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20 , 大福

西伯利亞地區還通過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的方式支援前線,1941蘇聯東部地區耕地面積就增加了135萬公頃 。

“西伯利亞”往往泛指俄羅斯在亞洲的全部領土,其地西起烏拉爾山。東至白令海峽,南至蒙古、哈薩克斯坦及我國邊境,面積可達1276萬平方千米,佔全蘇聯領土的 60 %以上。

16世紀起,統一的沙皇俄國就開始了對西伯利亞的征服,憑藉着先進的武器很快就摧毀了西伯利亞地區的蒙古汗國,僅僅 幾十年 的時間俄國征服者就像太平洋前進了數千公里,最終抵達了亞洲大陸的東端,乃至在18世紀跨過白令海峽征服了阿拉斯加。

西伯利亞汗國佔地遼闊卻人口不過二十餘萬,戰略實力遠不如俄國,最後被俄國的哥薩克葉爾馬克·季莫費耶維奇擊潰

俄國佔領西伯利亞一路擴張至阿拉斯加

也許當哥薩克們受沙皇號召踏上西伯利亞土地時是爲了掠奪毛皮,但毫無疑問最初的征服者們爲他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了遠比毛皮還要珍貴的 寶藏 。

雖然土地貧瘠不適宜耕種,但廣袤的森林擁有佔全蘇聯77%的木材儲備,星羅棋佈的河流擁有世界五分之一的淡水儲備,更爲重要的是西伯利亞土地之下的 豐富礦藏 。粗略估計下,西伯利亞石油儲量超過全世界的五分之一,僅次於沙特阿拉伯;煤炭儲量超過全世界的二分之一,都是發展現代工業 必不可少 的支柱。

地處北極圈、西伯利亞的大型油田——俄羅斯萬科爾油田

然而囿於對外國投資的依賴,與沙俄而言,其建設的中心仍然是西部地區,再加上資金和技術的限制,西伯利亞並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1908年西伯利亞工業產值僅爲全俄的3.25%,這種情況下的西伯利亞更多作爲 流放地 而聞名於世。

蓬勃向上的五年計劃

1917年後隨着蘇俄政權的勝利和穩固,增強國力發展工業成爲蘇聯政權的 當務之急 。資源豐富、且地理位置不易受攻擊的西伯利亞簡直就是天賜的寶地。從“一五”計劃起蘇聯開始 大規模 投資西伯利亞,原先的苦寒之地迎來了飛速的發展。

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強大動員力之下,這片不毛之地上很快建立起了蘇聯第二個冶金中心——烏拉爾—庫茲涅茨克採煤冶金聯合企業,該企業歷時兩個五年計劃。此後,西伯利亞開始成爲蘇聯 重要的 有色金屬產地和煤炭產地。

1928年別洛沃鋅廠落成,該廠僅僅在三年後的1931年就達到了全蘇鋅產量的四分之一,還有像庫茲巴斯煤田,在“一五計劃”末產煤量佔蘇聯全國的15%。頭兩個五年計劃的成功爲西伯利亞在“三五”計劃中贏來了更多的投資,其投資額佔當年蘇聯全國投資額的21.6%,鉅額的投資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別洛沃鋅廠出產的鋅對源源不斷的前線炮彈供應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庫茲巴斯的煤田閒暇休息時的工人

1938年開始的“三五”計劃除了進一步加強西伯利亞原有的煤炭業和冶金業外還興建大批機器製造業,比如在新西伯利亞建設輪機廠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三五”計劃裏西伯利亞的輕工業發展速度遠超兩個五年計劃,建設了一大批與民生息息相關的企業,上述的所有企業都將在不久之後的戰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歷經三個五年計劃的建設,尤其得益於工業建設,西伯利亞的交通、教育以及生活水平得到了 全方位發展 ,貧瘠的西伯利亞開始變得富饒且繁榮。不過進步雖然可觀,但也不能忽視西伯利亞起點低的客觀條件,相比之下西伯利亞更多是作爲西部地區的原材料生產地,在經濟上西伯利亞仍然是西部地區的 附庸 。

穩定的大後方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發動對蘇聯戰爭,倉促應戰的蘇軍一潰千里,僅到11月德軍就深入蘇聯境內1200公里,蘇聯失去了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三分之一的工業產量。面對西部工業區的 淪喪 ,遠在後方不易受攻擊的西伯利亞成爲蘇聯的 希望 。

重鎮斯摩棱斯克戰役65萬蘇軍被俘,志得意滿的希特勒抵達斯摩棱斯克,視察前線情況

得益於極深的 戰略縱深 ,一時半會德軍絕對打到西伯利亞,而且德國轟戰機航程短,很難對西伯利亞地區進行空襲。所以蘇聯首先是將從西部德國鐵蹄下搶救出來的工業安置在這個安全的 大後方 。

德軍開始進攻後僅兩天,蘇聯就成立了疏散委員會,27日頒佈《關於人員和貴重財產轉移和安置辦法》,幾個月的時間裏就將2593個企業疏散到東部地區,西伯利亞地區就接受了九百多個。

戰略物資煤炭也不能留給德國鬼子

緊接着,將西伯利亞地區原有的製造業和遷入的企業開始迅速向國防轉型,進入 戰爭體制 ,1941 年 8 月年蘇聯宣佈東部地區第一個戰時計劃即《關於伏爾加河流域、烏拉爾、西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和中亞各地區 1941 年第 4 季度和 1942 年的戰時經濟計劃》要求國家轉入戰爭軌道,所有國民經濟部門徹底爲國防需要服務。在此號召下西伯利亞的製造業大部分轉向軍工生產以 支援前線 。

”在前線進行一場激烈的總決戰!“

在戰時體制的運作下,1942年烏拉爾地區軍工產量比1940年增加了4倍,後方地區的製造業和加工業產值已經佔到了蘇聯全國的82%。

除了工業以外,西伯利亞地區還通過 擴大耕地面積 ,增加糧食產量的方式支援前線,1941蘇聯東部地區耕地面積就增加了135萬公頃,同時蘇聯當局也出臺多項決議鼓勵糧食的生產,使即使戰事緊張,勞動力稀缺的1942年,西伯利亞向國家交售糧食竟比1940年和平時期增加了500萬普特,可見西伯利亞人民爲抗擊侵略者做出了多大的貢獻!

”莫斯科農業科學院開發出的拖拉機在西伯利亞使用“

然而,西伯利亞畢竟只是蘇聯西部經濟的附庸,在西部大片土地淪喪的情況下僅僅依靠西伯利亞來支撐對德戰爭依然 非常困難 。即使戰時體制下西伯利亞地區軍工生產產量提高了許多,但到1942年蘇聯仍然陷入了生產能力的低谷,而且爲了滿足軍工生產的需要,蘇聯極力壓低民用產品生產,無疑給戰時蘇聯經濟造成了 極大的 壓力。

等待領取口糧的蘇聯女工

戰爭造成了蘇聯大量 人力損失 ,爲了保障軍隊數量,蘇聯大量動員農民參戰。1944年西伯利亞地區擁有勞動能力的農民僅爲戰前的59.2%,因爲男性勞動力的缺失不得不動員婦女、兒童參加勞動,這對本來就存在問題的蘇聯農業無疑是 雪上加霜 ,1943年蘇聯糧食的產量和收購量都開始下降。

蘇聯女工人在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口號中踊躍投入戰時生產,但是是以糧食減產的代價實現的

也許憑藉蘇聯本身能夠擊敗德國的侵略,但勢必會付出巨大的代價,所以無論在工業還是農業上蘇聯迫切需要得到西方盟國的 支援 。

早在戰爭開始的第二週莫洛托夫就開始通過美國大使館與美國商討援助相關事宜,經過討價還價最終在1941年10月30日羅斯福總統在未經議會同意的情況下批准了第一批價值10億美元貨運運往蘇聯,蘇聯也正式成爲租借法案的受援國之一。

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向蘇聯提供大規模民用物資及軍事援助,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SPAM午餐肉”,給紅軍戰士和普通孩子帶去了急需的蛋白質和脂肪

援助物資雖然確定了下來,但如何運到蘇聯仍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當時可選的道路主要有三條,第一條是走海路至波斯灣,再由伊朗運至蘇聯巴統;第二條則是先運至英國再由英國運至摩爾曼斯克和哈羅曼斯克;第三條則是由美國阿拉斯加運至蘇聯符拉迪沃斯克。

在當時情況下,第一條路線有受到德軍陸上進攻的危險,第二條路線則直接暴露在德國潛艇的威脅之下,事實上在蘇聯與美國簽訂租借法案《第一次議定書》期間所損失的30餘萬噸主要損失在第二條路線上。

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對蘇聯的租借法案

相比之下第三條路線實在是太安全了,不光能夠避免德軍陸海空的進攻,就連德國名義上的盟友日本也在此前蘇聯簽訂中立協議,何況日本早以決意南下無意與蘇聯開戰,將參與運輸船隻登記在蘇聯名下就基本避免了日本攻擊的可能性,因此二戰期間西方援助蘇聯的物資 一半以上 是通過這條路線運至蘇聯。此後鑑於海運速度比較慢,又在此之外開闢了阿拉斯加的費爾班斯至西伯利亞克拉諾亞爾斯克的空中運輸路線來提高運輸效率。

另一方面,得益於蘇聯戰前對西伯利亞交通設施的建設,西伯利亞鐵路里程數大幅增加,運送至此的貨物,可以通過鐵路、公路迅速運至各處前線和工廠,使支援的物資迅速發揮作用。也正是在1942年蘇聯形勢最爲危急的時刻,通過西伯利亞週轉的援助物資猶如久旱逢甘露一般幫助蘇聯 恢復了 元氣,爲下半年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積蓄了力量。

在海參崴卸下的美國謝爾曼坦克

美國女兵在運往蘇聯的謝爾曼坦克上面寫着:“向我們的蘇聯盟友問好”

對於蘇聯來說,它的西部一直是經濟的中心,但也是最 無險可守 ,最容易遭受攻擊的部分,這一點在面對德國入侵時暴露無遺。所幸的是蘇聯擁有西伯利亞這塊寶地,爲其提供了穩固的大後方,蘇聯才能在二戰中面對德國最精銳的陸軍,戰勝最兇惡敵人,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偉大的貢獻,在這段光輝的歷史中,西伯利亞, 功不可沒 。

參考資料

蘇德戰爭時期西方國家對蘇聯租借研究 . 李牧晨

蘇聯西伯利亞與遠東經濟概況 . 曹慶連

二戰期間美國對蘇實施租借法案之北太平洋航線研究 . 劉佳楠

前蘇聯加速開發西伯利亞的歷史背景 . 盧春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