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雖然明成祖朱棣的奪位方式有一些不光彩,但是他所治理的江山也是繁榮富強,朱棣也可以稱得上是歷史上非常有能力的英明君主。我們都知道,朱棣是馬背上的皇帝,朱棣從小就跟着朱元璋四處南征北伐,軍事能力十分出衆,所以後來他才能起兵靖難,從一個藩王造反奪權成爲大明帝國真正的統治者。

而朱棣也有一個兒子,從小跟着他南征北戰,立下了不少的功勳,這個人就是他的二兒子朱高煦。朱高煦還有一個大哥,名叫朱高熾。他們二人都是皇后所生的嫡子,只不過一個爲長,一個爲幼。而明朝自太祖皇帝,就定下了立嗣規矩,那就是立嫡立長。

可是,朱高熾有一個不太招人喜歡的先天不足,那就是身體不好,長相欠缺,還身有殘疾。而朝代更迭雖然是歷史發展的正常現象,但是對帝王而言,都渴望自己的朝代能夠傳至千世萬世,甚至無窮。如此一來,下任帝王的選取也就變得至關重要。

朱高熾不僅身體不好,還名聲不顯。而朱高煦呢?朱高煦勇武善戰,最像朱棣,曾跟隨朱棣起兵靖難。在這期間,朱高煦不僅屢立戰功,甚至還曾救過朱棣性命,可謂是功績卓越。

可身體不好的朱高熾,由於體態肥胖,朱高熾武藝不佳,只能留守後方,處理政事。身處後方,發光發熱的機會更少,加之朱棣一生嗜武,文弱的朱高熾很難得他歡心。可是由於朱棣一直忙於前方戰事,所以朱高熾一直是由母親帶大,學習的是儒學教化仁義禮智信,培養了他寬仁待人的品質。

雖然朱高熾也有他優質的一面,但是無疑,朱棣還是更加喜歡與他十分相像的次子朱高煦。而朱高煦也是一個十分有野心的人,但這野心也是父親培養起來的,在難後期紫禁城決戰的時候,朱高煦帶兵前來,朱棣爲了激勵朱高煦,拍着他的肩膀說道:“世子多疾,汝當自勉。”這句話在朱高煦聽來無異於是一個信號,那就是長子身體不好,自己如果努力的話,以後的江山可能就是自己的了。

但是在這樣朱棣明顯偏向於朱高煦的情況下,朱棣還是把皇位傳給了朱高熾,這是爲什麼呢?朱棣雖身經百戰,常用戰爭,但是他自己心裏面也明白,在一個天下初定的時代,國家和百姓已經不再需要一個時常攻伐的君王。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羣臣更願意有一位仁愛的帝王。他們希望帝王的仁愛能夠讓天下、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與民爲樂。朱高煦雖然能征善戰,但他生性兇悍,品行不端。其舅舅徐輝祖曾告誡他棄惡揚善,朱高煦不僅不以爲意,還盜走舅舅寶馬,實在令人難以想象,這竟是皇子所爲。

更令人不忿的是,朱高煦常憑自己喜好來肆意殺害官民,他曾殺害涿州驛丞,在朝廷引起軒然大波。而朱高熾則恰恰相反,他本人極其溫和仁善。朱高熾留守後方時,因爲朱高煦的誹謗,朱棣曾懷疑太子行事不軌,就派他的親信大臣胡濙調查此事。結果胡濙爲太子的老實仁愛所折服,上奏太子監國七事,稱讚太子誠敬孝謹。

所以朱高熾上位,羣臣只要盡職盡責,便可安然無恙。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經過朱元璋洪武之治和朱棣的四處征戰,明朝已經相對穩定,這時候,性格溫和善於治國的朱高熾更適合登上帝位。再加上他留守後方時,和朝臣朝夕相處,關係較好,得到大部分臣子的支持,繼位稱帝在情理之中。

而且若想成爲明君,能征善戰固然爲佳,但能很好地處理政事也是基本,在這點上,朱高熾更勝一籌。朱元璋在世時,曾讓朱高熾審閱奏章,朱高熾將文武分開,分別作了報告。朱元璋非常驚奇,認爲他的行政能力極強。在朱高熾留守後方監國時,處理政事也是有條不紊,鮮少出錯。從這點看,朱高熾更能勝任帝王之位。

其次,朱高熾雖武藝不佳,但是帶兵能力未必遜色。在他留守北京的時候,建文帝曾派大將李景隆率五十萬大軍來襲,但朱高熾帶領部下以萬人之軍擊退敵人,保住北京城。如此成績,可謂亮眼。

另外,朱棣對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很是喜愛,大臣甚至曾以"好聖孫"的說法來勸朱棣立朱高熾爲帝。綜合考慮,朱棣心中的天平最終偏向了朱高熾那邊。

除了羣臣支持、行政能力和帝王私心這三個要素,身份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點。朱高熾乃是朱棣嫡長子,朱元璋在世時就已被立爲燕王世子。朱元璋立下的立嫡立長的規矩,就算是朱棣也不敢違背。

所以,綜合之下,皇位只能是朱高熾的。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