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雖然目前對於北冰洋核廢料尚未看到對人類健康影響的直接證據,但擺在俄羅斯面前的大量廢棄核潛艇,仍然是北冰洋環境的最大殺手。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着核技術和安全標準的提高,再加上國際上一系列核限制措施,不僅各國的核潛艇事故下降明顯,一些周邊國家出於本國利益的考量之下也願意同俄羅斯展開核廢料處理等相關合作。

冷戰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僅造成了巨大資源消耗,也給全球各地造成了不同影響的環境災難。北冰洋一直被稱爲世界核大國的“練兵場”,再不斷的軍事對峙中,前蘇聯大量發展的核潛艇最終成爲了北冰洋環境污染的最不穩定因素。
自從美國在1954年下水了世界上首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以後,美蘇相繼在20世紀50年代瘋狂的建造核潛艇,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80年代。在蘇聯解體以後,幾乎所有的核動力潛艇都歸屬到俄羅斯管轄,表面上看是巨大的軍事實力,實際上卻讓人心驚膽戰。
核潛艇建造過程極爲複雜,代表了當時人類核動力科技的最頂峯。不但戰鬥力強大,而且無限航程的功能幾乎已經成爲了遠洋戰鬥的標配。但接收了蘇聯大部分核潛艇遺產的俄羅斯看似風光無限、家底豐厚,其實遠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經過了冷戰的幾十年的服役和消耗,俄羅斯所接收的水面艦艇,包括核潛艇等大多數艦艇都面臨着退役或者升級的處境,特別是那些需要退役的核潛艇,拆解的費用的是一筆鉅額的資金,畢竟核反應堆裏的放射性元素可不是開玩笑的。而俄羅斯由於經費問題,堆砌在北冰洋港口的核潛艇也疏於管理,而且有些冷卻的核潛艇反應堆仍然具有放射性威脅,一旦泄露將會導致北冰洋的環境受到嚴重污染。
俄羅斯海軍目前的核潛艇每年大約都會產生約2萬立方米的固態廢棄核燃料和6000噸的固態廢棄核燃料,而且隨時間的推移這一數字還會每年上升,特別是擁有大量核潛艇的北方艦隊,是核廢棄物產生的重災區。對於俄羅斯來講,核潛艇的燃料拆除他們通常分爲三個步驟,第一步是先將核反應堆的廢棄燃料和組件轉移到固定儲存倉中,通常是事先準備好固定的存儲船隻;第二步會將這部分的核廢棄物轉移到陸地上的儲存設備中並進行再度加工和掩埋。而俄羅斯北部的科拉港擁有100多艘等待拆解的核潛艇,這裏是全世界最大的核潛艇墳場。面對着數量龐大等待拆解的核潛艇,俄羅斯每年僅僅只能拆解幾艘,而按照這種速度,將剩餘的所有核潛艇拆解完,還需要長達幾十年的時間。
最爲關鍵的是,目前俄羅斯的核廢料儲存設施嚴重缺乏,並且由於運輸船和儲存基地的缺乏,從反應堆中所清理出來的燃料很可能好幾年之內的安全都無法得到保障。而核潛艇的肢解、去污、清理、運輸等工作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根據估算,如果完整的處理一艘退役核潛艇的話,其費用會高達數千萬美金,這對於每年軍費預算僅僅600億美金的俄羅斯來講無異於雪上加霜。並且俄羅斯現有的核潛艇退役處理技術目前還處於發展階段,並沒有形成一套完整、可靠的技術方案。在處置方案不成熟,處理資金短缺,在加上退役核潛艇保有量大的情況下,這些長期泡在水裏的退役核潛艇就像是俄羅斯漂浮在北冰洋的一顆顆定時炸彈。
除了退役核潛艇因爲來不及處理成爲了北冰洋環境污染的隱患之外,事故頻發的核潛艇也是造成北冰洋地區核污染的重要因素。根據相關資料的統計,在20世紀中後期的幾十年裏,因爲各種原因造成的核潛艇沉沒事故就高達18起,並因此造成了800多人的死亡,至今仍然有十幾艘核潛艇靜靜的躺在北冰洋冰冷的海水中。而這些看似安靜的核潛艇殘骸,在水壓和海水一步步的腐蝕之下無疑給這裏的海洋生物以及海底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危機。
比如,1989年4月7日,前蘇聯的“共青團員”號核動力潛艇由於艙室起火造成了重大災難,雖然事後潛艇上的水手們撲滅了大火併關閉了核反應堆,但這艘攜帶了2枚核彈頭魚雷的攻擊型核潛艇還是沉沒在了冰冷的北冰洋裏,而這個地方距離挪威本土僅僅340千米。並且該潛艇的魚雷發射艙口處於打開狀態,核魚雷直接承受着海水的壓力。從現有的數據統計來看,從20世紀70年代年開始一直到20世紀末期,世界上總共沉沒的10艘核潛艇,全部爲蘇聯所有。其中的原因不僅僅是蘇聯製造的核潛艇數量多,當時建造了250艘,佔據世界核潛艇數量的一半;還有潛艇的日常管理和維護不到位,安全標準較低和使用人員素質較差等等原因。
其實遠在前蘇聯時期對核廢料的處理問題就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在當時的核武器生產企業和核試驗基地中,都是將生產和實驗產生的核廢料直接傾倒在北冰洋裏。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俄羅斯船艦隊的大部分核廢料都是傾倒在北冰洋的巴倫支海和喀拉海,這種歷史傳統更加劇了環境污染。
而由此也帶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核污染是否隨着洋流擴散。然而由於北冰洋地區的環境和水流複雜,每個區域,每個海灣都偶遇自身的不同特性,在擴散的過程中會隨着時間的推移不斷產生變化,並且受到物理、生物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因此想要確定固定核污染源,在北冰洋地區也是比較困難的。目前,相關的科學組織已經在包括遠東海洋和拉布拉多海,以及北極地區的許多冰川地區進行了採樣和收集數據工作。
除了核廢料帶來的直接的放射性污染以外,核廢料對生物造成的積蓄性污染也是其中的重點。這其中包括海洋生物在吸收放射性元素以後會累積在海底並形成疊加效應的影響,空氣、水以及其他自然固體吸收放射性元素,如果這些帶有放射性的生物被人類長期食用,包括長期接觸到這些帶有反射性物質的固體、空氣等等,那麼帶來的後果肯定是災難性的。
根據科學家的相關估算,北冰洋地區的核廢料污染看似摸不着、看不見,但最終的結果都會被人類所買單。首先遭到影響的就是長期生活在該地區附近的原住民。同時放射性物質的分解速度相比於其他溫暖的地區,北冰洋的分解速度要緩慢的多。在高輻射的影響之下,不論是長期食用受到污染的食物,還是長期生活在輻射超標的環境下,都會引發諸如癌症、畸形、急性出血等大量的惡性疾病,並且對其後代產生終身的影響。
隨着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全球氣候全暖等各項因素,北冰洋的核污染問題不僅僅是俄羅斯一家的問題了,美國、加拿大、瑞典、挪威等高緯度國家都非常的頭痛。因爲北冰洋作爲地球氣候系統的一部分,在大氣和大洋環流之下,誰都不敢確定這些隱藏不定的核污染是否會給自己帶來麻煩,俄羅斯不科學的處理方式給整個人類都帶來了巨大安全隱患。目前鑑於問題的嚴重性,多國都參與到了俄羅斯核廢料排放入海的問題中,採取了多邊的接觸,以促使各國在和平、穩定的情況下找到新的解決方案。
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着核技術和安全標準的提高,再加上國際上一系列核限制措施,不僅各國的核潛艇事故下降明顯,一些周邊國家出於本國利益的考量之下也願意同俄羅斯展開核廢料處理等相關合作。包括英美等國爲俄羅斯提供了輔助檢測設備、培訓和預警,協助銷燬核潛艇等等。
例如挪威和俄羅斯早在1996年就簽署了核廢料的處理合作方案,方案中規定到:重新建立一個特定區域用於核潛艇固態污染物的存儲;重新建造專用的船隻、鐵路用於核廢料的運輸;將原有的核廢料儲存船隻、倉儲罐進行升級等等。挪威爲此付出了高達2000萬美金以上的無償援助。
其他國家中,包括德國願意爲俄羅斯提供價值數千萬歐元的核潛艇報廢處理設備,芬蘭提供了3000噸用於防止核泄漏的重型防護鉛板等等。但這一切對於俄羅斯現在所面臨的處境來講只不過是杯水車薪,要想真正、徹底的解決這些核污染問題,所需的費用起碼是天文數字。同時俄羅斯還必須加強立法,承擔起保護環境的責任和建立更加安全的核設施使用體制。
雖然目前對於北冰洋核廢料尚未看到對人類健康影響的直接證據,但擺在俄羅斯面前的大量廢棄核潛艇,仍然是北冰洋環境的最大殺手。而國際之間的合作,比如俄羅斯與挪威的合作,雖然能夠起到一定的積極正向的作用,但這是以淡化國家責任爲代價所付出的實際行動,而俄羅斯本身更應該在這起國家造成的事故中肩負起大國應有的環境責任和義務。
北冰洋不僅僅是俄羅斯的,也是全球各個國家共同擁有的,在北冰洋遭到核污染的歷史大背景之下,人類的利益應該是相同的。雖然國際合作多有摩擦和衝突,但在這種全人類都面臨着威脅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摒棄一切,向着友好、合作的局面邁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