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世界上發生的戰事難以計數,其持續時長、戰爭規模和傷亡程度均不相同,對地區或國際關係造成的影響也迥異。但無論如何,按照常人的理解,既然是戰爭則必然要有傷亡,否則便不能稱其爲戰爭。不過凡事都有例外,比如發生在錫利羣島上、長達335年的“奇葩”戰爭,便沒有造成任何傷亡,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錫利羣島位於英國康沃爾郡西南方,距地角40-58公里,四周被凱爾特海包圍,約由50座小島和許多礁石組成,陸地面積約16平方公里,人口約3000人,首府爲休鎮。錫利羣島最早是海盜的巢穴,後來成爲臭名昭著的走私場所,從1571年開始,相繼成爲戈多爾芬家族、史密斯家族的私人領地,直到1933年才劃歸英國王室。

英國內戰期間,以圓顱黨首領克倫威爾爲首的議會派,通過長達將近9年的戰爭,終於擊潰擁護國王查理一世的保皇派,並建立起英國史上唯一的共和國-英格蘭共和國,隨即又自立爲護國公。早在內戰正式結束前2年,克倫威爾已經逮捕查理一世,並以“叛國罪”的名義將他推上斷頭臺,令整個歐洲爲之震動。

早在查理一世被處決前,其長子查理二世便潛逃至錫利羣島,並以此爲根據地,指揮保王黨軍隊抵抗議會派,直到1646年奉父命離開英國,到法國首都巴黎跟母親相會。查理一世被處決後,潰散的保王黨軍隊撤退到錫利羣島,以巴斯伯爵爲首領,發誓效忠查理二世,並負隅頑抗克倫威爾政府。此後兩年間,克倫威爾政府忙於清剿英倫三島上的王黨殘餘軍隊,由此給錫利羣島提供喘息機會。

爲儘快完成反攻復國的目標,巴斯伯爵指揮的王黨軍隊聽從查理二世的命令,除了派軍登陸作戰外,還頻頻襲擊、搗毀克倫威爾政府及其盟國的船隻,以此保持制海權。由於荷蘭在英國的幫助下襬脫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因此出於“報恩”的目的,自獨立伊始便跟克倫威爾政府結盟。雖然荷、英締結盟約,但並未派軍參加英國內戰,而克倫威爾政府也並未提出相應的請求。

雖則如此,保王黨出於對克倫威爾政府的憎恨,還是將荷蘭視爲敵國。因此在1650年底,盤踞在錫利羣島的保王黨軍隊,在無預警的情況下突然襲擊途徑凱爾特海域的荷蘭商船,擊傷、擊沉數艘船隻,令後者遭受巨大損失。事件發生後,荷蘭派海軍上將特羅姆來到錫利羣島,要求保王黨賠償荷蘭船隻和商品的損失,對此巴斯伯爵一口予以回絕。

巴斯伯爵的強硬態度惹惱了特羅姆,惱羞成怒的他便代表荷蘭對錫利羣島宣戰,時在1651年3月30日。特羅姆回國後,組織海軍準備遠征錫利羣島,然而遠征軍尚未到達前線,由羅伯特·布雷克率領的克倫威爾政府軍便攻佔錫利羣島,並迫使保王黨軍隊投降,時在當年6月。由於失去作戰目標,所以荷蘭海軍沒發一槍一炮便折返回國。

由於這場“流產”的戰爭僅僅是荷蘭對英國一個地區的宣戰,其合法性值得質疑,因此荷蘭政府一直沒有正式宣佈結束“戰爭狀態”。由此,錫利羣島跟荷蘭之間保持着一種極爲奇葩的關係,即名義上處於戰爭狀態,但實際上卻無仗可打。漸漸地,荷蘭與錫利羣島都開始淡忘此事,直到1985年才被人提起。

當時,身爲錫利羣島議會議長的歷史學家羅伊·鄧肯,在閱讀史料時得知錫利羣島與荷蘭之間仍處於名義上的戰爭狀態後,立刻寫信給荷蘭駐英國大使館,向他們講述了事件的起因和經過,並建議荷蘭方面派使節到錫利羣島,跟後者簽訂正式和平條約。荷蘭政府在確認事件的真實性後,果然派駐英大使瑞因·豪德寇波前往錫利羣島,與鄧肯一起宣佈結束雙方間的戰爭狀態,並簽訂和平條約。

荷蘭與錫利羣島的和平條約簽訂於1986年4月17日,此時距離正式宣戰的時間,已經過去整整335年時間,因此歷史上稱其爲“三百三十五年戰爭”。條約簽訂後,豪德寇波大使跟鄧肯等人開玩笑地說,幸虧簽訂了和平條約,否則當錫利羣島的居民得知荷蘭可能在任何時候襲擊羣島的時候,他們一定會感到寢食難安。這也算是一則趣聞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