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馬原產蒙古高原,處於半野生生存狀態,它們既沒有舒適的馬廄,也沒有精美的飼料,在狐狼出沒的草原上風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蟲,冬季能耐得住-40℃的嚴寒。其體形矮小,其貌不揚,頭大頸短,體魄強健,胸寬鬃長,皮厚毛粗,能抵禦西伯利亞暴雪;能揚蹄踢碎狐狼的腦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這是今天的人們賦予蒙古馬的定義,但相比其它馬的品種,它們還有着以下優勢。

不高大,好養活

馬在古代戰爭中,是不可缺少的利器,形象地比喻它,如同後來纔有的、快速的、機動性良好的坦克。因此,它是戰爭取勝的關鍵因素之一。

因爲馬喜高寒,所以,中國中原地區與長江中下游地區是很少能夠出產能夠適應戰爭需要的名馬的。也正是這個原因,擁有名馬的歷史上的匈奴人才來去如風,一度讓中原王朝非常頭痛。從地理的角度來說,匈奴人的馬應該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蒙古馬。

這種馬最大的一個特點是,身材矮小、好養活。讓我們先從一個故事開始。

大家都知道,在漢代的軍隊裏,有很多的馬是引進的,比如漢武帝爲了得到血汗寶馬,不惜以發動兩次針對大宛的戰爭爲代價。漢朝引進的寶馬,有一個普遍的特點就是高大、漂亮。據傳,在漢朝與匈奴人的一次作戰裏,漢朝的騎兵隊伍被集合了起來,整齊地列隊了,匈奴人見了漢朝的那些馬,覺得它們太高大、漂亮了,再看看自己的馬那麼矮小,就有些不好意思迎戰,主動撤退了。

像大個子的人能喫、漂亮的人需要打扮一樣,漢朝的馬也是這樣的,在高大與漂亮上花費了不少成本。引進一種馬並繁育成功,這中間的成本不能細計,但一定是鉅額的。高大漂亮的漢朝的馬在軍隊的供給成本里,相當於10-15個士兵的供給成本,也就是說,它除了不拿薪水之外,與10-15個士兵供給是相等的。

如果以一個士兵每天二斤粗糧計算,那麼,一匹馬每天的用料應該在20-30斤。但光有這些東西還不行,就像人需要喫菜一樣,馬是需要喫草的,並以“草包”著稱,每天必須喫很多幹草或青草,外加足夠的飲水才能跑得動、跑得快。就草料而言,這種後勤的供給要比10-15個士兵難。因爲古代運輸不便,草料與糧食相比起來,佔的空間較大,不十分方便。

但是,蒙古馬就不一樣,因爲體型小,喫的相對高頭大馬來說相對較少,甚至不及高頭大馬的二分之一。更重要的是,因爲體型小即使餓了,也能夠拖一段時間;又因爲嘴不饞不挑食等原因,很好對付、養活,不如高頭大馬那麼嬌氣,如果草料不足,很快就會被拖垮了。

爆發力一般,耐力卻極好

馬匹爆發力怎麼樣,從騎兵衝刺中就能看出來。而衝刺是戰爭決定勝負的關鍵所在。所以,衝刺的速度非常重要,它是對馬匹爆發力的最好測驗。有網友做這個樣的計算:如果是輕騎兵,不披甲或者只披很輕的甲,馬匹負擔不重,那麼衝刺到每小時60公里也不稀奇;如果是重騎兵,披全甲的話,馬匹負重近200斤,撐死了能跑到每小時40公里。單個騎兵可以衝得更快,但如果是一羣騎兵,他們往往需要維持一個衝鋒的隊形,就只能維持一個較慢的速度,好讓拐彎半徑大的隊友能跟上,並保持隊形。這種情況下,通常也就每小時30公里的速度。

這就是說,作爲戰馬在衝刺時需要每小時30公里-60公里的相應爆發力。也有網友做過這樣的計算蒙古馬的衝刺速度大約在每小時40-50公里左右,顯然,它們達不到每小時60公里速度及相應的爆發力。但是,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那就是將裝備的重量減輕。網友的計算是這樣的:一般說來,古代蒙古騎兵的體重一般在50千克左右,衝刺時披輕甲,帶馬刀、輕戰斧、一張弓、12支箭,馬鞍、轡頭、馬鐙,這些東西大約在50-70千克左右。

再加上人的重量,蒙古馬在衝刺時的負重大約120千克左右。

相比之下,歐洲中世紀騎兵的馬是阿拉伯馬,它的體力比蒙古馬要好,但它的負重比蒙古馬大得多,因此,衝刺速度大約每小時30-40千米。阿拉伯馬當時的騎士的裝備與蒙古戰士有很大不同,有40千克的鋼甲,帶長槍、長劍、馬鞍、轡頭、馬鐙,戰馬還要裝備20—30千克馬甲,騎士的體重也比蒙古戰士的重,一般約60公斤,普遍比蒙古戰士重10公斤左右。所以,打起仗來往往是阿拉伯馬的衝刺速度往往趕不過蒙古馬,也總是追不上蒙古騎兵。

人的裝備就這樣解決了馬的不足,而蒙古馬的另一個特點也便在這裏體現了出來,那就是它們的耐力極好,適合長途行軍。據史料記載,成吉思汗鐵騎西征時,經常靠蒙古馬的驚人速度及耐力對敵人進行突然襲擊,從而得到勝利。

例如:1219年9月,成吉思汗的兩位大將速布臺和哲別攻打花喇子漠國訛答刺城時因城內保衛工事堅固而未能攻破。哲別帶軍隊退居500裏遠,並休整隊伍。敵人得知成吉思汗大軍退到500裏遠時,城內衛軍便放下心來,放鬆了警惕。但是,蒙古大軍休整幾天後,有一晚哲別突然下令,率大軍進攻訛答刺城。大軍夜行500裏次日清晨到達城下,進行突攻。因城內毫無準備,成吉思汗大軍輕易攻破了城,並獲全勝。此後蒙古軍名聲大振,僅用兩年時間就打敗了強大的花剌子模。

既能用於戰鬥,又能用於農業生產

據說,全世界的馬匹如果仔細劃分,有300多個品種,而且價格差異非常大。人們根據馬匹的用途,可將馬匹分爲:騎乘馬(輕型馬)和挽馬(重型馬,俗稱拉車馬)。騎乘馬的價格高於挽馬的價格。而能幹農活或者既能用於戰鬥、又能用於農業生產的馬一定不是所謂的騎乘馬和挽馬。也許正是這個原因,至今西北地區依然流傳着這樣一句話:馬是個樣子活,不能幹農活。

爲什麼呢?我們在前面其實已經講到了,馬的體型高大、爆發力強,而農活是慢工細活,也就不適應它們了。另外,可能是人們覺得馬天生就是用來打仗的,如果用來幹農活,多少有些可惜,況且還很能喫,一般老百姓養不起。但是,有沒有既能用於戰鬥、又能用於農業生產的馬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蒙古馬。

騾子是馬與驢雜交的一種品種,公驢和母馬雜交生出的後代被稱爲馬騾,也可以稱爲騾;而公馬和母驢的後代被稱爲驢騾,也被稱爲駃騠。馬騾被認爲是一個雜種優勢的典型案例,馬騾有許多比父母更好的性能,它比馬還要高大,擁有比馬更好的耐力,不像馬對飼料要求那麼高而且食量也小於馬,而且壽命更長,使用年限也更長。騾子堪粗飼、耐勞苦,抗病力及適應性強,因此,有“騾子能馱”之說。根據資料顯示:過去馱幫趕騾馱運,一匹大騾子要馱700-800公斤貨物,而且還需要長途跋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