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有三次遠征到今天的俄羅斯境內,第一次是北匈奴西遷,第二次是蒙古西征,第三次是土爾扈特人西遷。
正因爲這三次民族遷徙活動,所以,在今天俄羅斯的裏海、黑海沿岸以及伏爾加河下游一帶,有匈奴人、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後裔,例如韃靼人、庫梅克人就是突厥語族民族,卡爾梅克人則是蒙古人(土爾扈特人)的後裔。
公元91年,北匈奴在漢朝軍隊的打擊下,已經無法在漠北地區立足,開啓了持久而漫長的向西遷徙的過程,大約在公元160年左右,他們來到中亞的錫爾河流域,這裏是康居國,匈奴人在康居待了100多年的時間,受到貴霜帝國(月氏人建立的國家)和康居人的壓力,被迫遷往粟特(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善河流域),他們又在粟特待了100多年的時間,在公元350年左右,遷到東歐的頓河流域,他們在黑海北岸一帶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並且打敗了當地的阿蘭人,歐洲歷史上的匈人很有可能就是匈奴人的後代,匈人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匈人帝國,最強盛之時,今天烏克蘭、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大部分地區,甚至波羅的海沿岸的一些地方都是匈人帝國的疆域。
公元1218至公元1260年,蒙古帝國對亞歐大陸進行了三次西征,其中1235至1241年的第二次西征,主要是發生在中亞和東歐地區,在第二次西征期間,蒙古軍隊先後攻佔了莫斯科和基輔,征服了羅斯人建立的諸公國,此次西征,蒙古軍隊最遠進軍至匈牙利、波蘭等地,因窩闊臺大汗逝世的消息傳來,蒙古軍隊才中止了對維也納的進攻,後來,蒙古人在伏爾加河下游的薩萊建立了金帳汗國。
早在唐朝的時候,突厥汗國已經滅亡,一些突厥人開始西遷至中亞和西亞等地,但是他們在中亞、西亞等地的力量並不是很強大,突厥人在中亞、西亞乃至東歐地區的力量進一步強大,佔據優勢地區,是在蒙古西征之後,蒙古人在西征的過程中,徵調大量的突厥人蔘加軍隊,於是突厥人與蒙古人共同構成了當地的軍事貴族,這爲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同時亦有大量的突厥語族民族遷徙至裏海、黑海等地的東歐地區。
中國北方最後一支騎兵,遠征至俄羅斯,就是土爾扈特人的西遷,元朝滅亡以後,蒙古諸部逐漸走向分裂,自西向東,分爲瓦剌、韃靼和兀良哈,這是明朝時期的蒙古三大部。
瓦剌控制着蒙古草原的西部地區,而韃靼則位於蒙古草原的東部地區,大興安嶺以東的地方屬於兀良哈三衛。
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先後五次親征漠北,與蒙古三大部均有大戰,明成祖對漠北的五次遠征,進一步削弱了蒙古諸部的實力,但是呢,在客觀上,卻爲瓦剌部的崛起提供了良機。
明成祖五次親征漠北,第一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都是攻打韃靼部的軍隊,在第五次北伐之時,韃靼部首領阿魯臺逃往哈剌哈河(今蒙古國境內的河流)下游一帶,但明朝軍隊進軍至哈剌哈河時,周圍三百里之地,卻找不到阿魯臺的軍隊,於是明軍準備班師回京,大軍行進至榆木川時,明成祖病死。經過明成祖第五次北伐,韃靼部的勢力徹底衰落。
明成祖率軍千里奔襲,沒有找到阿魯臺的主力部隊,但是阿魯臺在明宣宗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卻被瓦剌部的脫歡擊敗,脫歡殺阿魯臺,盡收其部衆,一時之間,蒙古東西諸部被脫歡控制,瓦剌部進入到強盛時期,然而,脫歡因爲不是蒙古黃金家族的後裔,而無法自立爲汗,於是就擁立元朝皇室後裔脫脫不花爲大汗,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脫脫不花,自己則擔任太師一職。
明英宗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脫歡病逝,其子也先繼位,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也先率衆進攻明朝,明英宗親征瓦剌失利,遂釀成“土木堡之變”,但在隨後的京師保衛戰中,明軍取得了勝利,瓦剌軍隨後退至蒙古草原。
明朝嘉靖年間,韃靼部又崛起,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率軍進攻明朝,史稱“庚戌之變”,但此時,西邊的瓦剌部在俺答汗的持續打擊下,已經走向衰落,遷徙至西域地區。
瓦剌部在清朝被稱爲漠西蒙古,漠西蒙古一直稱雄西域,還一度與沙皇俄國發生戰爭,韃靼部則發展爲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漠南蒙古的林丹汗在與後金的交戰中失敗,其子向皇太極投降,並交出了元朝的傳國玉璽,漠南蒙古後來併入清朝版圖,漠北蒙古就是喀爾喀蒙古,大致相當於清朝的外蒙古諸部。
漠西蒙古在西域地區稱雄,有杜爾伯特部、準噶爾部、和碩特部和土爾扈特部,漠西蒙古的四大部也被稱爲衛拉特蒙古,衛拉特蒙古其實就是蒙古瓦剌部。
準噶爾部在康熙年間一度崛起,全盛之時,控制了西起巴爾喀什湖,北至阿爾泰山,南至楚河、塔拉斯河(今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的著名河流)、東到吐魯番的廣大區域,準噶爾部還一度進攻喀爾喀蒙古諸部,迫使喀爾喀蒙古南撤,準噶爾部的首領噶爾丹大有入主中原,與康熙皇帝一決雌雄之勢,清朝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用了70多年的時間,才平定了準噶爾部。
漠西蒙古的另外一支土爾扈特部則西遷至伏爾加河流域,明末清初之時,沙皇俄國開始崛起,其勢力,最東邊已經到達了西伯利亞地區,並與清朝發生矛盾。
準噶爾部與土爾扈特部雖然有時候與沙皇俄國勾結,但是他們的強大,在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沙皇俄國對中亞和東歐地區的擴張。
土爾扈特部首領和鄂爾勒克在1607年至1609年,多次擊退沙皇俄國的軍隊,然而在準噶爾部強盛之時,和鄂爾勒克擔心土爾扈特部有可能被準噶爾部吞併,於是決定向西遠征,在遼闊的東歐草原上安家落戶。
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和鄂爾勒克率領土爾扈特人向西進軍,穿越阿姆河、錫爾河流域的平原地帶,跨過烏拉爾河,來到伏爾加河流域的裏海沿岸地區,演繹了世界歷史上最後一次遊牧民族的大遷徙活動。
當時沙皇俄國的力量並不是十分強大,伏爾加河下游一帶的多數地方人煙稀少,是理想的遊牧場所,所以,經過和鄂爾勒克、書庫爾岱青、朋楚克、阿玉奇四代首領的努力,土爾扈特部走向了強盛,建立起了土爾扈特汗國,疆域西起伏爾加河、東到烏拉爾河,南至裏海。
土爾扈特人驍勇善戰,17世紀中後期,沙皇俄國害怕土爾扈特人與波斯人、克里米亞韃靼人結盟,組建反俄同盟,遂積極尋求改善與土爾扈特部的關係,18世紀初期,清朝的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也先後派遣使節至伏爾加河流域,希望與土爾扈特部結盟,共同對付準噶爾部。
俄國人認爲土爾扈特部如果與俄國爲敵,足以損害他們在阿斯特拉罕與喀山的利益,而如果能爭取到土爾扈特部的支持或者中立,則可以利用他們爲助手,幫助俄國人對付頓河、伏爾加河流域的遊牧民族,甚至可以遏制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黑海、巴爾幹地區的勢力。
沙皇俄國之所以極力向裏海、黑海一帶擴張,目的就是想獲得出海口,在獲得南方出海口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發生衝突,居住在伏爾加河下游至裏海沿岸的土爾扈特人,因爲驍勇善戰,常常被俄國人徵調入伍,參與對土耳其的戰爭。
在一開始的時候,土爾扈特人幫助俄國人對付頓河、伏爾加河流域的遊牧民族,與參加對土耳其的戰爭,都獲得了俄國人在經濟和貿易上的優待,他們用出兵的方式,獲得了一些財富,但是,很快就發生了疲於應付的現象,爲自己的部族增加了負擔和不必要的傷亡,至渥巴錫執掌土爾扈特部期間,這種負面的影響越來越突出。
公元1768年,沙皇俄國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爲爭奪高加索、巴爾幹、克里米亞與黑海地區的霸權,又發生了第五次俄土戰爭,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再次要求土爾扈特人出兵,由於土爾扈特部人口銳減、經濟凋敝,已經無法滿足俄國人的徵兵要求,遂決定離開世代居住的伏爾加河,迴歸中國。
因爲,土爾扈特人驍勇善戰,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一直想把土爾扈特人的軍隊納入俄國的軍事體系,把土爾扈特人居住的地方變成自己的臣屬,壯大俄國人在裏海、黑海附近的實力,非常不願意土爾扈特人迴歸中國,但渥巴錫率領部衆毅然踏上了東歸的征程,於是,葉卡捷琳娜二世想盡一切辦法圍追堵截,致使土爾扈特部在東歸的征程中損失慘重,1771年9月,土爾扈特人終於回到中國,他們還向清廷獻上了明成祖永樂皇帝御賜的漢文玉印,以示歸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