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明風華劇終了,朱祁鎮也下線了,關於明英宗這個皇帝,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與不平,幼年登基,被太監慫恿親征瓦剌,卻淪爲囚徒,回國後被囚於南宮,通過奪門之變再返皇位。雖然有許多人認爲此戰是王振指揮行軍,但是此時朱祁鎮已經是成年人了,而且還是皇帝御駕親征,他纔是真正的負責人,但此戰的失敗讓“仁宣盛世”十一年的積累折損大半。

大明風華劇終了,朱祁鎮也下線了,關於明英宗這個皇帝,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與不平,幼年登基,被太監慫恿親征瓦剌,卻淪爲囚徒,回國後被囚於南宮,通過奪門之變再返皇位。而他一生的所作所爲,除了廢除殉葬制度外,竟然找不到一件正面的事情,爲何他死後,還能得到“英”這樣好的廟號!
出類拔萃曰英,道德應物曰英,德華茂著曰英,明識大略曰英。從朱祁鎮的一生來看,他明顯配不上這樣的詞。

第一:重用王振,開啓明朝第一個宦官專權,直接把太祖祖訓"內官不得干政"當成耳邊風。第二:無視忠言,聽信讒言,興師動衆,貿然發動對瓦剌的戰爭,在行軍路線搖擺不定,拖累三軍,負土木堡之敗直接責任。雖然有許多人認爲此戰是王振指揮行軍,但是此時朱祁鎮已經是成年人了,而且還是皇帝御駕親征,他纔是真正的負責人,但此戰的失敗讓“仁宣盛世”十一年的積累折損大半;
戰敗被俘虜後,竟還幫着瓦剌騙明軍開城門,作爲皇帝成爲俘虜後,求生慾望如此強烈,毫無羞恥愧疚之心,自古社稷爲重君爲輕,他當時最好的選擇應該是自裁,卻叫明軍開城門和漢奸賣國有什麼區別。
奪門之變上位後,面對北京保衛戰的功臣于謙,居然痛下殺手。若不是于謙力挽狂瀾,明朝或許就斷送在朱祁鎮手裏了。他的一生成績加起來可以用三個詞來形容:“漢奸、奪權復辟、冤殺功臣,這樣一個皇帝,爲什麼還能得個好廟號?

這也是很多人對朱祁鎮的廟號爲”英宗“很是不滿的原因,縱觀他的所作所爲,他明顯不配用”英“這樣的褒義詞對他進行蓋棺定論。然而這裏有一個概念是大家很容易混淆的,就是把廟號與諡號劃等號。朱祁鎮爲何能得到“英宗”
朱祁鎮的諡號是:”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是朱見深與大臣共同商議的結果。當然諡號和廟號這一套,是自古就流傳下來的,以臣議君、以子議父的傳統,基本上無論皇帝怎麼作,死後都是美諡加美廟號,這都是爲了表示繼位皇帝的孝心,總是把各種讚美的字放在大行皇帝身上。
先後在位二十有三年,培邦基之鞏固,衍國祚於靈長。方之古昔,繼體守成之君未有盛於大行皇帝者也

從朱祁鎮的諡意中可以看出,明英宗的”英“其實是朱見深感嘆其”英年早逝、大業未成”的意思。
從英雄成敗論的結果來看,朱祁鎮明顯是一個失敗者,土木堡之變他失敗了,所以被後世人所詬病。但是將事情倒置來看,他的出發點是什麼呢,爲什麼他要親征瓦剌呢?
從永樂年間開始瓦剌部落不斷的擴張,到了宣德年間,就已經成了蒙古草原的強部落,到了正統年間,已經統一了草原,並不斷入侵河套、大同等地,對大明形成了嚴重的軍事威脅。其實正統14年,瓦剌分兵四路進攻明朝,敵人都打到家門口了,作爲皇帝,朱祁鎮御駕親征,也是想一勞永逸地解決邊疆問題。在父祖的盛世餘蔭之下,他也想有延續大明國威的能力。
只可惜,他並不具備軍事天賦,又受到王振這種太監的誘騙,結果就不言而喻了。

明英宗的英字解釋爲“英年早逝,感嘆一事無成的意思,而歷史上也有兩位類似命運皇帝也是用”英宗“作爲廟號的。
第一位:宋英宗--趙曙
趙曙登基時,宋朝已經進入了積貧積弱的危機之中,整個國家受到宋朝重文輕武的影響,冗員、冗費、冗兵嚴重,整個國家運轉十分費力。而外部環境下:西夏、吐蕃崛起對大宋邊境不斷的侵擾和蠶食。在這種背景下趙曙決定進行改革,試圖改變“三冗”問題給朝廷帶來的財政壓力。爲此他重用歐陽修等人實行慶曆新政,只可惜,他英年早逝,年僅36歲就駕崩了,改革事業也就此擱置。

第二位:元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
這位也是和宋英宗一樣的政治改革家,他重用漢臣,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稱“至治新政”,然而卻觸犯了蒙古王貴族的權益,最後被蒙古守舊派刺殺身亡,年僅20歲。
從這三位的執政觀念來看,都是在國家危難之時,敢於通過改革來解決問題,甚至不惜觸犯守舊派的利益,但都英年早逝,未能成事。
而且朱祁鎮一生並不是一無事處,在他第一次當皇帝時期,朱祁鎮頂住了以“三楊”爲首的文官集團施加的壓力,毅然出兵征伐麓川宣慰司思家父子的叛亂,鞏固了西南邊疆。
儘管朱祁鎮一生並沒有做成大事,但是作爲繼位者朱見深,站在以孝治天下的儒家思想下,子不言父過,臣不議君失。他必須遵循“以孝治國”的思想,盡力抹去朱祁鎮的污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