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就是說,“鶻鷹”3.0版沒有給我們帶來很大的驚喜,更大的機身爲配備更先進的勢態感知裝備創造了條件,還增加了內部彈艙和內油箱的容積,擁有了更大的航程,但仍然是一款外貿定位的低成本隱形戰鬥機。近日,“鶻鷹”3.0版更多照片細節已經曝光,確認該機也不過就是“修修補補”的水平,最大的不足是沒有側彈艙,發動機仍然是WS13渦扇發動機,更沒有配備先進光電探測裝備。

近日,“鶻鷹”3.0版更多照片細節已經曝光,確認該機也不過就是“修修補補”的水平,最大的不足是沒有側彈艙,發動機仍然是WS13渦扇發動機,更沒有配備先進光電探測裝備。也就是說,“鶻鷹”3.0版沒有給我們帶來很大的驚喜,更大的機身爲配備更先進的勢態感知裝備創造了條件,還增加了內部彈艙和內油箱的容積,擁有了更大的航程,但仍然是一款外貿定位的低成本隱形戰鬥機。

“鶻鷹”艦載機是隱形多功能戰機,主要定位是奪取制空權,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F-35艦載機,因此有必要配備側彈倉。決定兩型隱形戰鬥機較量成敗的關鍵並非超視距作戰,而是近距離格鬥,F-35掛載格鬥導彈是在翼尖,對隱身性能非常不利,而“鶻鷹”要現實對F-35的超越就必須配備像殲-20一樣的側彈倉。“鶻鷹”3.0版實際上已經具備了增加側彈倉的機身,但仍然沒有給我們帶來驚喜。

“鶻鷹”3.0最令人失望的還是仍然使用渦扇-13發動機,並不具備成爲合格艦載機的動力。渦扇-13是在RD33基礎上研製的小涵道比加力渦扇發動機,其推重比不到8,加力推力爲86.37KN,兩臺發動機的推力加起來都沒有F-35的F119-PW-100一臺大。“鶻鷹”艦載機版還要進一步加重,使用渦扇-13在短距起降能力和載彈量方面都不能滿足需要,更沒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因此,“鶻鷹”版艦載機必須要等推重比超過10的渦扇-19發動機,該款發動機比渦扇-15出現的時間還晚,想要投入使用還需要幾年時間。“鶻鷹”3.0在未來幾年的試飛中可能像殲-16一樣出現同時使用兩種發動機的情況,直到渦扇-19完全成熟。


“鶻鷹”3.0更令人失望的是看不到殲-20上裝備的勢態感知裝備。四代機除了隱身性能外最重要的一個標準就是超信息化,也就是配備機載光電分佈式孔徑系統(EODAS)和遠距離機載紅外搜索距離系統(IRST),可以讓飛行員獲得360度無障礙視野,也可以在無線電靜默情況下發起導彈攻擊,殲-20和F-35原型機都有這些最基本的配置。當然,“鶻鷹”有可能在後續原型機上加裝,也說明該機距離成型差距非常大。


另外,“鶻鷹”3.0要想成爲艦載機還得針對航母起降進一系列改進。除了使用摺疊機翼、加強起落架外,還必須做出兩方面改進:一、增大機翼面積。航母起降條件非常苛刻,F-35C戰鬥機也是通過增加機翼面積來改善低空/低速性能,“鶻鷹”也不會例外;二、要處理好攔阻鉤問題。戰鬥機加裝攔阻鉤並不困難,難的是一款隱形戰鬥機如何處理好攔阻鉤影響隱身性能的問題,因爲攔阻鉤很可能要在艦載機的腹部形成一個大的鼓包。F-35C就在這個問題上栽了跟頭,沈飛要解決這個問題也不容易。


總之,“鶻鷹”3.0版的出現只能說該項目已經獲得了一個階段性的成果,但是距離成爲一款成熟外貿四代機的距離很大,距離成爲艦載機就更遙遠了。航母艦載機已經進入了隱形機的時代,代差劣勢帶來的後果不堪設想,而“鶻鷹”又是唯一成爲國產隱形艦載機的希望所在,國人有些“恨鐵不成鋼”,但是還要等待幾年了。

相關文章