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王安国的这首词也许不如这些名篇佳句,但是却让我们看到了独属于他的性情和风骨,令人眼前一亮。但是王安国却从来没有倚仗王安石的权势做过任何不义之事,其清高正直的品格一直为后人所称赞。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的功过是非就历来争议不休,但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却是无可置疑的。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王安石有个弟弟名为王安国,也是个文思敏捷的才子。

他曾写下一首《清平乐》,入选《宋词三百首》。


也许是是因为王安石的名气太大了,所以很多人常常忽略了王安国。

根据历史记载,虽然王安国没有上过学堂,但是他在12岁的时候便写得一手好文章,才名远播。

换言之,他是自学成才的,从这点上来说,他就不输很多大文豪。

可惜的是,纵然他发奋读书,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却屡屡在应试中碰壁。

按理说,他的同胞兄长王安石曾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想借个势,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但是王安国却从来没有倚仗王安石的权势做过任何不义之事,其清高正直的品格一直为后人所称赞。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就曾评价他“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


可惜的是这样一个有才华又有德行之人,却因为兄长的光芒过盛常被后人忽略。

幸好《宋词三百首》收录了他的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了独属于他的光芒。

这首词描绘了暮春的萧条景色,抒发了词人伤春、惜春的惆怅之情。

原本“伤春”是个很常见的题材,“夜来风雨神,花落知多少”、“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而王安国的这首词也许不如这些名篇佳句,但是却让我们看到了独属于他的性情和风骨,令人眼前一亮。


词的上半阕以倒叙的手法描绘了万花凋谢的残春景象,隐隐流露出伤感之情。

一夜风雨过后,满地都是脏污的落花,面对如此萧条的景色,词人的心中自是惆怅不已。

这时耳边传来了黄莺的啼叫,更是勾起了词人无限的愁思。

那不停啼叫的黄莺,仿佛也在为落花伤感,苦劝春天不要离去。

明明是词人不忍百花零落成泥,不愿春光逝去,却借黄莺之口倾吐,倒也颇为新奇有趣。

上半阕寥寥数语便勾勒了一幅狼藉不堪的暮春图景,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也奠定了全词伤感的基调。


接着的下半阕词人又从琵琶声写起,隐隐流露出一种青春虚度的感慨。

“琵琶”也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白居易曾言“弦弦掩抑声声思”,琵琶声的幽怨哀婉象征着主人公的无限愁思。

而王安国这里的“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也是如此道尽了闺中女儿对天涯游子的思念之情。

在这春意阑珊的时节,多少闺中女儿彻夜难眠,她们拨弄着琵琶,那缠缠绵绵的情思,随着风,飘落天涯。

当然若只是这种小儿女的春怨,这首词也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


真正令人眼前一亮的是结尾的两句,“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这两句委婉地表达了词人不愿趋炎附势的清高品格,使得整首词的境界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清人谭献在评价这首词时就盛赞“结笔品格自高”

全词来看,既有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也有怀人念远的幽怨,然而最令人钦佩的还是词人在结尾流露出的不亲权贵的风骨,令人眼前一亮。

这首《清平乐》最后能入选《宋词三百首》,大概也是和词人的铮铮风骨有关吧。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