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譚嗣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整合同康有爲有相似之處,康有爲通過相關文獻的梳理,提出"百家皆孔子之學",譚嗣同則提出"教(儒家學說)能包政、學"、而"蓋儒家本是孔教中之一門"。同爲戊戌變法的代表人物,康有爲被尊稱爲"南海聖人",著有《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僞經考》,其得意弟子梁啓超也在後世被譽爲國學大師,而關於譚嗣同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建樹,大家鮮有涉及。

文/惜吾

提起慷慨悲歌之士,不知道你腦海中閃現而過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哪位仁人志士。但若提及中國近代史上的慷慨悲歌之士,大家可能立馬就能想到"戊戌六君子"。而在"戊戌六君子"中,最爲人所知的大概就是譚嗣同了,尤其是他那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更是時刻激勵着衆多的中華兒女精忠報國、矢志不移。關於譚嗣同,除了這些廣爲人知的事例外,你還知道其他關於譚嗣同的事蹟嗎?


同爲戊戌變法的代表人物,康有爲被尊稱爲"南海聖人",著有《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僞經考》,其得意弟子梁啓超也在後世被譽爲國學大師,而關於譚嗣同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建樹,大家鮮有涉及。這篇文章咱們就來了解下譚嗣同在戊戌變法前後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建樹。


譚嗣同在戊戌變法時期在思想文化上的建樹同康有爲、梁啓超一樣,主要集中在對孔子及儒學的研究,這也是戊戌維新代表人物共同的一個特點,即通過宣揚自己的孔子觀來重新塑造孔子形象,以此來宣揚西方的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具體而言,譚嗣同的建樹主要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整合,當然,他整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在於證明中國所有的文化傳統皆源自於孔子。這雖然有失偏頗,但卻不影響他對孔子的研究有獨到之處,尤其是他對孔學譜系的梳理,對於研究儒家學派有着重要的意義。


譚嗣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整合同康有爲有相似之處,康有爲通過相關文獻的梳理,提出"百家皆孔子之學",譚嗣同則提出"教(儒家學說)能包政、學"、而"蓋儒家本是孔教中之一門"。在此基礎上,譚嗣同專門論證了儒家不同派別之間的關係,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儒家學說思想傳承體系。


我們先來看譚嗣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整合。譚嗣同整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最終目的在於實現遠古中國與近代世界的銜接,以使中國儘早的擺脫落後捱打的局面。譚嗣同的思想主張主要集中在其著作《仁學》一文中,在文中,他列出一個書單,明確說:"凡爲仁學者……於中國書當通《易》、《春秋公羊傳》、《論語》、《禮記》、《孟子》、《莊子》、《墨子》、《史記》,及陶淵明、周茂叔、張橫渠、陸子靜、王陽明、王船山、黃梨洲之書。"書單中所提及著作皆爲中國先秦時期諸子論戰時所作,而所提及的人物中,陸九淵、王陽明、王夫之都是當世大儒,陶淵明等被認爲有道家風骨,但事實上這些人都可以認爲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也就是說,譚嗣同所整合的中國文化,表面上包羅諸家,實際上只有一個核心,那就是——儒家。


出人意料的一點是,在譚嗣同看來,莊子不是咱們大家認同的道家代表人物,而且是孔子學說的嫡系傳人,同時他還力證諸子百家都是孔子學說的傳人。他認爲:

"《莊子》長於誠意正心,確爲孔氏之嫡派。《列子》雖僞書,然有足以爲莊輔者,必有所受之也。餘如《韓非》、《呂覽》長於致知,後之《論衡》、《潛夫論》,足爲其輔。如《內經》、《素問》、《問髀》、《墨子》,長於格物,後之讖緯、《淮南》足爲其輔。如《荀子》長於修齊,後之《法言》、《中論》足爲其輔。如《管》、《晏》、《孫》、《吳》、《司馬法》、《國策》,長於治國,後之陸賈、賈誼足爲其輔。如《老子》、《陰符》、《關尹》、《文子》、《鶡冠》,長於平天下,後之道家間亦足爲其輔。"


譚嗣同將先秦諸子百家全歸於孔子門下,併力主莊子爲孔子後學,這樣一來,孔子自然就確立了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最高地位。不僅如此,在譚嗣同眼中哪怕到了先秦以後,儒家學派同樣也是中國最頂級的文化,他說:"孔教亡而三代下無可讀之書矣!乃若區玉檢於塵編,拾火齊於瓦礫,以冀萬一有當於孔教者,即黃梨洲《明夷待訪錄》其庶幾乎!其次,爲王船山之遺書。皆於君民之際有隱恫焉。黃出於陸、王,陸、王將纘莊之彷彿。王出於周、張,周、張亦綴鄒嶧之墜緒。輒有一二聞於孔之徒,非偶然也。"黃梨洲即黃宗羲,王船山即王夫之,他對儒家學派評價如此之高,足可見他對儒家學說的自豪之情。


下面咱們僅以莊子一例,來看下譚嗣同如何建構其"百家皆爲儒"理論的。孔子死後,"儒分爲八",至戰國時期,儒家學派則以孟子的心性儒學和荀子的經世儒學最爲顯赫,而譚嗣同在認同戰國時孔子學說分爲兩派的基礎上,將莊子一派歸於孔子門下。他認爲:


"孔學衍爲兩大支:一爲曾子傳子思而至孟子,孟故暢宣民主之理,以竟孔之志;一由子夏傳田子方而至莊子,莊故痛詆君主,自堯、舜以上,莫或免焉。不幸此兩支皆絕不傳,荀乃乘間冒孔之名,以敗孔之道。

……

孔子之學,衍爲兩大支:一由曾子,再傳而至孟子,然後暢發民主之理,以竟孔子之志;一由子夏,再傳而至莊子,遂痛詆君主,逃之人外,不爲時君之民,雖三代之君悉受其菲薄,雖似矯激,實亦孔氏之真傳也。持此識以論古,則唐、虞以後無可觀之政,三代以下無可讀之書。更以論國初三大儒,惟船山先生純是興民權之微旨;次則黃梨洲《明夷待訪錄》,亦具此義;顧亭林之學,殆無足觀。"


如此一來,作爲道家代表人物的莊子,一躍而成爲孔子的再傳弟子,並且是後世儒家兩派中的一派。這一點固然是因爲譚嗣同對莊子思想極有研究,更是他爲了證實"百家皆爲儒"理論而作出的善意修改。但須明確一點,雖然歷代皆有學者認爲莊子爲孔學一派,但總體上大家還是更加認爲莊子爲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這種觀點。

除此之外,譚嗣同對儒家學派傳承的研究更多的同西方民主思想相結合。在他看來,孔子之後,儒家學派一分爲二,這是因爲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從不同角度研習孔子思想的結果。但無論哪一派別的孔子後學,他們的思想核心都是民主思想。在他看來,孔子後學中的孟子一派是從正面"暢宣"、"暢發"民主的,莊子一支則是從反面抨擊不民主即抵制君主專制的。由此,整個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講民主的。這一點同康有爲、梁啓超有極大地相似之處。


在我們今天看來,譚嗣同這一觀點可謂是天方夜譚了;但需要注意的是,這是時代的產物。類似譚嗣同這種"百家皆爲儒"的觀點,在康有爲以及早期的梁啓超那裏同樣如是,他們的初衷也並非一定站在學術角度去論證中國思想史的發展,而是以此爲切入點來推行他們的變法主張,只不過在具體論點上有所出入而已。這種做法雖然在學術上不可取,但自有其合理性在內,其最終的目的也是爲了使中國儘快的富強起來。


自古慷慨悲歌之士皆爲國爲民,有着革命大無畏犧牲精神的譚嗣同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即使其學術上的弊端再多,也無法遮蔽他身上所散發出來的救國救民的偉大光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