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目前对于北冰洋核废料尚未看到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直接证据,但摆在俄罗斯面前的大量废弃核潜艇,仍然是北冰洋环境的最大杀手。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核技术和安全标准的提高,再加上国际上一系列核限制措施,不仅各国的核潜艇事故下降明显,一些周边国家出于本国利益的考量之下也愿意同俄罗斯展开核废料处理等相关合作。

冷战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造成了巨大资源消耗,也给全球各地造成了不同影响的环境灾难。北冰洋一直被称为世界核大国的“练兵场”,再不断的军事对峙中,前苏联大量发展的核潜艇最终成为了北冰洋环境污染的最不稳定因素。
自从美国在1954年下水了世界上首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以后,美苏相继在20世纪50年代疯狂的建造核潜艇,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80年代。在苏联解体以后,几乎所有的核动力潜艇都归属到俄罗斯管辖,表面上看是巨大的军事实力,实际上却让人心惊胆战。
核潜艇建造过程极为复杂,代表了当时人类核动力科技的最顶峰。不但战斗力强大,而且无限航程的功能几乎已经成为了远洋战斗的标配。但接收了苏联大部分核潜艇遗产的俄罗斯看似风光无限、家底丰厚,其实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经过了冷战的几十年的服役和消耗,俄罗斯所接收的水面舰艇,包括核潜艇等大多数舰艇都面临着退役或者升级的处境,特别是那些需要退役的核潜艇,拆解的费用的是一笔巨额的资金,毕竟核反应堆里的放射性元素可不是开玩笑的。而俄罗斯由于经费问题,堆砌在北冰洋港口的核潜艇也疏于管理,而且有些冷却的核潜艇反应堆仍然具有放射性威胁,一旦泄露将会导致北冰洋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俄罗斯海军目前的核潜艇每年大约都会产生约2万立方米的固态废弃核燃料和6000吨的固态废弃核燃料,而且随时间的推移这一数字还会每年上升,特别是拥有大量核潜艇的北方舰队,是核废弃物产生的重灾区。对于俄罗斯来讲,核潜艇的燃料拆除他们通常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先将核反应堆的废弃燃料和组件转移到固定储存仓中,通常是事先准备好固定的存储船只;第二步会将这部分的核废弃物转移到陆地上的储存设备中并进行再度加工和掩埋。而俄罗斯北部的科拉港拥有100多艘等待拆解的核潜艇,这里是全世界最大的核潜艇坟场。面对着数量庞大等待拆解的核潜艇,俄罗斯每年仅仅只能拆解几艘,而按照这种速度,将剩余的所有核潜艇拆解完,还需要长达几十年的时间。
最为关键的是,目前俄罗斯的核废料储存设施严重缺乏,并且由于运输船和储存基地的缺乏,从反应堆中所清理出来的燃料很可能好几年之内的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而核潜艇的肢解、去污、清理、运输等工作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根据估算,如果完整的处理一艘退役核潜艇的话,其费用会高达数千万美金,这对于每年军费预算仅仅600亿美金的俄罗斯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并且俄罗斯现有的核潜艇退役处理技术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可靠的技术方案。在处置方案不成熟,处理资金短缺,在加上退役核潜艇保有量大的情况下,这些长期泡在水里的退役核潜艇就像是俄罗斯漂浮在北冰洋的一颗颗定时炸弹。
除了退役核潜艇因为来不及处理成为了北冰洋环境污染的隐患之外,事故频发的核潜艇也是造成北冰洋地区核污染的重要因素。根据相关资料的统计,在20世纪中后期的几十年里,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核潜艇沉没事故就高达18起,并因此造成了800多人的死亡,至今仍然有十几艘核潜艇静静的躺在北冰洋冰冷的海水中。而这些看似安静的核潜艇残骸,在水压和海水一步步的腐蚀之下无疑给这里的海洋生物以及海底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机。
比如,1989年4月7日,前苏联的“共青团员”号核动力潜艇由于舱室起火造成了重大灾难,虽然事后潜艇上的水手们扑灭了大火并关闭了核反应堆,但这艘携带了2枚核弹头鱼雷的攻击型核潜艇还是沉没在了冰冷的北冰洋里,而这个地方距离挪威本土仅仅340千米。并且该潜艇的鱼雷发射舱口处于打开状态,核鱼雷直接承受着海水的压力。从现有的数据统计来看,从20世纪70年代年开始一直到20世纪末期,世界上总共沉没的10艘核潜艇,全部为苏联所有。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苏联制造的核潜艇数量多,当时建造了250艘,占据世界核潜艇数量的一半;还有潜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不到位,安全标准较低和使用人员素质较差等等原因。
其实远在前苏联时期对核废料的处理问题就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当时的核武器生产企业和核试验基地中,都是将生产和实验产生的核废料直接倾倒在北冰洋里。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俄罗斯船舰队的大部分核废料都是倾倒在北冰洋的巴伦支海和喀拉海,这种历史传统更加剧了环境污染。
而由此也带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核污染是否随着洋流扩散。然而由于北冰洋地区的环境和水流复杂,每个区域,每个海湾都偶遇自身的不同特性,在扩散的过程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产生变化,并且受到物理、生物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想要确定固定核污染源,在北冰洋地区也是比较困难的。目前,相关的科学组织已经在包括远东海洋和拉布拉多海,以及北极地区的许多冰川地区进行了采样和收集数据工作。
除了核废料带来的直接的放射性污染以外,核废料对生物造成的积蓄性污染也是其中的重点。这其中包括海洋生物在吸收放射性元素以后会累积在海底并形成叠加效应的影响,空气、水以及其他自然固体吸收放射性元素,如果这些带有放射性的生物被人类长期食用,包括长期接触到这些带有反射性物质的固体、空气等等,那么带来的后果肯定是灾难性的。
根据科学家的相关估算,北冰洋地区的核废料污染看似摸不着、看不见,但最终的结果都会被人类所买单。首先遭到影响的就是长期生活在该地区附近的原住民。同时放射性物质的分解速度相比于其他温暖的地区,北冰洋的分解速度要缓慢的多。在高辐射的影响之下,不论是长期食用受到污染的食物,还是长期生活在辐射超标的环境下,都会引发诸如癌症、畸形、急性出血等大量的恶性疾病,并且对其后代产生终身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气候全暖等各项因素,北冰洋的核污染问题不仅仅是俄罗斯一家的问题了,美国、加拿大、瑞典、挪威等高纬度国家都非常的头痛。因为北冰洋作为地球气候系统的一部分,在大气和大洋环流之下,谁都不敢确定这些隐藏不定的核污染是否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俄罗斯不科学的处理方式给整个人类都带来了巨大安全隐患。目前鉴于问题的严重性,多国都参与到了俄罗斯核废料排放入海的问题中,采取了多边的接触,以促使各国在和平、稳定的情况下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核技术和安全标准的提高,再加上国际上一系列核限制措施,不仅各国的核潜艇事故下降明显,一些周边国家出于本国利益的考量之下也愿意同俄罗斯展开核废料处理等相关合作。包括英美等国为俄罗斯提供了辅助检测设备、培训和预警,协助销毁核潜艇等等。
例如挪威和俄罗斯早在1996年就签署了核废料的处理合作方案,方案中规定到:重新建立一个特定区域用于核潜艇固态污染物的存储;重新建造专用的船只、铁路用于核废料的运输;将原有的核废料储存船只、仓储罐进行升级等等。挪威为此付出了高达2000万美金以上的无偿援助。
其他国家中,包括德国愿意为俄罗斯提供价值数千万欧元的核潜艇报废处理设备,芬兰提供了3000吨用于防止核泄漏的重型防护铅板等等。但这一切对于俄罗斯现在所面临的处境来讲只不过是杯水车薪,要想真正、彻底的解决这些核污染问题,所需的费用起码是天文数字。同时俄罗斯还必须加强立法,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和建立更加安全的核设施使用体制。
虽然目前对于北冰洋核废料尚未看到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直接证据,但摆在俄罗斯面前的大量废弃核潜艇,仍然是北冰洋环境的最大杀手。而国际之间的合作,比如俄罗斯与挪威的合作,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正向的作用,但这是以淡化国家责任为代价所付出的实际行动,而俄罗斯本身更应该在这起国家造成的事故中肩负起大国应有的环境责任和义务。
北冰洋不仅仅是俄罗斯的,也是全球各个国家共同拥有的,在北冰洋遭到核污染的历史大背景之下,人类的利益应该是相同的。虽然国际合作多有摩擦和冲突,但在这种全人类都面临着威胁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摒弃一切,向着友好、合作的局面迈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