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教書育人,傳道解惑是一名老師基本的責任,是以,老師必須不停學習才能不落學生之後。

然,人終有惰性,能做到活到老,學到老的又有幾人呢?有這麼一位老師,他的名字鮮爲人知,但他真正做到了''桃李滿天下'',所教出的學生中有一半後來成爲了''兩彈一星''元勳,爲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他便是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葉企孫。

求學之路

光緒二十四年間,在上海一個書香門第家庭,一位嬰孩呱呱墜地,他便是葉企孫。由於父親的言傳身教,葉企孫小小年紀便滿腹經綸,還修得一身儒雅氣質,完全是''陌上人如玉''。

13歲那年,他進入了清華學堂,成爲了當時第一批學生。天資聰慧,後天努力,這樣的人註定要在當時動盪的年代闖出一番事業。源於他父親的開明思想,葉企孫很早就開始接觸西方文化,他認爲''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爲必以西方科學來謀求利國利民才能治國平天下。''

爲了治國平天下,20歲他收拾行囊,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而後又考進了哈佛大學。甚至在留學期間,他與他的導師合作測定普朗克常數,被物理界沿用16年之久。

每一次瞭解地越多,就離解開物理的奧祕又進了一步;每一次再微小的進步都爲他日後的貢獻奠定了基礎。普朗克常數已經讓他開始顯露鋒芒。1924年,葉企孫輾轉歐洲,在遊歷了衆多國家之後,學成歸來。這一年,他終於開始了''以西方科學來謀求利國利民''之路。

桃李滿天下

見識到了當時工業大國的科學技術,他越發認識到中國科學的落後。爲了改善這種情況,葉企孫決定投入教育事業。將先進的知識通過學校傳達出去是最爲快速且有效的方法,這是當時進步青年採用的基本措施。

在此之前,中國從來沒有過對物理的系統研究,葉企孫毅然決然地在清華大學開設了物理系,他是物理系的主任,也是教授,中國對物理的研究從此拉開序幕。但畢竟當時中國對物理的瞭解甚少,甚至有很多人不理解物理的重要性。

爲了改變這種現狀,葉企孫在清華校刊上發表了《中國科學界之過去、現在及將來》,在這篇文章中,他指出,中國科學界應該將純粹科學和應用科學並行發展。純粹科學重點培養興趣,而應用科學則應明定目標,切實去做。

他讓更多的人看到了應用科學的重要性,也爲物理學網羅了很多人才。事實上,這些人在日後的科技發展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葉企孫的努力,可能中國還要很久才能在物理學上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葉企孫真正做到了桃李滿天下,他不僅教出的學生數量多,而且個個都尊崇了他的意志,以西方科學治國平天下,推動了社會發展。縱觀如今中國科學界的重要人物,核物理學家鄧稼先、導彈之父''錢學森、中國核物理奠基人王淦昌、''衛星之父''趙九章,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均是葉企孫的學生。

波動的晚年

1937年,抗戰爆發之後,葉企孫放棄了出國訪問的機會,也放棄了一帆風順的前程,投入到了抗戰洪流中,負擔起承運圖書、儀器的重任。他用自己的一生愛着這個國家,在落後的時候,他不斷四處遊學,只爲將西方科學傳回國內;在捱打時,他義無反顧加入戰爭中。

一位科學家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受到歡迎的,但是他放棄這種優越的待遇,留在了危險萬分的國內,只是因爲他愛這個國家。而在戰爭中,他也從不耽誤科研活動。他將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於中國的教育中,這樣一位老師必然是受衆人愛戴和尊敬的。

但世事無常,在所有人的計劃裏,都不曾出現那場大革命,葉企孫也無法預料到。他經歷過西方的侵略,見證過日本的投降,看到了新中國的成立,卻從不曾經歷過批判和冤屈。

特殊時期,他因爲西方留學背景,被批判,被格鬥,被關押,被勞改,被監視。所有該經歷的,不該經歷的,他統統經歷了一遍。不管過往功績如何偉岸,在這個時段都失去了作用。

本該安享晚年的年紀,卻遭受了人生中最慘痛的回憶。無人知曉午夜時分他到底什麼心情,但不得不承認他是堅強的。多少人因無法忍受這種屈辱而選擇自殺,葉企孫堅持了下來。

是白是黑時光總會證明。1972年,他的冤屈被平反了,恢復了教授待遇和薪資,這個時候他已經74歲了。蹣跚着步伐,走進被分配的新房裏,也不知道是何種心情?

葉企孫這一生終身未娶,全部心思都投入到了中國的事業。僅僅幾行字顯得他的一生彷彿除了晚年便再無不順。可是1918年,無數西方人還對中國人抱着歧視和貶低,他卻已經發布了《普朗克常數h的測定》,這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做到這一步?

在衆人尚不瞭解應用科學的時候,說服清華大學設計物理系,宣揚應用科學的重要性,一步步瓦解人們心中的疑惑,又得付出多少的心血?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一生能教出幾位巨人尚且不易,他的學生卻大多都是舉足輕重的科學家,這又豈是簡簡單單就能做到的?

儘管他的名字鮮爲人知,但他做到了他自己說的用西方科學推動社會的發展,治國平天下。儘管他的名字鮮爲人知,但在中國物理學卻如雷貫耳,他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先驅人物。儘管他的名字鮮爲人知,但是他的貢獻卻有目共睹,他培養了近一半的''兩彈一星''元勳。儘管他的名字鮮爲人知,但他一定會被歷史所銘記,永垂不朽!

文/南宮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