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王安國的這首詞也許不如這些名篇佳句,但是卻讓我們看到了獨屬於他的性情和風骨,令人眼前一亮。但是王安國卻從來沒有倚仗王安石的權勢做過任何不義之事,其清高正直的品格一直爲後人所稱讚。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他在政治上的功過是非就歷來爭議不休,但是他在文學上的成就卻是無可置疑的。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王安石有個弟弟名爲王安國,也是個文思敏捷的才子。

他曾寫下一首《清平樂》,入選《宋詞三百首》。


也許是是因爲王安石的名氣太大了,所以很多人常常忽略了王安國。

根據歷史記載,雖然王安國沒有上過學堂,但是他在12歲的時候便寫得一手好文章,才名遠播。

換言之,他是自學成才的,從這點上來說,他就不輸很多大文豪。

可惜的是,縱然他發奮讀書,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卻屢屢在應試中碰壁。

按理說,他的同胞兄長王安石曾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他想借個勢,是完全不成問題的。

但是王安國卻從來沒有倚仗王安石的權勢做過任何不義之事,其清高正直的品格一直爲後人所稱讚。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就曾評價他“於書無所不通,其明於是非得失之理爲尤詳,其文閎富典重,其詩博而深”


可惜的是這樣一個有才華又有德行之人,卻因爲兄長的光芒過盛常被後人忽略。

幸好《宋詞三百首》收錄了他的這首詞,讓我們看到了獨屬於他的光芒。

這首詞描繪了暮春的蕭條景色,抒發了詞人傷春、惜春的惆悵之情。

原本“傷春”是個很常見的題材,“夜來風雨神,花落知多少”、“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都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而王安國的這首詞也許不如這些名篇佳句,但是卻讓我們看到了獨屬於他的性情和風骨,令人眼前一亮。


詞的上半闋以倒敘的手法描繪了萬花凋謝的殘春景象,隱隱流露出傷感之情。

一夜風雨過後,滿地都是髒污的落花,面對如此蕭條的景色,詞人的心中自是惆悵不已。

這時耳邊傳來了黃鶯的啼叫,更是勾起了詞人無限的愁思。

那不停啼叫的黃鶯,彷彿也在爲落花傷感,苦勸春天不要離去。

明明是詞人不忍百花零落成泥,不願春光逝去,卻借黃鶯之口傾吐,倒也頗爲新奇有趣。

上半闋寥寥數語便勾勒了一幅狼藉不堪的暮春圖景,營造了一種淒涼的氣氛,也奠定了全詞傷感的基調。


接着的下半闋詞人又從琵琶聲寫起,隱隱流露出一種青春虛度的感慨。

“琵琶”也是詩詞中常見的意象,白居易曾言“弦弦掩抑聲聲思”,琵琶聲的幽怨哀婉象徵着主人公的無限愁思。

而王安國這裏的“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也是如此道盡了閨中女兒對天涯遊子的思念之情。

在這春意闌珊的時節,多少閨中女兒徹夜難眠,她們撥弄着琵琶,那纏纏綿綿的情思,隨着風,飄落天涯。

當然若只是這種小兒女的春怨,這首詞也並沒有什麼新奇之處。


真正令人眼前一亮的是結尾的兩句,“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這兩句委婉地表達了詞人不願趨炎附勢的清高品格,使得整首詞的境界上升到了更高的層次。

清人譚獻在評價這首詞時就盛讚“結筆品格自高”

全詞來看,既有對時光流逝的傷感,也有懷人念遠的幽怨,然而最令人欽佩的還是詞人在結尾流露出的不親權貴的風骨,令人眼前一亮。

這首《清平樂》最後能入選《宋詞三百首》,大概也是和詞人的錚錚風骨有關吧。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