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應泰在《明朝紀事本末》一書中,稱讚宣德帝:“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這段話大概是說在宣德帝朱瞻基治理下,明朝達到了少有的“天下大治”的水平,而宣德一朝也正是達到了“仁宣之治”的巔峯,頗爲歷史學家所讚譽。

但從野史上人們知道這宣德皇帝很是貪玩,尤其是愛玩蟋蟀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境界。於是在宣德皇帝表率之下,明宣德年間,全國上下也興起了一陣“蟋蟀熱”,跟風者不計其數。據說,蒲松齡的《促織》就是根據一個因爲蟋蟀而導致官吏全家自殺的人間悲劇改編的。由此可見,如果說朱瞻基有污點的話,那麼這位玩蟋蟀就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厚道地說,明宣宗朱瞻基是大明一代明君,他和他的父親明仁宗朱高熾,一起開創了明王朝歷史上非常有名的盛世仁宣之治。比如宣德年間是明朝財力最雄厚,農民起義最少,吏治較爲清明的時期,對老百姓而言,說宣德皇帝是明朝的第一聖主,亦不爲過。

但是儘管如此,爲什麼人們對於這樣一位聖君會如此褒獎迥異,難道只是爲他喜歡玩蟋蟀?亦或是還有別的什麼緣故?

這事說起來有些憋屈,朱瞻基接手大明朝時,其實已經是內憂外患一片滄桑,由於連年對蒙古征戰,老百姓怨聲載道。後來的仁宗雖然有心圖治,卻無力迴天,登基不過一年就駕崩了,於是這振興大明的重任自然而然就落在朱瞻基的肩上。

朱瞻基上位之後,果斷放棄了征服安南,只要安南附屬大明,安分進貢,就不再動兵。朱瞻基心裏期望的不是帝王武功,而是“全一方民命,休息中土之人”。

堅守不傷民力的底線,朱瞻基甚至對於自己叔叔朱高煦的叛亂,一開始還是能夠隱忍。因爲在朱高煦的眼中,朱瞻基就是個乳臭未乾的小子,而且朱高煦認爲這個皇位本來應該是他的。

這時候漢王朱高煦已經起兵,朱瞻基竟然還試圖不讓天下重起戰火,親自修書勸叔叔罷兵。當知道朱高煦燒了自己的書信,這才覺得叔叔反心已定後,於是朱瞻基馬上御駕親征。早在永樂時就跟隨爺爺征討過蒙古朱瞻基的,以雷霆之力火速平定了漢王的叛亂。

說起來有些奇怪,這朱元璋喜歡孫子,他的兒子朱棣也不例外。據傳朱棣曾經作了一個夢,他夢見自己的父親洪武帝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並對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朱棣醒來以後正在回憶夢中的情景,覺得十分吉祥。忽然有人報告說孫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馬上意識到夢中的情景正映證在孫子的身上。

於是朱棣在靖難之役勝利以後,就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同時朱棣也不忘親自教導,不管遠征漠北環境多麼艱險,朱棣總是將朱瞻基帶在身邊,增長他的見識,鍛鍊他的勇氣。每次遠征歸來經過農家,朱棣都要帶朱瞻基到農家看看,讓皇太孫瞭解農家的艱辛,希望他以後做一位愛民的好皇帝。

在祖父的薰陶之下,宣德皇帝把民生安定看得比什麼都重要,這也是他深受後世學者稱讚的主要原因。據傳宣德五年三月,朱瞻基在農田裏試了試農具耕作,他回頭對大臣們感慨道:“朕小試農具,已是筋骨勞疲,農民常年耕種,其苦若何!”由此可見宣德皇帝的親民襟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