是災難性的。隨後,馬寅初在其著作《新人口論》中系統闡述了這一思想,成爲全面系統提出計劃生育的第一人,這本書中的理論造福了之後半個多世紀的中國人。馬老一生不但貢獻巨大,而且活了整整100歲,從光緒九年(1882)一直活到改革開放(1982),可謂真正的人生贏家。
馬寅初提出計劃生育思想後十年左右,計劃生育在全國範圍內陸續展開。雖然2015年全面放開二胎,但計劃生育並未終止。執行了37年的計劃生育,爲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積極作用。計劃生育實行後,人口增長速度迅速放緩。新生兒數量的驟減,大量節省了與新生兒有關的醫療領域和第三產業支出。例如,當時一些大城市中,爲每一位新生兒配備的一整套專用設施,如嬰兒牀,大量一次性消毒用具,食品和藥物,搶救設施等的花費,甚至超出了部分貧困地區的人均年收入。這些支出在計劃生育執行後大幅縮減,被投入到更加緊迫的基礎設施建設、國防工業建設和能源行業。根據《中國計劃生育效益與投入》,計劃生育執行二十年間,共計減少出生人口約3.4億,節省了7.5萬億相關新生兒童的經費支出。
同時,計劃生育也對宏觀經濟影響巨大。例如,計劃生育在中國第六個五年計劃初期(1981)開始執行,執行後第二年,GDP增長率就上升了3.9個百分點(從5.2%到9.1%),而上一個五年計劃中,GDP年平均增長率還不到0.5%。除爲國家節約大量開支,促進宏觀經濟發展外,計劃生育還爲適齡勞動力的充分就業提供了保障。計劃生育執行二十年後,執行之初的新生兒們逐漸走入社會和就業市場。由於當年新生兒數量驟減,使得計劃生育一代人的就業率能保持穩定。例如,1988年後的20年內,中國城鎮就業率始終穩定在60.6%到73.6%之間,而農村就業率高達81%到87.9%。如果沒有計劃生育,如果多出生3.4億人,這樣常年穩定的高就業率是不可想象的。
計劃生育在教育方面也是功勳卓著。由於新生人口減少,同樣的教育支出,必然服務於更少的人。這樣,受教育者就能得到更高質量的教育。計劃生育執行之前,一般普通中小學課堂人數,是執行之後的兩倍左右,這一銳減對教育質量的作用不言而喻。教育質量的提升,必然影響到國家經濟建設。計劃生育執行後,國家公派留學生數量逐年增加,這些留學生學成歸國後,爲祖國建設出力甚多。如果沒有計劃生育的執行,必定有許多人連飯都喫不飽,更不要說受教育了。
當然,計劃生育也不是沒有任何負面作用,其中之一,就是人口老齡化。由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初,中國已有大量中年人口,計劃生育執行二十年後,這些中年人步入老年。但當年出生的新生兒數量,遠遠不如老齡化人口數量多,這就造成了中國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倒三角。作爲社會新鮮血液和中堅力量的青少年和中年人,數量之和也僅比老年人略高一些。這一效應的負面影響是必然的。公民步入老年後,其生產力,生產率,創造力和勞動能力都大幅下降,隨着年齡增加,下降速度逐漸加快。此時,與全社會供養新生兒一樣,此時的社會要供養老年人。於是,一面是幾乎爲零的社會價值輸出,一面是社會巨大的供養和投入,一面又是人均壽命的持續增長,結果是社會中數量不多的年輕人,要供養數量越來越多的老年人。
計劃生育的另一個負面作用,就是人們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過去,人們抱有根深蒂固的傳宗接代思想,儒家思想中“不孝有三,無後爲大”深深烙在人們心中。這裏所說的“無後”,與其說是沒有後代,不如說是沒有男性後代。這一思想在古代和近代的直接反映,就是一個家裏“無論如何也要生下一個男丁”。過去許多落後地區,一家生四個到五個孩子實屬正常,有些家庭常年生不出男孩,在家中已有七到八個女孩的情況下,依然堅持生育。實際上,這也是近代人口暴增的另一大原因。計劃生育執行後,這種觀念被強行遏制,一開始,人們在思想上頗爲反抗,不但不嚴格遵守政策,還偷生孩子。隨着近些年國家發展壯大,國民受教育程度提升,許多人的生育觀發生了根本變化,大多數人傳宗接代的觀念逐漸減輕,一些人只願意生一個孩子,有些家庭甚至選擇丁克。在這種思潮變化下,即便二胎放開,許多家庭也不願再生了。
因爲人總要進步,年齡上去了,心智也上去了,再回首看從前的事物視覺又更全面了,不是那時候的你不優秀,只是那時候的優秀和現在不在同一個層面,讓你思考的方式和可做的選擇也不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