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书记,我葡萄地里缺水,水渠里水也用完了,这样下去我担心会影响今年的产量啊。”

  “别担心,我马上找人开闸提水,下午就能有水浇地。”

  近日,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四河乡雪二新村党委书记马永波接到村民张华反映的问题后,立即联系该乡水利站工作人员,通过雪枫站开闸提水,满足村民的灌溉需求。

  像这样的问题,马永波一天不知要处理多少个。“我的手机号村民基本上都知道,有什么问题一个电话,我们立马去办。”

  今年38岁的马永波,原本在外乡经营着自己的纸箱包装企业。2013年,即将退休的老支书多次找到他,希望他能回村带着大家一起干。“当时我才30岁,既担心年轻无经验辜负老书记的期望,又怕精力分散后,影响企业经营。”马永波说,但作为一名党员,同时又是雪二村的人,强烈的使命告诉他:为了村集体,牺牲点个人利益不算什么。当年7月,马永波当选雪二村支部书记。

  到任后,马永波通过走访、座谈把村里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自然村庄较多,居住分散,村民出行不便;人多地少,外出务工人员多,剩下几乎为“两留守”人员;小田和低洼地多,不便于耕种,部分地块存在抛荒现象;无工业企业,农业以传统蔬菜为主,规模小,销路较窄,丰产不丰收……

  摸清现状后,对症下药。马永波因地制宜,提出“五年三大步”的发展思路,即从2013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通过整合土地资源、支书领头调结构、支部领办合作社这三个举措,实现村民致富、村集体增收。

  “起初马书记提出将小田并成大田,租给大户搞规模经营的时候,我并没有同意。”谈及整合土地资源,村民陈群至今仍然记得当初的顾虑,“我家7亩地,虽然分布零散,没什么收益,但是地一旦租出去后,我想种估计就很难收回来了。”

  有类似想法的不止陈群一人。“村民的顾虑我能理解,但是只有充分整合土地资源,将低洼地变成高产田,让想种地、能种地的人有地种,才能促进集体增收。”马永波说。

  八九月份天气很热,为了做通群众思想工作,马永波带队,分组入户与群众沟通。“有的村民白天不在家,我们就晚上去,那时候每天夜里十一二点才能回家。”马永波说。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10月,雪二村将2400亩零散土地整合到位,26个种植大户承包经营。“土地租出去后,一年租金五千多元,老两口平时生活开支不用愁了。”陈群说。

  地有人种了,马永波开始琢磨如何让有限的土地资源产生更高的效益。他和村干部一起,多次到山东寿光、常州钟楼、南京江宁等地考察学习,回来后他决定带领村民发展高效果蔬种植。

  但到底效益如何?马永波决定带头尝试。他在本村承包210亩土地,种植羊角蜜、西红柿、西瓜等经济作物。“以黄瓜为例,一个大棚能产2万斤,批发价每斤1.3元,除去人工、种苗、肥料、租金等成本近1万元,亩纯收益超过1.5万元。”尝到甜头的马永波,把成功的喜悦与大户们一起分享。

  62岁的村民张贤志是第一批响应者。他在蔬菜基地租了8个大棚,种植夏黑和阳光玫瑰两个品种的葡萄,去年,其中4个大棚收益4万多元。紧接着,其他村民也开始种植高产高效蔬菜瓜果,汤乐勤圣女果、吴善春贝贝南瓜、汤乐亮羊角酥、张士军青瓤黄瓜等,“一户一品”种植模式在雪二村逐渐形成。

  为进一步增加村民收益,马永波牵头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大力推行“土地流转租金、土地入股股金、返聘就业佣金”的“三金”增收机制,让资源变为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合作社再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经营。

  “我现在不但可以拿到每亩500元的租金,在合作社务工,每天还能获得六十至八十元的佣金。”村民朱正海说。

  据了解,目前入社土地共计860亩,510户村民入股成为社员,其中450亩由本村36户农户入社种植白葡萄、彩色圣女果等特色农产品、410亩由村集体经营,亩均年利润可达2000元以上,其中纯利润的30%分给农户,村集体提取纯利润的10%作为集体经济收入。

  2019年11月,雪二村改为雪二新村。手捧“三金”,雪二新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69户村民全部入住到集中规划的3个小区,小区内健身广场、公共厕所、停车场、便利店等配备齐全。离家不远,就有2个酒厂、11家纺织厂、1家服装厂,村民就近就能找到工作。村部设置的“五点钟课堂”“夕阳代餐”服务,让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得到及时的照顾,解决了在外打工创业的村民后顾之忧。

  “一天三顿,顿顿不重样,这个服务真是暖心又暖胃,我感觉现在的生活早就达小康了。”提起“夕阳代餐”服务,村民王来富赞不绝口。(顾佩佩 孙婉露 陈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