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放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上,再合適不過。中國和蘇聯原本是同一陣營的盟友國,但最後卻分道揚鑣,從鐵哥們變成了競爭對手,甚至還發生了軍事衝突。中蘇交惡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意識形態逐漸分化的原因,也有國家戰略衝突的因素,更有國際大環境以及兩國利益矛盾的糾葛,但中蘇交惡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
新中國剛成立不久,中蘇關係逐漸升溫,並且當時的中國外交政策很明確,奉行“一面倒”的外交政策,即對蘇聯陣營靠攏。抗美援朝之後,中國憑藉自己的實力,幫助蘇聯解決了麻煩,兩國關係有了質變,此戰過後,蘇聯援助了我們許多工業項目,也派了不少蘇聯專家到中國幫助中國搞工業化,如果沒有蘇聯的鼎力相助,中國工業化的起步時間要向後推遲不少年,這份恩情還是要記得。
直到1956年,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並提出了“三和路線”,中蘇兩國的意見分歧開始加大,隔閡也逐漸加深。赫魯曉夫提出的“和平過渡”、“和平競賽”、“和平共處”,本質上是想和美國一起統治世界,在赫魯曉夫的構想裏,依附於蘇美兩國的其他國家,都要以兩國爲中心發展,並且赫魯曉夫要求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也都要服從“三和路線”,要在外交政策上和蘇聯保持高度一致,也就是要爲蘇聯的利益讓步。
赫魯曉夫的大國主義政策,無疑侵犯了其他國家的利益,但是基於當時的環境,沒有哪個社會主義國家敢跟蘇聯唱反調,畢竟如此做的代價實在太大,但我國那個時候,已經以後了立場。1958年4月和7月,中國向蘇聯提出要求,希望蘇聯能信守承諾,幫助中國發展核武,但蘇聯回覆,要在中國南海建設長波電臺,還要搞聯合艦隊,這個實際上就是想通過軍事滲透,達到控制我們的目的。背後的風險, 看看如今的韓國和日本,便能明白了。
蘇聯的要求,涉及到了主權問題,我們不可能答應,便提出了其他解決方案,但是蘇聯不答應,非要在中國搞聯合艦隊,這就沒得談了。通過這個事件,中方表明了態度,把蘇聯當成老大哥沒有問題,但是這個老大哥要是想當我們的家做我們的主,絕無可能。意識形態的隔閡,讓中蘇關係再難重回當初的美好。
1958年之後,又發生了不少事情,中蘇關係開始走向惡化,赫魯曉夫對其他國家主權的蔑視,讓人惱火,而且赫魯曉夫還在各種公開場所,給中國難堪,給我們穿小鞋,想孤立中國。1968年的時候,中蘇之間的爭吵已經升級爲軍事對抗,中蘇交界處大量屯兵,後來演變爲軍事衝突,中蘇關係也降至冰點。
赫魯曉夫提出的蘇聯發展戰略侵犯了其他國家的主權和利益,這也是中蘇決裂的根本原因。不管何時何地,不管是多麼強大的國家,只要敢碰主權問題,中國就敢翻臉,沒有任何商量餘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