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有三次远征到今天的俄罗斯境内,第一次是北匈奴西迁,第二次是蒙古西征,第三次是土尔扈特人西迁。
正因为这三次民族迁徙活动,所以,在今天俄罗斯的里海、黑海沿岸以及伏尔加河下游一带,有匈奴人、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后裔,例如鞑靼人、库梅克人就是突厥语族民族,卡尔梅克人则是蒙古人(土尔扈特人)的后裔。
公元91年,北匈奴在汉朝军队的打击下,已经无法在漠北地区立足,开启了持久而漫长的向西迁徙的过程,大约在公元160年左右,他们来到中亚的锡尔河流域,这里是康居国,匈奴人在康居待了100多年的时间,受到贵霜帝国(月氏人建立的国家)和康居人的压力,被迫迁往粟特(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他们又在粟特待了100多年的时间,在公元350年左右,迁到东欧的顿河流域,他们在黑海北岸一带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打败了当地的阿兰人,欧洲历史上的匈人很有可能就是匈奴人的后代,匈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匈人帝国,最强盛之时,今天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甚至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些地方都是匈人帝国的疆域。
公元1218至公元1260年,蒙古帝国对亚欧大陆进行了三次西征,其中1235至1241年的第二次西征,主要是发生在中亚和东欧地区,在第二次西征期间,蒙古军队先后攻占了莫斯科和基辅,征服了罗斯人建立的诸公国,此次西征,蒙古军队最远进军至匈牙利、波兰等地,因窝阔台大汗逝世的消息传来,蒙古军队才中止了对维也纳的进攻,后来,蒙古人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建立了金帐汗国。
早在唐朝的时候,突厥汗国已经灭亡,一些突厥人开始西迁至中亚和西亚等地,但是他们在中亚、西亚等地的力量并不是很强大,突厥人在中亚、西亚乃至东欧地区的力量进一步强大,占据优势地区,是在蒙古西征之后,蒙古人在西征的过程中,征调大量的突厥人参加军队,于是突厥人与蒙古人共同构成了当地的军事贵族,这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亦有大量的突厥语族民族迁徙至里海、黑海等地的东欧地区。
中国北方最后一支骑兵,远征至俄罗斯,就是土尔扈特人的西迁,元朝灭亡以后,蒙古诸部逐渐走向分裂,自西向东,分为瓦剌、鞑靼和兀良哈,这是明朝时期的蒙古三大部。
瓦剌控制着蒙古草原的西部地区,而鞑靼则位于蒙古草原的东部地区,大兴安岭以东的地方属于兀良哈三卫。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先后五次亲征漠北,与蒙古三大部均有大战,明成祖对漠北的五次远征,进一步削弱了蒙古诸部的实力,但是呢,在客观上,却为瓦剌部的崛起提供了良机。
明成祖五次亲征漠北,第一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都是攻打鞑靼部的军队,在第五次北伐之时,鞑靼部首领阿鲁台逃往哈剌哈河(今蒙古国境内的河流)下游一带,但明朝军队进军至哈剌哈河时,周围三百里之地,却找不到阿鲁台的军队,于是明军准备班师回京,大军行进至榆木川时,明成祖病死。经过明成祖第五次北伐,鞑靼部的势力彻底衰落。
明成祖率军千里奔袭,没有找到阿鲁台的主力部队,但是阿鲁台在明宣宗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却被瓦剌部的脱欢击败,脱欢杀阿鲁台,尽收其部众,一时之间,蒙古东西诸部被脱欢控制,瓦剌部进入到强盛时期,然而,脱欢因为不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后裔,而无法自立为汗,于是就拥立元朝皇室后裔脱脱不花为大汗,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脱脱不花,自己则担任太师一职。
明英宗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脱欢病逝,其子也先继位,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也先率众进攻明朝,明英宗亲征瓦剌失利,遂酿成“土木堡之变”,但在随后的京师保卫战中,明军取得了胜利,瓦剌军随后退至蒙古草原。
明朝嘉靖年间,鞑靼部又崛起,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率军进攻明朝,史称“庚戌之变”,但此时,西边的瓦剌部在俺答汗的持续打击下,已经走向衰落,迁徙至西域地区。
瓦剌部在清朝被称为漠西蒙古,漠西蒙古一直称雄西域,还一度与沙皇俄国发生战争,鞑靼部则发展为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漠南蒙古的林丹汗在与后金的交战中失败,其子向皇太极投降,并交出了元朝的传国玉玺,漠南蒙古后来并入清朝版图,漠北蒙古就是喀尔喀蒙古,大致相当于清朝的外蒙古诸部。
漠西蒙古在西域地区称雄,有杜尔伯特部、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和土尔扈特部,漠西蒙古的四大部也被称为卫拉特蒙古,卫拉特蒙古其实就是蒙古瓦剌部。
准噶尔部在康熙年间一度崛起,全盛之时,控制了西起巴尔喀什湖,北至阿尔泰山,南至楚河、塔拉斯河(今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著名河流)、东到吐鲁番的广大区域,准噶尔部还一度进攻喀尔喀蒙古诸部,迫使喀尔喀蒙古南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大有入主中原,与康熙皇帝一决雌雄之势,清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用了70多年的时间,才平定了准噶尔部。
漠西蒙古的另外一支土尔扈特部则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明末清初之时,沙皇俄国开始崛起,其势力,最东边已经到达了西伯利亚地区,并与清朝发生矛盾。
准噶尔部与土尔扈特部虽然有时候与沙皇俄国勾结,但是他们的强大,在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沙皇俄国对中亚和东欧地区的扩张。
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在1607年至1609年,多次击退沙皇俄国的军队,然而在准噶尔部强盛之时,和鄂尔勒克担心土尔扈特部有可能被准噶尔部吞并,于是决定向西远征,在辽阔的东欧草原上安家落户。
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和鄂尔勒克率领土尔扈特人向西进军,穿越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平原地带,跨过乌拉尔河,来到伏尔加河流域的里海沿岸地区,演绎了世界历史上最后一次游牧民族的大迁徙活动。
当时沙皇俄国的力量并不是十分强大,伏尔加河下游一带的多数地方人烟稀少,是理想的游牧场所,所以,经过和鄂尔勒克、书库尔岱青、朋楚克、阿玉奇四代首领的努力,土尔扈特部走向了强盛,建立起了土尔扈特汗国,疆域西起伏尔加河、东到乌拉尔河,南至里海。
土尔扈特人骁勇善战,17世纪中后期,沙皇俄国害怕土尔扈特人与波斯人、克里米亚鞑靼人结盟,组建反俄同盟,遂积极寻求改善与土尔扈特部的关系,18世纪初期,清朝的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也先后派遣使节至伏尔加河流域,希望与土尔扈特部结盟,共同对付准噶尔部。
俄国人认为土尔扈特部如果与俄国为敌,足以损害他们在阿斯特拉罕与喀山的利益,而如果能争取到土尔扈特部的支持或者中立,则可以利用他们为助手,帮助俄国人对付顿河、伏尔加河流域的游牧民族,甚至可以遏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黑海、巴尔干地区的势力。
沙皇俄国之所以极力向里海、黑海一带扩张,目的就是想获得出海口,在获得南方出海口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发生冲突,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至里海沿岸的土尔扈特人,因为骁勇善战,常常被俄国人征调入伍,参与对土耳其的战争。
在一开始的时候,土尔扈特人帮助俄国人对付顿河、伏尔加河流域的游牧民族,与参加对土耳其的战争,都获得了俄国人在经济和贸易上的优待,他们用出兵的方式,获得了一些财富,但是,很快就发生了疲于应付的现象,为自己的部族增加了负担和不必要的伤亡,至渥巴锡执掌土尔扈特部期间,这种负面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公元1768年,沙皇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与黑海地区的霸权,又发生了第五次俄土战争,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要求土尔扈特人出兵,由于土尔扈特部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已经无法满足俄国人的征兵要求,遂决定离开世代居住的伏尔加河,回归中国。
因为,土尔扈特人骁勇善战,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一直想把土尔扈特人的军队纳入俄国的军事体系,把土尔扈特人居住的地方变成自己的臣属,壮大俄国人在里海、黑海附近的实力,非常不愿意土尔扈特人回归中国,但渥巴锡率领部众毅然踏上了东归的征程,于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想尽一切办法围追堵截,致使土尔扈特部在东归的征程中损失惨重,1771年9月,土尔扈特人终于回到中国,他们还向清廷献上了明成祖永乐皇帝御赐的汉文玉印,以示归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