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五爲了能更好地修習武術,想去拜當時最有名的武術大師“雙刀李鳳崗”爲師。王五率衆參加義和團,又多次組織人員進行暗殺活動,這讓當時八國聯軍滿清政府特別想抓住他。

清朝末年湧現了一大批著名武術家,個個身負絕學,本領高超,像洪拳大師黃飛鴻、迷蹤拳傳人霍元甲等等,在當時的名聲特別響亮。但是今天介紹的這位人物,在清末的時候和前面說的幾位大師同樣有名氣,可惜現在較少人知道,他就是王正誼。

王正誼,字子斌,是京師武林名俠。因爲他在李鳳崗的徒弟中排行第五,人稱“小五子”,又因爲他善於刀法,品德高尚,所以他得到了人們的尊敬,人們也稱他爲“大刀王五”。王五從小過着貧寒艱苦的生活,父親在他三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只能與母親相依爲命,幹着各種粗活,曾拜肖和成爲師,爲他之後的習武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王五爲了能更好地修習武術,想去拜當時最有名的武術大師“雙刀李鳳崗”爲師。然而,拜師可不是那麼容易的,更何況又是這麼有名的大師。王五喫了許多次李鳳崗的閉門羹,依然不放棄,爲了表達他的誠心,長跪在李鳳崗家門前。最終,李鳳崗被王五打動,於是收其爲徒。王五在李鳳崗的栽培下,幾年下來,功夫已經和師父差不多了。後來,王五跟着李鳳崗的師兄劉仕龍押了幾年鏢,武術得到提升,本領也更加全面。

出師後,王五也沒閒下來,他自己開了一家鏢局——源順鏢局,規範從業,收費合理,吸引了許多顧客,生意非常紅火。不僅在這行做得好,王五這個人也行俠仗義,願意捨身爲國。王五在做鏢局的時候,收到過兩塊牌匾,一塊是“重義解驂”,一塊是“德容感化”,都是他在救別人於水火之中後,那些人爲了感謝他,特意做匾以贈送。

王五和譚嗣同爲至交,兩人以兄弟相稱,並傳授譚嗣同武藝。在光緒二十四年的時候,戊戌變法進入了高潮,可是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譚嗣同被捕,並被斬首。王五特別難過,準備繼承譚嗣同的遺志,並且要替他報仇。王五率衆參加義和團,又多次組織人員進行暗殺活動,這讓當時八國聯軍滿清政府特別想抓住他。

當時社會非常亂,許多百姓都躲在王五的鏢局裏避難,王五爲了保護他們不受到牽連,他獨自擔下組織義和團,殺洋鬼子的事情,讓他們來抓。滿清政府的捕頭抓到他後,把他交給了德國軍營,最後在西河沿邊被處決了。

參考文獻:《譚嗣同年譜》、《飲冰室合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