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印度總理莫迪公佈了一份“疫後計劃”:拿出46萬公頃土地用來開發,以吸引在我國投資的外企離開、前往印度。消息發出後,不但國際上沒人看好,就連印度人自己都不信莫迪這個“宏偉目標”。因爲印度曾經提出過太多的“計劃”,要麼最後不了了之,要麼是浪費好多時間後,還是什麼也做不了。
最近,就有一件事特別能印證這種“印度式拖拉”。
最新數據顯示,印度確診患者已達131868例,而且在過去24小時新增確診6767例,創下單日最大增幅,疫情大幅惡化。說到抗疫,實際上早在4月初,印度就想效仿我國模式(10天建成1000牀的“火神山”醫院),建方艙醫院做隔離中心,並表示我國能到的事他們也照樣能做到,所以“新建一座60張牀規模醫院”的計劃很快就批了下來。之後,4月16日開始招標,4月26日結束投標,4月28中標者被確定開始籌劃建設。
按說,這個進度雖不算快,但對印度來說已經算十分不錯了。可令人驚歎的是,如今1個月過去了,這事卻被一拖再拖後,竟然徹底宣告“黃了”!原因是政府、中標企業、承建商之間因爲合同報價始終達不成統一意見。
對此有分析稱,這就是一起典型的被“印度式拖拉”拖垮的項目。在印度,人們見識過太多次這樣的事情了,每一次都是口號喊得越大,失敗的越徹底,從當年印度軍工項目的光輝戰鬥機和阿瓊坦克,再到後來的印度高鐵、印度電動汽車計劃,無一例外莫不如此。
先說印度自制的光輝戰鬥機。因爲一會想獨立研製,一會又覺得把握不大想找西方合作,結果一拖就是40年。有媒體形象地稱其爲“40年研發歷程,全身三代機技術,最終二代機水平,實際上一堆垃圾”。與此相似,印度獨立研製的阿瓊坦克從立項到最後試製出來,也是不多不少恰好造了40年。
說到民建項目,早在2012年印度鐵路局就啓動了國產高速列車計劃,但最後耗時6年苦苦研發出來的高鐵卻成了笑話,爲什麼?因爲在測試的時候連140公里時速都達不到,這還叫什麼高鐵!
頗爲搞笑的是,印度明知自己有這樣的毛病,卻還偏偏喜歡跟講求效率,有着“世界第一速度”的我國比。先是看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後,要比GDP,但我國GDP是印度5倍,中產階級人數是其6倍,以印度的“拖拉”,如何追?
另外一種比法是,印度盛產跨國公司高管,比如美國500強企業中,有10家CEO是印度裔。但他們卻看不到數據也顯示,全球500強中有115家是我國公司!而全球最頂尖20家互聯網公司中,我國有4家,印度一家都沒有。他們還對外號稱“互聯網王國”。
最典型的則是那句“再過幾年,上海都快趕上孟買了吧?”至於說到基建、航天,甚至於衛生狀況等,印度就更沒法跟我國比了。從上面這些事例來看,印度這次想用政策吸引我國外遷企業,在疫情當下,估計又是個笑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