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晏殊能够支持新政最主要的是,他是一个客观的人,不谋私利。但是同样作为老臣的晏殊,却支持新政。

晏殊是北宋名臣、文学家,他在宋真宗时期就中了进士,入朝为官。到了宋仁宗时期,他已官居宰相。

庆历新政时,朝中很多大臣都表示反对新政,其中不乏一些宋真宗时期的老臣,比如夏竦等人。

但是同样作为老臣的晏殊,却支持新政。难道新政对他有利吗?当然不是,他支持新政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

1、客观思想

晏殊能够支持新政最主要的是,他是一个客观的人,不谋私利。

新政的内容触犯了大官僚们的利益,因此引起朝中诸多大臣的反对,当然也会触及晏殊的利益。但是晏殊认为朝廷的利益,百姓的利益更为重要,不能因私废公。

比如宋仁宗刚登基时,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专权,晏殊就建议刘太后垂帘听政,得到朝中上下一致支持,就此解除了大臣专权的危机。

在宋军抵御西夏进犯时屡战屡败,晏殊分析当时的形势,认为是军备不足导致的,于是上奏要求加强军备,并提出了四条措施,很快就平定了西夏的进攻。

以上两件事,就说明晏殊很有智慧,对事务的分析很客观,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宋仁宗时期,宋朝表现出来的许多问题,需要改变一些旧的制度才能解决,范仲淹等人便提出改革。

这些改革也让一大部分朝廷官员受到了影响,然而晏殊认为改革对朝廷,对百姓有利,所以十分支持新政。

正因为晏殊的客观,他才能够认识到新政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2、思想开阔

晏殊不仅客观,而且思想很开阔。例如,晏殊在应天府任职时,他发展书院,扶持了应天府书院,并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为朝廷培养了一批人才。

欧阳修对此还一句评价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也就是说,从五代时期以来,都没有重视教育,而晏殊开始恢复教育了。

这就说明了晏殊的思想很开阔,他知道宋朝要发展,就要靠教育,没有教育就没有后备人才,只有教育才能兴邦。

新政的提议也是为了宋朝的将来,这个想法与晏殊是殊途同归,所以晏殊也支持新政。晏殊开阔的思想促成了新政推行,也可以说新政是在晏殊的领导下进行的一场改革。

3、生活习惯

晏殊认为新政的内容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新政要大臣们过紧日子,这对晏殊根本不是问题,因为晏殊生活简朴,且主张新人的任用。

比如晏殊入朝为官时很穷,大臣们在闲暇时都出去游山玩水,可是晏殊在家里学习看书,所以养成了节俭,爱学习的习惯。而在举荐新人方面,晏殊也向朝廷举荐了范仲淹,欧阳修等人。

可见,晏殊的习惯和主张,与新政中“提倡节俭”“重视教育”的内容不谋而合。晏殊支持新政也成为理所当然了。

晏殊虽然在宋仁宗时期已经是一个老臣了,但他并不守旧,且愿意接受新生事物,适应变化。所以,他不像其他老臣那样古板,也很赞成年轻一派的官员建议,实行新政。

他也成为了为数不多的,支持新政的老臣。

所以一个人是否有先进的思想,与年龄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所受的教育和生活习惯有关。

因为时代的进步,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都在变化,那么年轻人和老年人的观念很容易发生矛盾和摩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代沟”。

然而现在也有很多老人,和晏殊一样,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年轻人不要一味觉得老年人的思想过时了,其实有些年轻人的思想也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老年人觉得年轻人的行为都不对,和年轻人觉得所有的老人都思想僵化,这两种行为都是偏执的。真正先进的思想是,不给别人上“标签”,摒除傲慢与偏见。

从晏殊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两件事:一是从小培养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才知道如何更有效地去生活,去面对社会;二是人要学会吐故纳新,不故步自封,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晏殊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为人处世的榜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