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高宗也不是好打發的,依然不肯放棄,見狄仁傑不懼他的威嚴,便改變攻勢,開始動之以情,淚流滿面的表示先皇墳頭的柏樹都讓人給砍了,這要是不殺了權善才就是說明朕不孝啊,因此雖然權善才”法不致死“但也要”法外殺之“。“高宗見自己說的口乾舌燥狄仁傑依舊油鹽不進,最終只能服軟,免了權善才的死罪。

隨着相關影視作品的影響,狄仁傑這個唐代著名諍臣也爲大家所熟知,當然啦,某某榮耀也是功不可沒的。影視作品中的狄仁傑各有各的風采,那麼歷史中真正的狄仁傑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狄仁傑,字懷英,山西太原人,是唐高宗、武后時期的著名賢臣,並且還是一個破案高手。狄仁傑剛被提升爲大理寺丞的時候,大理寺管理鬆懈,案件堆積如山,而且又都是各種各樣的疑難懸案。狄仁傑上任之後便開始着手清理這些案件,僅僅一年的時間便“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而在他擔任大理寺丞處理的諸多案件中,最著名的便是權善才案,而處理這一案件靠卻的不是他的智慧,而是不卑不亢的一身正氣。
這權善才案說來也簡單,就是有人告發負責守衛昭陵的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範懷以砍伐昭陵的柏樹,本來這事從律法上講也就是個革職除官的處置,可這種砍皇帝墳頭樹的行爲還是嚴重的激怒了唐高宗,直接下令狄仁傑處死權善才。於是這一宗簡單的案件就變成了國法與皇權之間的較量。
經過慎重的考慮,狄仁傑還是依法上奏“權善才罪止免官”,孝心心切的唐高宗看過奏摺之後勃然大怒,下令狄仁傑立刻執行死刑,誰知他一個小小的大理寺丞竟然將聖旨駁回,並再次上奏權善才罪不至死。
高宗與武后
高宗只能召狄仁傑入見,當面開導他,狄仁傑卻據理力爭,分毫不讓。雙方僵持不下,高宗越說越生氣,語氣也更加嚴厲,一時間大殿之內劍拔弩張,空氣幾乎都凝固了起來。高宗身邊的侍臣唯恐狄仁傑不知輕重,惹來殺身之禍,急忙向他使眼色,狄仁傑卻依然說個不停,急的侍中張文驩連連揮動手中的笏板,讓他趕緊下殿。結果狄仁傑裝作看不見,不過話鋒一轉,開始半軟不硬的擠兌起高宗來,一會是”明主可以奪理,忠臣不可以懼威“,一會是”今幸逢堯舜,不懼比干之誅“
高宗被這一番軟中帶硬的話擠兌得無話可說,終於有所動搖,承認自己的要求有悖國法。但高宗也不是好打發的,依然不肯放棄,見狄仁傑不懼他的威嚴,便改變攻勢,開始動之以情,淚流滿面的表示先皇墳頭的柏樹都讓人給砍了,這要是不殺了權善才就是說明朕不孝啊,因此雖然權善才”法不致死“但也要”法外殺之“。說起來這唐高宗也真是個人才,”法外殺之“這個莫名其妙的名目竟然也能讓他說的冠冕堂皇的。
好個狄仁傑,面對高宗這一番情感攻勢依然不爲所動,反而振振有詞的說:”古人云:假使盜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二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爲何如主,此臣所以不敢奉昭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高宗見自己說的口乾舌燥狄仁傑依舊油鹽不進,最終只能服軟,免了權善才的死罪。並傳下諭旨,命史官將此事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
過了幾天之後,高宗突然反應過來,這狄仁傑如此難搞,連朕都搞不定他,這天下間還有誰能搞定他?這樣的人才,得重用啊,於是破格提拔狄仁傑做了侍御史。狄仁傑在與高宗的交鋒中竟然得勝而歸,一時間滿朝上下無人敢攖其鋒,連高宗都笑着戲稱:“卿得善才之便也。”
經此事之後,狄仁傑以法正君之名天下皆知,在民間有“真大丈夫之稱”,更有人稱:“狄公之賢,北斗之南,一人而已。”由此看來,狄仁傑歷經高宗、武后朝的多事之秋而能名留青史,絕非偶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