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英宗朱祁鎮奪門之變成功後,不僅殺害了擁護朱祁鈺登基的于謙等大臣,還多次下詔指責代宗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人神共憤”,甚至廢掉他皇帝的稱號,拆毀他的墳墓,不準其葬入十三陵,並賜諡號爲“戾”。再加上成化年間,一些大臣開始爲朱祁鈺鳴不平,認爲其受命於危難之時,解救國家於水火之中,對外抗擊瓦刺敵軍,對內整肅朝政,鞏固防禦工事,勤加練兵,使得天下安定,百姓安居樂業,以“戾”爲諡號,實在是太不公平難以接受了。

揭祕:哪三個念頭,使朱祁鈺沒殺朱祁鎮?

明朝第七任皇帝代宗朱祁鈺的一生,可以說是短暫的,但又充滿了傳奇性。細看世人如何看評價朱祁鈺的一生,我們發現,褒貶兼有之。

明朝在朱祁鈺統治的時期,朝廷外憂內患不斷,實際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還爆發了“南遷”的爭論。在這樣一個非常時期,明代宗接過了這個國家重擔,。他做的第一件讓後人稱頌的事情,便是支持于謙,否決將都城南遷的提議,這一舉動,證明了他還是想成爲一個有爲的明君。

任用於謙爲兵部尚書,提拔一批清正廉明的大臣,可以看出明代宗有任人唯賢,用人不疑的眼光。在之後的午門血案中,明代宗雷厲風行地處置了一大批奸佞小人,肅清朝廷風氣,獲得了百姓與朝臣的擁戴。

在瓦刺圍攻京城之時,組織京城保衛戰,加固防禦工事,勤訓新軍,團結京城軍民,一舉重創瓦刺這個心腹大患,保得明朝獲得長時期的安定,也迎回了明英宗。

但在處理與英宗皇位爭奪的問題上,顯得過於心胸狹隘。害怕帝位被英宗奪回,拒絕迎其回朝,甚至軟禁明英宗;在太子問題上,得寸進尺,爲了立自己的兒子爲太子,向大臣行賄。古往今來,只有明代宗這一回了。

其侄子憲宗朱見深,後來對叔叔代宗的功績還是相當認可的,後世對他的評論也是功大於過,對於鞏固朝政,抗擊外敵方面來說,代宗朱祁鈺還是一個很值得稱頌的皇帝。

若論朱祁鎮和朱祁鈺這兩個異母兄弟,到底誰更優秀些,更能善於朝政,還是朱祁鎮後期略強一些,畢竟在他晚年時期施行仁政,深受老百姓的愛戴,以盡孝爲基本,這大概也是他做的最爲出色,最爲正確的一條政策,但是對於軍事上面,他就真是的有點昏。

朱祁鈺爲什麼不殺朱祁鎮?

第一個念頭:朱祁鈺和朱祁鎮是明宣宗最喜愛的兩個孩子,朱祁鎮對朱祁鈺也是很疼愛的,不然,也不會毫不猶疑御駕親征,讓朱祁鈺做監國。所以說,朱祁鈺對朱祁鎮的感情應該也是很深的,雖然沒能抵住權勢的誘惑,可是,好歹沒有殺了自己的哥哥。

第二個念頭:基於李世民“玄武門兵變”的教訓,李世民用自己哥哥弟弟的血開創了一個盛世,而世人卻褒貶不一,朱祁鈺大概也是害怕世人的議論的。

第三個念頭:自己還年輕力壯,完全可以多生幾個孩子,好好培養,最後終有一個會是帝王之才,會成爲下一個皇帝。

古人云:“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朱祁鈺至死也不會想到,因爲自己的這三個念頭,放了朱祁鎮一條生路,會讓自己的結局那麼的悲慘,以至於死後還讓自己的哥哥將墓葬移到西郊。

明英宗朱祁鎮奪門之變成功後,不僅殺害了擁護朱祁鈺登基的于謙等大臣,還多次下詔指責代宗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人神共憤”,甚至廢掉他皇帝的稱號,拆毀他的墳墓,不準其葬入十三陵,並賜諡號爲“戾”。這足見英宗對代宗的仇恨,自然也是不會賜其廟號的,那麼,後人所知的“代宗”的廟號又是從何而來呢?

明英宗之後,其子朱見深即位,是爲明憲宗。這位憲宗對待自己的叔叔朱祁鈺並非父親那般苛刻,明憲宗雖被代宗廢過太子封號,但他還是相當理解叔叔朱祁鈺所做出的功績。再加上成化年間,一些大臣開始爲朱祁鈺鳴不平,認爲其受命於危難之時,解救國家於水火之中,對外抗擊瓦刺敵軍,對內整肅朝政,鞏固防禦工事,勤加練兵,使得天下安定,百姓安居樂業,以“戾”爲諡號,實在是太不公平難以接受了。在這兩方面共同作用下,明憲宗下旨,恢復景帝帝號,定諡號爲“恭仁康定景皇帝”。但礙於父親,賜的諡號規格較短,沒有遷入十三陵,也沒有廟號。

直至南明弘光時期,朱祁鈺纔有了廟號“代宗”,諡號也增加到了十七個字。至此,代宗雖沒葬入十三陵,但起碼與明朝歷代皇帝平等了,他的功績也逐漸的被世人所熟知與稱頌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