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甄姬對曹植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因爲從《文昭甄皇后傳》中我們可以看出,甄姬姐姐其實是喜歡曹丕的。野史裏面關於曹丕和甄姬的故事就複雜了,這裏便還要再牽扯進來一個人,那就是曹植。

請先看這麼一段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


上文中提到的“宓妃”,想必大家也猜到說的正是甄姬。而這段漢賦,則是曹植《洛神賦》的前序。中國詩詞史上大名鼎鼎的經典《洛神賦》,其中那個讓曹植還有後世多少人爲之婚牽夢縈的洛神--就是甄姬

甄姬,原名甄宓,魏文昭甄皇后,通稱宓妃,也就是文帝曹丕的正室。中山無極人,明帝母,漢太保甄邯後,世吏二千石,在《三國演義》中初登場於第三十三回的“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蹟定遼東”。順便一提的就是,剛纔那個甄姬的故里,是現今河北省定縣,居住在此附近的FANS可以前去考證考證追朔追朔

甄姬的父親是當時的上蔡令甄逸,甄逸與其妻常山張氏育有三男五女,甄姬爲次女,生於漢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日(初步推算爲公元182年陰曆的12月24日)。三歲時父親去世,但是甄家仍舊是盤踞當地的大家族,而且家境“鉅富”。在陳壽《三國志》的《文昭甄皇后傳》中曾經非常重點的提到甄姬出生時候發生的一件奇事:張氏生產前每晚做夢都夢見“一仙人手持玉如意,立於其側”,而等到“臨產之時,見仙人入房,以王衣蓋體,遂生甄宓”

之後相士劉良給甄姬以及甄家的其他孩子看相算命時,直指甄姬說:“此女貴乃不可言。”八歲時,家門外“有立騎馬戲者,家人諸姊皆上閣觀之”,惟獨甄姬沒有去,姐妹們都覺得奇怪,而甄姬的回答則是:“此豈女子之所觀邪?”話聽到這裏,大概覺得甄姬是一個很守傳統的女性,對於馬戲之類的活動完全沒有興趣,認爲這不是女人能看的。但是,《文昭甄皇后傳》後面卻還寫到了另外一件事:甄姬九歲時,非常喜歡讀書寫字,且“視字輒識”,還經常用她哥哥的筆硯,於是哥哥便責怪她應該去多做些針線活之類的女工,並且還說讀書寫字對於女人來說是沒用的。可是,甄姬卻回答:“聞古者賢女,未有不學前世成敗,以爲己誡。不知書,何由見之?”意思是,凡是古時候的賢女,沒有一個不是從前世的成敗中吸取經驗以爲誡,不去讀書,又能學到什麼?由此可見,甄姬的勸學思想又絕對不是當時的傳統女性所持有的。後來,天下戰亂,又加上饑荒,家鄉的百姓都將金銀珠寶等家財變賣,而甄家家境“鉅富,盡收買藏之”,此時甄姬便對母親說現在亂世,倘若多買寶物則是“取禍亂之端”,又勸母親應該將家中餘糧分贈“親族鄰里,廣爲恩惠”,大家聽後“舉家皆稱其賢”。十四歲的時候,甄姬的二哥去世,甄姬便非常孝敬嫂子,並且向平日對待嫂子十分嚴厲的母親勸諫,希望母親可以“待之當如婦,愛之宜如女”,最後母親被她的一番話感動的痛哭至此,甄姬姐姐的RP我們已經可以看的很清楚了。


至於《三國演義》中的三十三回,相信很多人都在看了真三的甄姬姐姐之後又去重新回顧了一遍……其實裏面實質寫到甄姬的內容也不過才100字不到,但寫的到是驚心動魄……相比之下《三國志》的《文昭甄皇后傳》史料雖然詳細多了,但是語言就沒什麼特點了。曹丕和甄姬的初會,在正史上是於曹操大破鄴城之後,曹丕先來到袁紹府,看見袁紹之妻劉氏正與另一女子共坐皇堂之上相擁而泣,曹丕便上前詢問,得知是袁熙之妻甄宓;這段在《三國演義》中被寫成曹丕看見兩人之後“拔劍欲斬之”,卻“忽見滿目紅光”(寒),便仔細盤問,最後光問還不行,還要將甄姬姐姐拉到身邊仔細看……至於看到的結果卻到是一致的,在歷史上都被公認爲“玉肌花貌,傾國之色”、“顏色非凡,姿貌絕倫”……想來大概就和諏訪原寬幸的人設差不多

之後呢,一說是曹操瞭解曹丕的心意,當即決定讓他迎娶;另一說就是曹操聽說曹丕先進入袁紹府本來是要來責備他的,結果劉夫人跑出來感謝曹操,說曹丕不殺她們便是有恩於袁家,便要將甄姬獻給曹丕,讓她“爲世子拾箕帚”。反正不管怎麼說,曹操和曹丕對甄姬都是很滿意的,曹丕納入甄姬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且後來曹丕和甄姬的感情也還不錯:“有寵,生明帝及東鄉公主”--曹丕爲了甄姬還把原先的任氏趕走了,當時甄姬還勸曹丕不要衝動,說任氏很多地方都強於自己,讓曹丕“願重留意”,結果曹丕當然是沒聽進去,趕走就是趕走了。甄姬在曹家的時候還頗得曹操之妻--武宣皇后的賞識,稱讚她是“真孝婦也”,甄姬也的確是“賢明以禮自持如此”。不過嘛,曹丕在廢獻稱帝之後就變心了,山陽公獻了兩個女兒給他,其中的郭氏很得曹丕心,曹丕便對她寵愛有加。甄姬姐姐當然就很失意了,所以“有怨言”。我說有怨言嘛那叫正常啊!說明人家甄姬姐姐很愛你嘛!

但是……曹丕聽到卻很不爽,甚至“大怒”,第二年六月,便聯合郭氏給甄姬隨便加了個罪名,又給了一丈白綾,賜死。姐姐死後就葬於鄴城,因所謂“聖聞周達曰昭,德明有功曰昭。昭者,光明之至,盛久而不昧者也”,所以賜諡號爲文昭皇后。

但是在《魏史》裏面,這一段卻是截然相反的另一種說法。說當時有司奏建長秋宮,曹丕璽書要將甄姬接來,甄姬卻上表了這麼一席話:“妾聞先代之興,所以饗國久長,垂祚後嗣,無不由后妃焉。故必審選其人,以興內教。令踐阼之初,誠宜登進賢淑,統理六宮。妾自省愚陋,不任粢盛之事,加以寢疾,敢守微志。”意思就是稱自己“愚陋”,根本不能擔負起教育子嗣和統理六宮的重責,而這又關係到國家的長興,所以希望曹丕能夠另尋正室人選!之後又以自己最近身體有病爲由推脫,不願意去長秋宮。曹丕聽後還是再三璽書勸說甄姬,並且“言甚懇切”,但甄姬還是沒有來。所以,曹丕決定親自迎接,可是因爲那時侯是盛夏,只能等秋涼之後再去。但是沒有過多久,甄姬病情加重,最後“夏六月丁卯,崩於鄴”。曹丕聽聞“哀痛諮嗟”,並且當即“策贈皇后璽綬”。看到沒……竟然說曹丕立新正室是出於甄姬的意願,而且甄姬竟然是病死的,死後曹丕還異常悲痛!這個《魏史》呢,是在曹丕文帝在位時編纂的史書,又怎麼敢把整個事件的真相寫進去?所以後來陳壽才說:“春秋之義,內大惡諱,小惡不書。文帝之不立甄氏,及加殺害,事有明審。魏史若以爲大惡邪,則宜隱而不言,若謂爲小惡邪,則不應假爲之辭,而崇飾虛文乃至於是,異乎所聞於舊史。”不過甄姬的兒子明帝曹睿卻是瞭解事實真相的,他即位不久,後母郭氏駕崩,曹睿便將甄姬改葬朝陽陵,之後又下令將文昭廟與帝王后妃的七座祖廟修建在一起,“永着不毀之典,以播聖善之風”。

野史裏面關於曹丕和甄姬的故事就複雜了,這裏便還要再牽扯進來一個人,那就是曹植。


在談野史之前,再來說一下曹植的那篇《洛神賦》。雖然《洛神賦》主要說的是曹植與洛神,但是卻一直在暗示宓妃--也就是甄姬作爲洛神的存在。其實這是很正常的,因爲在涉及曹植的正史中便有記載曹植對甄姬一直很愛慕,說白了就是很喜歡。但是甄姬對曹植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因爲從《文昭甄皇后傳》中我們可以看出,甄姬姐姐其實是喜歡曹丕的。而《洛神賦》所寫到的曹植與洛神的相見,其實說的是甄姬死後託夢給曹植的情景,不過估計那也只是曹植因爲甄姬的死過度傷心所以單方面做的夢罷了。在民間流傳的一些說法裏面,曹植、曹丕和甄姬從小就認識,算是童年時期的玩伴。大家都知道的,這種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關係是最複雜的,小孩子亂下些承諾,長大可是要惹禍的……後來甄姬嫁給曹丕了,曹植心裏面能好受麼。而將這種民間流傳下來的故事,情節方面渲染到極至的便是非常著名的京劇《洛神》了,裏面主要講的就都是曹植和甄姬,從兩個人的初會直到甄姬死後託夢。

而相傳曹丕賜死甄姬以及殺死曹植的原因就是震怒於二人的關係。由於正史中帶到一個說法就是甄姬和曹丕的婚事是由袁紹之妻劉夫人爲了報答曹家的不殺之恩而和曹操定下的,所以民間才認爲甄姬只是寄人籬下聽其任之,而和曹丕之間不存在感情,因爲甄姬真正喜歡的是曹植……咳,還有一個袁熙呢,可怕的四角關係……這樣一來,原本涉及國家、野心等複雜政治因素的曹丕與曹植之間的宮闈權利鬥爭就一下子變成全是因爲甄姬姐姐的關係了。於是,甄姬的死也有了另外一種解釋:她和曹植之間與其說是愛的很真切,不如說只是各自心懷愛慕,甄姬心中還是願意和曹丕在一起的--畢竟這種生來就有帝王氣質的武將要比文弱的詩人好太多了。但是曹丕納郭氏等所作所爲又讓她對曹丕失去了信心,而曹丕又天生有着和他父親一樣的疑心,無中生有的認爲甄姬和曹植“餘情未了”,所以纔將她賜死。在京劇《洛神》中,故事的大概內容也就是這麼編排的。其中甄姬和曹植在一起的時候也不過只是評了一回詩,送了一個枕頭,關係發展緩慢且朦朧……而曹丕則成了大逆不道的陰險之人,最後賜死甄姬竟然還是逼她投水。說到這個賜死的方式,歷史上記載的也是多種多樣,賜一丈白綾算是標準死法了,還有賜毒酒的,還有就是《洛神》裏面演到的投水。不過歷史這東西很難講,那些民間流傳下來的說法未必就不是真實的,我到是寧願相信曹丕只是因爲誤解了甄姬和曹植的感情才使出如此手段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