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的伊爾-2

    前段時間華爲的一張宣傳圖再一次的將一架二戰功勳戰機推到了風口浪尖,它就是有着黑死神之稱的前蘇聯伊爾-2對地攻擊機。正如華爲這張宣傳圖上所說的那樣,“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不僅讚揚了華爲打不死的小強精神,更突出了伊爾-2皮實耐用與卓著戰功,今天我們就和大家聊聊這架二戰期間的傳奇戰機前蘇聯伊爾-2對地攻擊機。

    說起伊爾-2的傳奇我們還要從上世紀30年代末開始講起。1938年蘇聯中央設計局提出要設計一款配置強大裝甲防護能力,且火力兇猛的對地攻擊機型,也就是我們後來熟知的伊爾-2系列的前身。根據伊留申最初的構想,新型對地攻擊機將配備兩名乘員包括一名飛行員以及一名後艙機槍手,飛機將裝備厚裝甲防護以及大口徑機炮,是一架低空低速性能出衆的對地攻擊機,但這一設計在僅僅生產了10架原型機後就被神奇般的叫停了。

    當時的蘇聯高層包括斯大林在內主觀的認爲,單純的對地攻擊機沒有發展前景,相反高空遠程轟炸機纔是打贏戰爭的利器,於是乎爲了迎合滿足斯大林的胃口,伊留申將新機型改爲了單座版的高空轟炸機,隨着局勢的不斷險惡,蘇聯高層決定重新將新飛機設計爲對地攻擊機,但伊留申在新設計中沒有保留機槍手配置,這就爲後來早期伊爾-2系列戰場生存能力低埋下了隱患。

    經歷了臨時改款、焊接問題以及發動機推力不足等問題後,首批沒有機槍手配置的重裝甲型伊爾-2對地攻擊機開始進入蘇軍服役。由於飛機本身的定位問題,導致了伊爾-2雖然對地攻擊能力強大,但在面對空中威脅時卻顯得力不從心,沒有機槍手作掩護只能任德軍飛行員宰割,以至於在前線部隊甚至出現自行改裝配置機槍手的情況,爲了改變這一現狀,1942年伊留申重新對伊爾-2進行了設計,配置了專門的機槍手並加強了機身,新機型被命名爲伊爾-2M,而正是這一改進才正式開啓了伊爾-2系列傳奇的開掛“機生”。

    貼地飛行的“空中坦克”

    說到伊爾-2系列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厚重的裝甲堪比坦克裝甲車,事實上比起真正的坦克裝甲車而言,伊爾-2的裝甲不值一提,其防禦能力也僅限於小口徑彈藥以及一些飛來的彈片,但這對於一架二戰時期的螺旋槳飛機來說已經是不錯的成績。

    伊爾-2機身裝甲最厚的部分超過了12毫米,但面對來襲的德國戰鬥機,其唯一的防護恐怕就只有後座的機槍手了。雖然是對地攻擊機,伊爾-2卻也能在空中狗鬥時與戰鬥機鬥上一陣兒,但具體結果如何還要看飛行員的水平。

    伊爾-2爲下單翼硬殼式佈局,後三點式起落架,這樣的佈局在二戰作戰飛機中十分常見。其搭載一具1600馬力的AM-38水冷發動機,爲了平衡發動機動力和整機重量,設計師不得不在二者中進行取捨。事實上如果當時的材料和發動機技術能夠有所突破,那麼伊爾-2的火力和防禦力無疑會更強,但受到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伊爾-2只能夠犧牲動力獲得更多的進攻和裝甲防禦能力,而這就給了德軍戰鬥機以可乘之機,以至於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伊爾-2和他後座的機槍手都是德國飛行員的首選目標。

    伊爾-2最大飛行速度約爲450公里,其後續型號由於加上了後座飛行員導致其飛行速度有所下降,雖然看起來飛機的發動機動力不算差,但由於極高的整機重量嚴重影響了飛機包括爬升率在內的其他機動性能。當時德軍的空中主力戰鬥機主要爲時速高達710公里的BF-109戰鬥機,這種二戰期間被公認的性能優異的戰鬥機,在攻擊伊爾-2時無異於屠殺。以至於在整個二次大戰期間,伊爾-2很少被地面火力擊落,而大部分葬身於德軍戰鬥機的炮火之下。

    據統計在戰爭期間伊爾-2各種改型(不包括後續的伊爾-10)總共生產了超過3.6萬架,戰損超過1萬架,佔到了總產量的近三分之一,在戰爭初期伊爾-2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這不僅是由於部分飛行員的技術不過關,經驗不足,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的德軍優勢明顯,尤其是制空權被德軍牢牢掌握,以至於伊爾-2損失慘重。在戰爭後期隨着飛行員的技術得到提升加上蘇聯逐步奪回制空權,伊爾-2纔得到了喘息的機會,重創德軍裝甲部隊。

    雖然戰損率居高不下,但這並不影響伊爾-2成爲一架優秀的對地攻擊機,雖然對於德國空軍而言伊爾-2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但對於德國地面裝甲部隊而言可就是噩夢了,以至於伊爾-2在德國陸軍獲得了“黑死神”的美譽。

    伊爾-2搭載了兩門37mm航炮同時也可以掛載600公斤炸彈,這樣的火力配置幾乎可以擊穿一切,這也側面解釋了二戰期間德軍的裝甲厚度。伊爾-2的後續改型將37mm航炮改爲了23mm航炮,加裝了4枚82毫米和132毫米火箭彈攻擊效率得到提高。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德軍地面部隊很難發現野戰塗裝低空飛行的伊爾-2,只能通過聲音進行辨別,但當德軍聽聞死神呼嘯而過時,一切就已經來不及了。

    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中,蘇聯的伊爾-2攻擊機羣在不到兩小時的時間裏擊毀德軍坦克接近300輛,重創了德軍的正面部隊。蘇聯王牌飛行員尼爾森-斯蒂芬楊在一生中駕駛伊爾-2出動239架次,擊毀德軍坦克和裝甲車接近700輛,船隻53艘還擊落了27架飛機,創造了伊爾-2服役史上的多項第一。伊爾-2不僅幫助蘇聯扭轉了戰局,也爲二次大戰的勝利結束立下了汗馬功勞。

    打贏戰爭的永遠不是機器,而是人

    1943年11月25日摩爾曼斯克附近,蘇聯北方艦隊航空兵第46強擊機團的16架伊爾-2強擊機和佩-2轟炸機在敵佔區上空執行對地攻擊任務,遭遇到25架Bf 109戰鬥機的攔截。其中由瓦連京·斯科平採夫中尉駕駛的1872452號伊爾-2不幸被擊傷,最終迫降在克里沃耶湖的冰面上,斯科平採夫獨自揹着受傷的機槍手艱難的返回了附近的一座蘇聯機場。

    2012年斯科平採夫的兒子在奧列格和尤列金勝利之翼基金會的幫助下,在湖中將滿目瘡痍的1872452號伊爾-2打撈出來,完成了斯科平採夫畢生的夢想。這架飛機經歷5年的修復重返藍天,並在2017年的莫斯科航展進行了精彩的飛行表演,伴隨着戰鷹騰空,起飛的不僅是一架二戰功勳戰機,更是一代人不屈不撓,敢於犧牲的英雄精神。

    能夠打贏戰爭的永遠不是先進的機器,而是意志堅定活生生的人。正是有了鮮活的,可歌可泣的英雄般的人民,蘇聯乃至世界才最終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在朝鮮戰場上,我志願軍飛行員創造了用活塞式的拉-11戰機擊落美軍噴氣式F-86戰機的輝煌戰果,戰爭考驗的並非冰冷的機器而是人的意志。

    伊爾-2系列直到上世紀50年代仍在一些國家服役,是二戰期間最優秀的對地攻擊機,同時在我的心裏也是二次大戰期間外形上最美觀的一架飛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